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家女到时装设计师
2006-04-29陈慧如
陈慧如
从小农村到服装界,叶珈伶的经历证明只要努力,梦想就能成真。
酷暑35度的高温,一位少女站在水田中央,弯腰仔细地插着一株株的秧苗。背后的太阳直射脊骨,赤脚踩着的水田滚烫得要把人蒸发,豆大的汗珠从她的脸颊落下。少女一如往日种完田,拖着疲惫酸痛和被阳光晒裂的身躯,缓步地回到家。
17岁的她,靠在门边默默地掉着眼泪,心中呐喊着:“我不想再插秧了,我要改变我的人生。”
这是35年前发生的事。那个插秧的农村少女在那天之后,真的走出了那个小农舍,走出了自己的路,也找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舞台。
她是叶珈伶,台湾著名的时装设计师。目前叶珈伶同名品牌的服饰专柜,于全台直营店及百货专柜设点达15个。
童年回忆,创作源泉
在时尚界,曾有媒体封叶珈伶为:台湾的薇薇安·威斯伍德(Vivenne Westwood,英国设计师)。威斯伍德以独创性的前卫服装与个人风格闻名,而叶珈伶设计的女装,擅长用剪裁创造视觉上的冲突,利落的阳刚线条却衬以柔美的蕾丝,散发出一股雌雄同体的魅力。与她相识多年的设计师好友傅子菁说,现在流行的超短裙和超热裤,标新立异的叶珈伶,早在十几年前就穿过了,她甚至还穿过一袭露到股沟的长礼服,在一场时尚盛会中艳惊四座。
但这样的创作风格,却很难让人跟她农家女出身的背景联想在一起,更不会想到那也是创作来源的一部分。
小时候叶珈玲常常在彰化溪州的老家“看烟火”。说是看烟火,其实是看军事训练打下的炮弹花。照明弹的降落伞,像一朵朵白色烟花缓然飘落,是农家小孩最期待的缤纷庆典。别的小孩跑去捡弹壳换钱,叶珈伶却兴奋地捡起这些质地细致的降落伞布,或染色,或裁剪,给家人变出一件件的新装。
1953年出生的叶珈伶,从小就是家中的巧手。她不只帮叔叔伯伯缝补破衣,还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利用灶里的夹炭钳,替堂姐妹们烫起卷发。以前乡下常有流动在村庄间兜售印花染布的染布车,叶珈伶最喜欢凑在车旁,看裁缝师如何染饲料袋和粗布,再裁剪缝制成合身的衣服。那些童年色彩的回忆——金黄饱满的稻穗也好、青翠摇曳的秧苗也好,都深深烙印在叶珈伶的脑海中,成为她数十年来源源不绝的创作来源。
从裁缝做起
当年下定决心要脱离种田日子的少女,一边到溪州镇上学裁缝,还一边继续回家种田,直到20多岁,才离家到台中“登丽美”订做店,当起正式的裁缝师傅,并且在家乡朋友的介绍下,到台北的成都路做修改师。那时候,台北的家庭式制衣小工厂相当蓬勃,一个老板雇几个裁缝和打版师,就能做出几款衣服,带着去百货公司自行推销寄卖。叶珈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观察到了服饰加工的商业模式。
爱漂亮的叶珈伶,在工作主余,尝试制作自己喜欢的套装和长裤,最初只是自己和妹昧穿着好玩而已,没想到,走在路上却常引来旁人好奇追司:“这条裤子好好看,是在哪里做的?”加上对服饰加工和百货寄卖方式的熟悉,因此激发了她自己做、自己卖的想去。靠着自我推销,叶珈伶成功把自己设计的几款老爷裤,寄卖在当时西门町最红的来来百货、巴而可和飞行船,竟然曾创下单月30万元(新台币)的业绩,在上世纪70年代的台北,这是罕见的数字。
走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有了这样的成功经验,叶咖伶决定自立门户,开设自己的服装公司。
刚创业的前10年,叶珈伶和自己的弟弟妹妹,都是不支薪地空手做事。口袋没钱怎么吃饭?叶珈伶笑嘻嘻地说,我家是种田的啊;再穷,至少我爸都会寄米给我们吃。
叶珈伶说,因为自己是农家子弟,其实不懂做生意,且她不善交际应酬,可能因为这样,绕了不少远路,但也因为种田人家吃苦的个性,她一直执着地相信:只要有实力,就能跑到最后。
即使没有学历背景,叶珈伶却因为累积了多年的实践经验,在台湾时尚界以高超的立裁手艺闻名。她亲手画出的衣服线条,能雕塑出女人的玲珑曲线,精准的剪裁让科班出身的设计师也自叹弗如。1985年叶珈伶自创晶牌“裔珈”,之后受前中兴百货总经理的邀请,开始以自己的名字设柜,成为台湾设计师的先驱。
从学当裁缝到自创品牌,这条路她走了15年。如今距离当初自创“裔珈”已时隔20年,叶珈伶不曾忘记的,是在农村里学习到的苦干精神。“做人就是要做事”,则是爸爸给她的叮咛。不靠应酬,不靠社交,在伸展台上,叶珈伶证明了,只要努力,梦想就能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