改革评价方式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2006-05-30单黎明
为了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更深入地实施素质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就不能仅仅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抛掉背不动的背包,用他们能带得动的能力走向社会”。要达到这个目的,单靠评价“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学生的评价应从知识转向学生认知、情感、态度、能力等)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所以评价方式也应由单纯的书面考试转变为多种形式,例如口试、课堂观察、调查报告、建立语文成长记录等。
一、书面考试
语文教育要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语文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之一。以往教
师在考察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时主要是书面考试,考试内容“超出课本内容难度”,而且试题的形式过于公式化。如在对说明文阅读考察中几乎是千篇一律的考说明对象、说明方法等问题。这种偏重于公式化的问题非但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反而影响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所以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书面考试首先要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本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避免偏题难题,怪题和死记硬背的题目。其次,新课程标准还指出不要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所以在书面考试中应该从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另外,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书面考试的结果不满意,教师应创造条件允许学生有再次考试的机会。当学生通过努力改正原答卷中的错误后,教师可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予评价,给出学生鼓励性的评语。这种“推迟评价”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尊重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种“推迟评价”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口试
口头表达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测试中采用口试的形式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便于教师诊断其错误的观念,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情绪形成的因素。在口试的访谈过程中应该以一种平等的口吻创造一种宽松的气氛,使学生能尽量地表达,自由地联想。如果访谈是为了了解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应充分全面的了解分析所要考察的内容,这样才能提出较恰当的问题。如果学生回答不佳,可以问下位的问题,反之可以问较高层次的问题以促进他们的思考。
例如,在对诗歌赏析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应循序渐进,注意控制难度,不要让学生一口说出问题的答案,也不要苛求教参书上的标准答案。可以鼓励学生先从单个字或词开始说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不必强求每个学生都用类似“我认为……”等严格的语言进行表达,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合理的观点即可。
总之,在口试中,要让学生充分展示出他们的观点和思维过程,不要加以评论或暗示,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以便获得较精确的回答。尽管口试在教学中实施起来比较困难,但毕竟不失一种评价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语文情感的有效的方法。
三、调查报告
为了密切语文与其它学科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突出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和人文性,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社会调查和从事语文科学实验,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对于调查活动的评价涉及的方面是很多的,比如收集的数据,获取的知识,参与活动的状况,与其它同学交流、协作的状况,能力的发展等方面。
例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布置以下问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1)调查今年山东地区受到沙尘暴影响的次数。
(2)查资料分析沙尘暴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
(3)根据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思考并制定预防和治理沙尘暴的办法。
这个调查活动可以让学生经历数据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且能在调查活动中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体会到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自然造成的危害,以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
对此项活动的评价应侧重于学生是否积极参加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活动;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并交流各自的想法;学生能否客观地进行描述,以清楚地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学生能否提出比较恰当(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策略以及是否对环保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等。
四、课堂观察
新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指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所以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自信心、独立思考与认真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观察,客观地描述出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
例如,在学习《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组引起一次课堂讨论:
(1)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出“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一号召的?
(2)现在我们的生活与当时相比发生了那些变化?(举出具体实例)
(3)在今天是否有必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什么?
(4)你还能列举出哪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中学生应怎样发扬这些传统美德?
针对上面的问题讨论,教师在评价学生时,首先应关注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其次要关注学生提出和认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如: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艰苦奋斗的认识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有的学生可能进一步把不乱花零钱甚至是遵守学校纪律也列入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范畴等;另外还要关注学生是否有意识地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表达验证;是否清晰有条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并从交流中获益;是否有意识地反思自己认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能自主地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以上的问题教师都要在课堂上给予鼓励与指导,并随时观察记录,使之成为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一种方式。
五、建立语文成长记录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加强形成性评价”的建议,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用来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建立档案袋,用来记录自己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这是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能够记录学生的一些有创意的想法。成长记录中的材料应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要真实并定期加以更新。对于选择的或更新的材料学生要给予一定的说明,比如在学生放入新的作业以代替原来的作业时要说明理由,如果是因为这次比上次做得好的话,还应说明取得进步的原因等。教师要引导学生适时反思自己的成长情况,如在语文学习中有了哪些进步;解决问题的策略;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等。成长记录中可以收录下列资料: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有关语文方面的问题。
收集的有关语文学习的资料。
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探究性活动的记录。
一周或一学期的语文学习总结。
平时所阅读过的课外书籍的目录。
作业(包括最满意的作业以及错误的记录)。
自我评价和他人的评价(小组同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
家长的评价)。
这些资料学生要随时翻阅,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可以为教师全面了解、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改进教学,提供帮助使之成为在教学中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
由于新的语文课程已由知识本位转向学生本位,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思想。因此,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也应由原来的单一的方式转向多样化,由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评价转向认知、情感、能力等发展的综合评价。实行正规与非正规的评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等形式。这样通过恰当的评价使不同的人在语文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时期对语文学习评价的观念性转变,也是新世纪对语文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标准。
(单黎明山东省青岛五十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