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朵”为什么会“凋谢”

2006-04-29林漫亚

心理与健康 2006年6期
关键词:花朵积极性家长

林漫亚

提起儿童,人们很自然地会将其与歌声、笑声、朗朗的读书声连在一起,与春天和鲜花连在一起。人们把孩子比做春天的花朵,她象征着幸福,象征着美好。然而近年来,我们却不时听到花朵凋谢的悲剧一儿童自杀呈上升趋势。是什么原因使孩子想到死?这些孩子为什么会作出如此轻率的抉择?

沈阳市儿童医院曾经对收治的22名自杀儿童的自杀行为进行过分析,原因是:学习压力过重为第一位,高达45.5%!一位12岁的女孩儿,她父母对其学习成绩要求过高,孩子觉得怎么“玩命”也达不到。每次考试后,得到的是老师的训斥,父母的打骂。孩子说:“天天受罪,实在不如死了好。”一天早上起床后,她不愿意去上学,就问母亲:“吃多少安眠药才能死?”这奇怪的问题也没有引起母亲的警觉。这个孩子当日内先后三次服用安定片,昏睡了三小时后被送到医院抢救,才幸免一死。

近年来,由于父母期望过高、方法失当导致孩子自杀、自残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使父母们震惊,孩子的轻率不仅仅毁了父母的一片苦心,更毁了他们今后的前程。父母们百思不得其解:哪有做父母的不是为了孩子好?为什么会落得如此结果呢?

在一项全国性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高达92.8%的家长期望孩子达到大专以上学历,29.6%期望达到硕士以上学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当今独生子女父母的普遍心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们就为孩子精心设计着未来,努力地为孩子助“一臂之力”。

往往是孩子的发展状况与父母的期望相吻合时,父母会感到不出所料,关心孩子的热情得以保持;孩子的发展状况好于父母的期望值时,父母会感到喜出望外,从而进一步激发支持和鼓励孩子的积极性;而如果孩子的发展状况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时,父母会觉得孩子不争气,从而大失所望,进而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对孩子采取高压手段,施行精神或肉体上的伤害。

而另一方面,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那些一帆风顺、没有受过挫折的孩子,对父母的态度极为敏感。尽管有时候不一定在表面上反映出来,但其内心的苦恼和压抑日积月累达到极限,便很有可能产生过激行为。

那么,父母的期望如何才能变成现实?怎样的期望有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促进孩子成才呢?

首先,要把握期望的“度”。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家长的期望和要求要适合孩子的水平。也就是说要让孩子“跳—跳,够得着”,这就是适度。如果期望定得太高了,孩子觉得可望而不可即,怎么努力也达不到,就会丧失信心,甚至采取消极行为。

其次,还要改变急于求成的心理,期望要循序渐进。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便以高压的方式给孩子层层加码,有时候孩子努力,有了微小的进步,但依然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父母就容易产生急躁情绪。如果把要求分解为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提出来,孩子觉得做起来不是很难,便有核心做好。经过一个过程,同样能达到父母的期望。急于求成只能事与愿违,

最后,就是要消除唯我独尊的心理,期缀要取得孩子的认同。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应当服从家长,孩子的事应由父母决定,因而,常常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事实上,孩子的发展不是父母—厢情愿的事情,父母苒好的期望只有取得孩子的认同,才能转化为孩子的行动。因此,父母在对孩子抱有期望的同时,还应当运用恰当的激励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父母的期望内化为孩子自己的努力目标。

如果我们把孩子比做“花朵”,那么父母的期望就像是“肥料”,缺肥或过剩都会给花儿带来不利影响。适时、适量、适当才能使花几茁壮成长。

愿全天下的花儿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都能健康盛开,更祝天下所有父母都能心想事成!

猜你喜欢

花朵积极性家长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背上的花朵
死亡花朵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我们依赖花朵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