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尔卑斯山累了

2006-04-29艾拉·茨温利

海外星云 2006年24期
关键词:阿尔卑斯山冰川瑞士

才不过6月中旬,奥地利的皮茨冰川就开始消融,化成冰冷的溪水,涌向海边。如果你是当地滑雪场的老板,长达4个月的融冰期将令你忧心忡忡。因此,他们决定“救亡图存”,以特制白毯子覆盖冰川,让冰川在夏日仍然保持冰封。这方法似乎奏效,德国与瑞士的滑雪场于是纷纷借鉴。

当然,我们不可能把整座阿尔卑斯山用毯子盖住,但这关乎当地滑雪业、旅游业、服务业与数百万人的生计,因此,不难了解为何有人真的想这么做。如今,阿尔卑斯山面临自然环境与人为改变的沉重压力,光是盖几张毯子。恐怕无济于事。

过度开发

阿尔卑斯山盘据欧洲心脏地带,占地19万平方公里,数百年来不断开发。今天,只有17%规划为公园保护区。大部分的阿尔卑斯山谷地宛如“大观园”:工厂、铁路、旅馆、住宅、教堂、滑雪缆车、停车场、木材堆置场、商店、餐厅、精品店等,以蜿蜒起伏的道路连接起来。电视上的阿尔卑斯山看来杳无人烟,实际上住了1400万人,其中2/3集中于市区。

这种大张旗鼓的开发方式,或许有些人难以接受。然而,慢慢扼杀一个传统的阿尔卑斯山小村,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当地一位山难搜救专家说:“山脉精神已一去不返。大家更在意的是卖出了多少奶酪火锅,而不是山脉本身。这地方一天就可能涌进10万游客,是居民人数的10倍。复活节假期来到这里,你会以为意大利、瑞士、英国都全国放假,然后将所有民众全都送来。”

不少本地年轻人开始离乡背井,例如瑞士雕刻家莫斯·季思乐,他5年前就离开位于偏僻山谷的家乡瑞门斯陶登,迁往16公里外的阿尔特多夫,并在这个欣欣向荣的城镇创业。但是季思乐说:“我搬到阿尔特多夫,是为了更接近客户。可是山区乡野才是我的生命之源。”

乐趣工厂

阿尔卑斯山的商业活动越来越兴旺。在法国水疗胜地埃维昂,商人兴建工厂,将矿泉水装瓶发售,每年卖出600万升“阿尔卑斯山泉水”。产品广告上,雪白的山峰如诗如画,下面写着标语:“欢迎来到我们的厂房。”

阿尔卑斯山确实像一座大厂房,生产木材、铁矿、盐矿、奶酪、葡萄酒、苹果等。自从冬季观光业从140多年前兴起以来,这座“厂房”便开始为我们带来各式各样的乐趣,也令代代与世隔绝的山区居民陡然置身现代社会。

奥地利提洛尔地区的索尔登原本是宁静的农村,如今却门庭若市,旅馆、酒吧与商店林立,接待众多来自欧洲各地的滑雪客。山上,有一座古老的木屋高踞坡地,能俯瞰整个索尔登。在索尔登经营旅馆的雷默家族,以前夏天都会来木屋稍住,在高原牧牛。现在,他们把木屋改建成乡村餐厅:以当地食材,烹调传统佳肴,一天上门的食客多达400人。

冰川消失

阿尔卑斯山脉的声音,可以说是一曲“水之歌”。水把这里的一座座高山凝聚起来;一旦山上的冰雪与永冻层开始融化,阿尔卑斯山将会失去最珍贵的资源。这过程其实正在发生。

科学家估计,阿尔卑斯山冰川在上个世纪缩减了一半,其中20%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消失。过去15年,瑞士的冰川有1/5不见踪影。随着气温逐年升高,雪线也步步升高。或迟或早,一些滑雪场终将无雪可滑。

这就是为什么皮茨等地的滑雪业者肯不惜重金,将冰川覆盖起来(覆盖皮茨冰川,一年要花费12万欧元)。他们认为,将来有一天,会只剩高海拔山区有足够积雪供人滑雪。虽然如此,阿尔卑斯山各地仍然不停兴建滑雪场,道路、旅馆、滑雪缆车随之而来。这些事物在阿尔卑斯山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全球暖化也导致降雪减少,人造雪虽是解决方法之一,却引发更多问题。世界自然基金会驻奥地利印斯布鲁克代表乌莱克·佩特夏赫指出:“旅游景点如果希望春天还有滑雪客前来光顾,就必须延长积雪覆盖的时间;但这样做会伤害植物,并扰乱水分循环的自然过程。”

