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斯:我为抢“亲”来
2006-04-29
近年来,国内几大啤酒厂商纷纷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的跑马圈地,加速全国啤酒市场的整合。在强大攻势下,数以百计的区域性小啤酒厂被收编麾下。随着势力范围逐渐划分完毕,各大啤酒厂商纷纷盯上了境外啤酒巨头,频频暗送秋波,欲借助其强大资本,再次抢占地盘。两年前,安海斯以溢出市价三倍的价格收购哈啤,就反映了资本在逐利本性下的强势风格。
2004年6月3日,全球第二大啤酒集团SAB宣布放弃全面收购哈啤计划,并接受其竞争对手、全球第一大啤酒集团安海斯(Anheuser-Busch)发出的每股5.58港元收购建议,安海斯作为“抢亲者”的头衔也不胫而走。
当年那场闹得沸沸扬扬的哈啤争夺战,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
现在,当年哈啤的风云人物原董事长李文涛、总裁符辉均已退居幕后,对于拥有了106年的哈啤来说,或许一个新时代才刚刚开始。
哈啤将走向全国
记者:如今的哈啤怎么样?
闫治民:如今的哈啤应该是运行良好。退市之后,其年报、产量、营业收入都很难在公开的资料里看到,但是,安海斯作为世界第一大啤酒商,其重金购买的哈啤只能产生更多的利润,其他别无选择。
在新的管理层,以程衍俊为首的新管理团队,在2005年产能达到了200万吨,总销售量近150万吨,今年可能将会有更大的增长。
记者:哈啤将如何隐去区域光环?
闫治民:与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相比,哈啤的确就如东北三省内的一个区域品牌。它在本地的市场份额约为66%,但在全国只有5%左右。
安海斯先是对哈啤的全国销售渠道做了调整。这个调整主要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将哈啤的销售分为南北两大区域;二是将哈啤原有的部分渠道与百威合二为一。
在华东和华南地区,借助安海斯旗下主要品牌百威的全国销售渠道,将哈啤逐步推向全国的市场;还有一种可能,将一部分产能转移至武汉百威工厂。
记者:安海斯近期有何运作?
闫治民:不久前,安海斯在全球市场制定了两头并进的增长战略,即着重在产量、利润潜力巨大的市场发展品牌和业务。通过拓展百威业务、投资青岛啤酒及收购哈啤,安海斯在中国的部署增加了其在全球的影响力,在中国的总投资已超过10亿美元。
记者:作为一家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啤酒制造商的新掌门,程衍俊能否胜任这一工作?
闫治民:从公开的资料里看到,程25岁就当上了青岛啤酒厂副厂长,33岁成为青啤最年轻的副董事长、常务副总裁和总工程师。1993年,青啤向安海斯出让5%的股份,程是代表青啤谈判的成员之一,他对这个行业还是非常熟悉的。
记者:程将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闫治民:一是如何从区域走向全国;二是在产能扩张中如何保持质量的稳定。此外,如何让哈啤在安海斯设定的轨道上尽量平稳的运行、少磨擦,这也是程日后将要面临的问题。
记者:哈啤前大股东中企基金是不是完全退出了哈啤管理层?
闫治民:完全退出。但作为非股东的中企基金对于哈啤的影响力仍然还在,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作为一家财务投资者,中企基金及其控制者对哈尔滨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资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协助哈啤的地区扩张,主持其香港上市,设计了最终令哈啤股东包括他们自己在内获利最大化的股权转让交易——除去从始至终笼罩在哈啤交易之上的疑云外,整套安排几乎是一个完美的财技故事。
记者:SAB为何在当年的收购中败北?
闫治民:当年SAB进入哈啤后,与华润分家的计划并未启动,此时哈啤另一大股东哈尔滨市政府出让其所持股份也提上议事日程,但SAB却没有抓住机会。
后来,在价格上SAB也没有安海斯慷慨,一直在4.6港元附近婆婆妈妈,最终安海斯以每股5.58港元,一举将哈啤拥入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