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遗失母爱
2006-05-06徐国静
徐国静
2004年8月4日,世界母乳喂养周期间,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我撰写的《重建母乳文化》一文。文章是由安徽阜阳假奶粉造成人间悲剧引发而写的。
文章发表之后,电话不断从北京、河南、河北、安徽、福建等地打来。
一些父母由此反思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与自己激烈对抗,关系紧张到一触即发的地步?
一些母亲抱怨,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心血,为什么孩子对自己没有感情,冷漠麻木?
她们不知道,此时母爱已经遗失……
“千万别犯我们的错误,那会后悔终生”
很多家长打电话来诉说孩子的问题,诸如:孩子考试焦虑、紧张、恐惧,孩子有自卑心理、不愿意与人交往,有自闭倾向、对周围的一切木然、冷漠、自私、脾气暴躁,不能接受批评。精神懈怠、懒惰等等。这些问题看似发生在一个10岁、14岁或15岁孩子的身上,但它是日积月累,经过一个漫长的潜伏期形成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婴儿期和胎儿期。
在去浙江的路上,我接到一个父亲打来的电话:
我儿子出生后第六天,就送到姥姥家去了,6岁那年,该上学了,我们才把他接回来。他跟我们很生,从不主动说话。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一个人躲在屋子里,学习成绩不好,说他几句,就背起书包,往姥姥家跑。
小学时,我们还能管,上中学,问题严重了,只要说他,就立刻离家出走,开始,在外边住一天,可能饿了,就自己回来了。现在,一走就是一周或半个月。已经是高中生了,学业荒废不说,父母对他怎么好都没用,打动不了他。
跟妈妈顶嘴是家常便饭,一点亲情都没有。他妈妈说,不如不要这样的孩子,好像就是专门为了跟父母作对才来的。他妈妈有点儿信命,还找人算过,跟这个孩子是不是犯克。
读了你写的《重建母乳文化》的文章,我算是找到了病根,也不怪孩子,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得到过母爱。虽说他妈也爱他,给他买吃买穿,但在6岁前,他确实没有跟妈妈有过多的接触,别说爱了,他哪能有亲情呢?
那时,我们都年轻,以为自己多挣钱,等孩子长大了,好支持他上最好的学校读书,现在,一切都反過来了。钱有了,可孩子离家出走,逃学,父母的话听不进去。我着急,到处咨询,找专家,如果可能,我想带他到北京去找你。请你帮帮我们。
我是一个有事业心的人,对社会有责任感,也创了一番事业,现在最痛心的就是儿子。我知道改变他很难。但我不放弃。给你打电话,一是向你求救,一是希望你到处演讲时,别忘了提醒年轻的父母,千万不要犯我们这样的错误,那会后悔终身……
那天,在电话里,他足足说了1个小时,我被这位父亲感动了,但也非常无奈。一个孩子在六岁前,若没有与母亲建立起亲情关系,错过了爱的印刻期,一生都将无法弥补。
三天之后,他又打来电话,说想带孩子到北京来找我。我知道如果拒绝他太残酷了,但我的确无能为力啊!
一个孩子与父母间积累了16年的隔阂,是能通过一席话就消除的吗?况且我从有关生命科学的书籍里获知:“母子之间的亲情直接刺激孩子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它会产生一种化学反应,母子亲情是通过母亲主动向孩子传递爱(拥抱、亲吻、抚摸),在与孩子的各种亲切呼应中刺激大脑激素{催产素)建立的(由神经突触的连接)信息网络,并且一直作为一种能量储存在体内。”
“我的儿子吃饭不好,从小就经常追著喂,一顿饭能吃一个小时,有时更长,经常是吃惊了,加热,又凉了。边吃边玩,几乎没有认真地吃过饭。现在,孩子胃不好,体质差,三天两头感冒、发烧,一有个风吹草动,他准出毛病。
“读了你写的《重建母乳文化》之后,我反思自己喂养孩子的问题。我没有奶,他是吃牛奶长大的。婴儿时,他叼奶嘴就玩,有时能叼着玩很长时间,当时,年轻不懂,觉得孩子不哭就好,没想到养成了一个边吃边玩的坏习惯。现在,成了坏毛病了。”
在北京,有个母亲提出了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父母端着碗追着孩子喂饭,在曰常生活中实在是太常见了。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呢?吃饭变成了一件被动的事情,一件需要别人经管的事,不需要自己做任何努力。
