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是帮助的基础
2006-04-29孙春云
孙春云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父母尤其关心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能健康地成长。可是,往往事与愿违,随着孩子们身体一天天长大,他们却变得越来越不快乐了。据调查统计:45%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有情绪问题,20%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在情绪、人际交往和学习等方面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既然每位父母都曾经是孩子,应该知道孩子的想法,更应该知道如何让孩子健康快乐才对呀。可实际上,当孩子出现了问题,比如心情不好、成绩下降、品行问题甚至犯罪行为时,父母却发现不知如何理解孩子,如何与他们沟通,更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束手无策。
事实上,如何培养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孩子是一门学问,也是所有父母都关心的一门学问。许多父母是照顾孩子身体健康的专家,可是却不知如何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
父母在对待孩子的躯体问题和心理问题时的态度往往完全不同。比如一个孩子如果说因为担心老师批评不想去上学,父母肯定会火冒三丈,坚决不同意并会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可如果孩子说肚子疼不想上学,父母肯定不但同意而且会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同样的差别也反映在两种问题的程度上,躯体问题即使很轻微也会引起父母的注意,比如孩子稍微着凉流点儿清鼻涕,父母就会要求孩子加衣服、吃药,可很少有父母注意孩子过得是否开心,说话少了是什么原因。正是这样,才使小问题积累成大问题。
我们在临床中常遇到这种情况,当父母带孩子来找心理咨询师时,孩子的问题往往已经严重到无法继续上学的程度。这时父母很着急,希望马上解决问题能立刻恢复学习。而面对“问题出现有多长时间”这个问题,孩子和父母的答案常有很大的不同。往往父母说最近才出现,而孩子却说已经有一两年了,并说曾经告诉过父母但并未得到理解,而被认为是想逃避学习,可父母却认为如果出问题了成绩就会下降,而那时孩子变得很努力而且成绩稳定,所以不认为他有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是父母和孩子参照的标准不同,关注的内容和焦点不同。父母关心学习成绩,认为只要成绩好就正常,孩子关心的是心理状态,情绪状态。许多父母会产生疑问,孩子学习成绩很好,怎么能说有心理问题呢?其实,心理疾病就像躯体疾病一样,也分不同的阶段,比如同样有发病诱因、早期、急性期、进展期、缓解期、慢性期和后遗期等。心理疾病的早期症状不被大家重视,也不被大家了解,往往等到疾病进入明显阶段才被重视,这就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机会。
而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一样也有代偿期,就像心脏病早期还能维持供血,疾病严重了就不能了一样。孩子在自己的群体中也不希望落后,早期即使出现问题,他们也会想办法尽量保持不影响学习,比如花比以前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比如看相关的书调整自己,比如找小伙伴倾诉。有时我们在临床中会听到父母说孩子了解的心理方面的知识比他们自己了解的还要多,就是大人忽略了这方面的原因。可是,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代偿性地保持学习成绩的能力是有限的,直到有一天他代偿不了成绩出现下降,才会引起父母的重视,可这时真的有些晚了。因此,不能只看学习成绩。早期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非常重要,可以从横向和纵向来观察孩子的变化以及时发现问题。所谓横向是指孩子和同年龄的孩子相比,纵向是指孩子自己和自己比。
需要观察三个方面。一是与父母能不能建立和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二是与伙伴能否保持平等合作的关系,通俗地讲就是能不能与伙伴一起玩儿;三是学习的兴趣有无变化,他自己的关注点有无变化。
需要观察的具体表现也有三个方面。(1)情绪方面表现。可以表现为抑郁:厌学、失去兴趣、情绪不稳、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轻生念头,度日如年;学校恐惧:不能上学,一上学就出现紧张、害怕、出汗、心慌、坐立不安、无法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上;社交恐惧:不能见人,一见人就出现紧张、害怕、出汗、心慌,因此回避有人的场合,上课不敢抬头看黑板,不敢看老师,不敢看同学。(2)行为方面表现。学习困难、注意力不能集中、少语孤僻、不合群、少动或过分活跃;出现品行问题,逃学、撒谎、偷窃、吸毒、沉迷网络、自杀自伤、暴力倾向;还可见强迫行为,比如:反复洗手、询问、无意义的思考等。(3)生理方面表现。无原因的全身不适,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但躯体检查都没有发现异常;注重相貌、身高、体重等,过分关心外表,认为自己长得丑,经常照镜子,严重地要进行美容手术;认为自己胖,反复减肥,出现进食障碍,厌食或贪食。
青少年阶段属于生长发育的不稳定阶段,心身发展有其特殊性,表现在:一是身体和心理发展快而不平衡。比如生理上有了性的意识和需要,可心理上还不知道如何恰当地与异性打交道。相反,越是喜欢的异性,越不会讲话,甚至躲得越远,可是“心”却一直追随着。二是容易出现过渡性、阶段性的问题。比如面对挫折时情绪容易激动,与父母意见不一致时容易产生冲突,有冲动的言辞和行为,可如果早发现问题,早干预,矛盾解除后恢复也很快,很少留下后遗症。三是以躯体化、行动化表达心理苦恼。当他们不愿上学时,就会说头疼;不愿意上体育课,就会说肚子痛;受了同学的欺负心里生气,不是用语言去沟通,而是直接用拳头去表达;与父母发生争吵,就离家出走;不满现实的人际交往,就逃到网络里,与虚无的人打交道来表达自己的苦恼,宣泄情绪,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翻译孩子的心理冲突,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他们。
孩子的成长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健康的成长更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大工程。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关键,容易出现问题,而父母适当的帮助和指导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如何才能在关键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呢?那么先从了解您的孩子开始吧,因为了解是帮助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