运输压力

每年约有1200万辆卡车、5000万辆汽车穿越阿尔卑斯山。从巴尔干半岛到北海,从匈牙利到西班牙、葡萄牙,这些车辆呼啸而过,穿越至少10条大型隧道和许多小型隧道,每年平均运载7700万吨货物翻山越岭。有专家预测,到了2020年,阿尔卑斯山的商业运输将增加一倍。

这些车辆的废气与噪音会在山中积聚。废气沉积在峡谷,到了晚间,上层较温暖的空气犹如盖子,让废气无法向外飘散,其中的二氧化碳正是全球暖化的元凶之一。噪音问题也相当严重,大卡车隆隆的引擎声不停在山谷中上下回荡。

“环境医师”组织驻印斯布鲁克代表克劳斯·隆博格说:“在平地400米之外就几乎听不到的噪音,换在山区里,可能2000米之上都还听得到。”这种无所不在的背景噪音令人血压升高,神经紧张,增加心脏病与中风的危险,并使儿童难以集中注意力。

交通问题也是一大困扰,例如奥地利村庄马特瑞位于布伦纳罗山口附近。不少驾驶者为了省下通行费,刻意绕道马特瑞,令当地狭窄的主要干道总是“车”满为患。

阿尔卑斯山居民向来清心寡欲、坚忍刻苦,这种处世哲学源自经常雪崩封山、与世隔绝的环境,如今也适用于问题丛生的现代世界。有人问在马特瑞经营糕饼店的威廉·华格纳,是否受得了汽车的噪音,他笑一笑、耸耸肩说:“如果我要抱怨,那么我自己也不该开车了。”

但是奥夫·阿诺德并不愿逆来顺受,他成立了“阿尔卑斯山倡议行动”组织,总部设于阿尔特多夫,大力鼓吹阿尔卑斯山区各国尽量将商业运输从公路转移到铁路。阿诺德指出:“1994年,瑞士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在10年之内将阿尔卑斯山的公路运输转为铁路运输。但到了2004年,瑞士国会又将期限延长5年,欧洲联盟也希望40吨大卡车能继续穿越瑞士。”卡车运输业者在欧洲的游说力量不逊于世界任何一个地区,他们经常提醒民意代表,阿尔卑斯山周围有许多城市,例如米兰、慕尼黑、苏黎士等,都迫切需要卡车运输。

新建隧道

阿尔卑斯山的交通问题改善有望。洛奇堡基底隧道即将在2007年通车;哥塔德基底隧道预计2015年竣工,全长57公里,将是世界最长的隧道。这两条铁路专用隧道可缩短法国、德国与意大利之间的车程至少一个小时。一条连接法国里昂与意大利都灵的高速铁路,也已动工兴建。

然而,这些毕竟是治标而不治本的技术方案,要彻底解决问题,得靠民众改变行为习惯。例如人人都喜欢开车旅行,于是2005年8月某天,数百万刚结束暑假的意大利人,同时开车驶上阿尔卑斯山的南向道路,结果从布雷萨诺内到特伦托,长达100公里的路段陷入瘫痪。

在瑞士的恩加丁与法国的萨伏瓦,阿尔卑斯山从平地崛起、耸立,直上云霄,绿意盎然:到了大圣柏纳山口,却崎岖嶙峋、寸草不生,仿佛皮肤给一层一层剥去。而山峰的名宇,例如艾格尔、特里格拉夫、马特洪等,仿佛古代军团般,威风凛凛。在壮丽非凡的外表下,阿尔卑斯山自有其温柔而深情的本质,就像山中人以靴子轻敲门框、抖去残雪的声音,耐人寻味。无论如何,崇山峻岭才是阿尔卑斯山脉生活的重心。今天,这山需要我们关怀,我们也需要这山相伴。

(作者艾拉·茨温利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编辑)

编辑:王克峰

电子信箱:kefeng1996@gmail.com

猜你喜欢

阿尔卑斯山冰川瑞士
阿尔卑斯山积雪
《阿尔卑斯山中小镇》
阿尔卑斯山的“粉红雪”
为什么冰川会到处走?
冰川会发出声音吗?
为什么瑞士巧克力这么出名
阿尔卑斯山生存记
长途跋涉到冰川
瑞士镇迷阵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ffect of adipose 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cells on the survival rate of fat transpln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