母乳喂养给孩子的不仅是最好的天然食物,还能唤醒和激发人的原始本能——寻求食物的本能和全身心投入的主动精神。
吃母乳的孩子与叼奶瓶喝牛奶的孩子,一开始就决定了两种不同的饮食方式和习惯。吃母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婴儿要身心投入,要全神贯注,要不遗余力才能吸出奶汁。如果母亲的奶汁多,还省点力气,奶汁少,不但要用力,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很多孩子使劲儿吮着吮着就睡着了。所以,中国人在形容一个人卖力气时,经常用这样的说法“连吃奶的劲儿都用上了”,这说明吃奶是需要花力气的。婴儿吃奶是一个全身心参与的运动,一个需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才能完成的任务。
吃牛奶的情形不同,奶瓶嘴小,可以人工放大,婴儿不需要用力就可以喝到乳汁,而且吃奶的时候,可以躺着,坐着,视野开阔,可以东张西望,注意力随时分散,这造成了边吃边玩的坏习惯,这种习惯注定要给胃带来负担,造成紊乱,而消化系统一出现紊乱健康就会受到影响。
母子亲情是人与外界建立情感联系的雏形,吃母乳的孩子与母亲的亲密关系,源于母亲在他的心中是食物,是阳光,是摇篮,是避风港。
孩子饿了本能地要找母亲,母乳就是母亲自身携带的食物;孩子冷了也要去找母亲,被母亲抱在怀里就温暖了;孩子困倦了要找母亲,母亲拍打着摇晃着就睡着了;孩子害怕了要找母亲,母亲来了,恐惧就吓跑了。
这些生命之初的印象,清晰完整地印刻在记忆里,构成每个人与母亲的情感联系网,因为这些记忆与吃、穿、住、行密切相关,自然随时随地可以触景生情地想起。
如果母亲经常对孩子表示不满,即便是婴儿,也能敏感地接收到母亲传递的信息;如果一个孩子对母亲储存的痛苦记忆多于快乐记忆,他就会选择逃避、拒绝等方式有意与母亲拉开距离。
我只想呼唤年轻的母亲,在孩子睡前和醒后,拿出点时间抱抱孩子,唱唱摇篮曲,这对孩子太重要了!
睡眠对孩子的身心发育不亚于食物,而睡前和醒后的感受和状态,直接影响孩子的精神情感和心灵。《摇篮曲》是母亲发明的音乐催眠术。
吃和睡是婴儿早期发育成长的两件大事,母乳提供了最好的食物和最科学的饮食方式,听着母亲自创的摇篮曲进入梦乡能提高孩子的睡眠质量。在婴儿早期发展中,如果吃和睡出现问题,或方式方法不当,直接会影响婴幼儿时期的性情、心理和情感发展。
人的饮食、睡眠、心理等问题可以直接追溯到童年,乃至婴儿和胎儿时期。那是因为离开母体后,婴儿心理、情感或精神上没有及时地与母亲建立起
亲密的连接,而出现的断层牙口裂痕,这是极其难以发现的断裂,因而具有极大隐藏性,也极容易被忽略,但它却是孩子身心发育的不可忽视的隐患。
一位学心理学的博士曾和我有过这样的谈话:现在,每天醒来,我还常常重复童年记忆留下来的那种挥之不去的感觉。
我出生后,母亲因工作忙,把我送到姥姥家,姥姥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每天我吃饱了,她就把我放在摇篮里,晃悠两下,她就到外面干活儿去了。
在我有记忆后,每次醒来,屋里都静悄悄的。静得让我害怕,我就哭喊,可是没有回应,每次我都是在恐惧不安中醒来。长大一点后,醒来时,如果身边没有人,仍然会有恐惧感,还有那种因看不见人,听不见回应的空洞感,那种感觉很强烈,并有着清晰的记忆。每当那种感觉袭来,我的心就慌慌的,被一种无边无际的空洞感包围着……
读心理学博士以后,有时醒来时,如果屋里没有人,仍然会重复童年的那种感觉,我曾经有意翻阅一些书,寻找潜藏在生命里的那种空洞感的來源。找来找去,发现那种刻骨铭心的记忆来自3岁以前,或者更早,也就是说离开母体后婴儿的那段日子。
那种感觉是灰色的,就像阴天一样,让心灵时常暗淡。从学业来看,应该说我拿到了最高学位,可我的心一直很灰。有句话不叫做心灰意冷吗?描述我比较合适,可能是因为心灰吧,对周围的一切热不起来。我想改变自己,但很难,那种灰暗感从内部来,无法驱散。
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在母亲的怀抱里甜蜜地睡过,所以,我想通过你大声地向每个年轻母亲发出呼唤,在孩子睡前和醒后,拿出点时间抱抱孩子,唱唱摇篮曲,这对孩子精神情感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太重要了!
孩子从睡梦中刚刚醒来时,意识是模糊的,因为躺在梦和现实的边缘,潜意识还在起作用,梦与现实混为一体,所以,常常有不知道身在何处的恐惧与不安。正如那个博士所说:有一种空洞感,没有边际的空洞感。空洞感是造成孩子神经紧张的要素,并形成条件反射,而神经紧张会造成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婴幼儿心理和精神情绪的状态能绐身体健康带来一定影响的这一现象,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母爱给予婴幼儿细腻的保护是早期开发没有被列入课程的最重要课程。
在音乐中快速入眠,这是母亲创作的自然放松法和催眠法,这些方法对于婴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在孩子睡前和醒后,母亲拿出点时间抱抱孩子,唱唱摇篮曲,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宁愉悦的环境,是每个妈妈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
尽快补上“生命科学普及教育”这一课
“我女儿跟我不好,我知道,这是我造成的。”
这是广西的一位母亲,来北京见到我时说的第一句话。
“女儿出生,我除了痛苦,没有做母亲的感觉。我可能沉浸在痛苦里的时间比较长。她出生3天,我抱着她在门口走来走去,结果她感冒、发烧、得了新生儿肺炎。好像直到她3岁了,我的母性意识才苏醒过来。
“我的女朋友也这样,她现在虽然也进行母乳喂养,但她抱怨说自己像一头母牛,每天必须不停地产奶。她也没有安心地享受哺育孩子的快乐,享受做母亲的快乐。
“我跟你谈这些都是过去时,你书里的很多故事也是过去时,那些故事很感人,可留下的只是遗憾,后悔。”
母乳喂养可能每个母亲都能做到,但享受做母亲的快乐,享受母乳喂养的幸福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所以,需要开这一课,从大学开始,每个准备做母亲的女性,都该早一点了解自己生命的变化和孕育哺乳期的有关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是唤醒女性内在的母性意识和母爱。
那天中午,我们谈了近两个小时,她谈和女儿的;中突,和母亲的冲突。那些故事影响了她的生活,她曾去看过心理医生,也读过教育方面的书,原来她把自己和女儿关系冷漠归结为因果报应,她觉得母女冷淡是家传的,她妈对她冷漠,她对女儿冷漠像是命中注定似的。
后来,她了解了母亲婚后的境况,她知道在母亲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她就来了,母亲不愿意接纳她,甚至认为她给自己带来了麻烦。所以,母亲对她冷处理,绐她的童年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和阴影。讲到童年,她不能自隆地哭了。
女儿来的时候,她和丈夫关系紧张,她无法沉浸到做母亲的欢乐里,她的心思一直围着丈夫转。
“如果那时有人告诉我孕期和哺乳对孩子多重要,对自己心情调节多重要,也许我不会沉浸在痛苦里,我会调整和改变自己。真的,我们接受的教育,具有呵护和滋养生命的元素实在太少了。所以,我真的希望你给那些准备做母亲的人,或正处在恋爱要结婚的人多讲讲。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了,我们干后悔。”
因为母亲没有接受生命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确实给孩子带来了很多不幸。北京一位儿科专家告诉我:
每天门诊,我都会遇到各种病例,有些问题真让你哭笑不得。有个母亲听说音乐对胎教好,她想办法为了让胎儿听见音乐,就把录音机放在腹部给胎儿进行音乐启蒙,结果造成新生儿失聪。
有位母亲听说爬行对孩子运动神经、视神经发育有好处,孩子才刚三个月,她就拉着孩子爬,结果,那个孩子的两只脚长撇了。
还有位母亲听说吃胡萝卜对孩子好,就每天给孩子做胡萝卜吃,孩子因为体内胡萝卜素过量,手脚吃黄了。
这些悲剧本来不该发生,但都发生了。就是因为年轻的母亲不懂,可等她们懂了,也晚了。
我们为什么要等到亡羊了,再补牢呢?现在社会上有那么多心理专家、教育专家、网络专家在忙著解决孩子的问题,但医学、生命科学、保健学、营养学并没有引起父母的关注。
我们说,健康是一,其他的都是零,没有了健康,学习成绩、名次,事业、成功都是零。孩子健康,父母才安心,家庭才幸福,孩子身体和心理出了问题,这个家就不安宁,也不和谐了……
在推动母乳喂养,宣传“重建母乳文化”的演讲活动中,我阅读了很多故事,很多孩子和家庭的不幸,有些确实是我无能为力的,但我愿意讲出来,想由此引起更多的父母关注和思考,唤醒那些准备做父母的年轻人,在孕育和养育一个新生命的日子里,珍惜母乳这笔生命资产,以母乳作为最好的投资,实现孩子的早期开发。因为只有获得足够母爱的孩子,才会拥有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