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式创新道路的思考(下)

2006-04-27冯正刚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06年4期
关键词:求真整体动力

冯正刚

三、创新的“求真”与“求善”方面:从科学主义转向科技与人文相结合,使真与善有机整合

重科技,轻人文,人文缺失是西方创新文化的痼疾。为此,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科学主义思潮中盛行的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在其逻辑起点上只重视科技。实证主义只承认从经验中归纳出的科技知识,功利主义把科技仅仅视为创造物质财富的工具,因此在其视野中一开始就把人文排斥在外。他们对于创新研究只着眼于影响创新的物的因素及其结构、系统,对于创新者的理想追求、思想道德、审美情趣等人文问题却视而不见,是一种奉行科学主义的、割裂真善美的创新文化。这种科学与人文割裂的思想对我国影响深广。比如长期以来认为“科学只求真不求善,人文求善不求真”、“科学只问事实不问价值,人文只问价值不问事实”,把科技与人文截然割裂开来,就是一种典型的表现。应该看到,科技与人文,二者功能虽然有别,各有侧重,科技主要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是揭示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求真的问题;人文主要是解决人自身精神世界及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是解决人类的终极关怀、求善的问题。但是侧重不是唯一、单一,科技求真也离不开求善,人文求善也离不开求真。

正如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所说,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个车轮、腾飞的两个翅膀。自然科学研究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是人类文明进步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是光明未来的希望所在。

科技求真又求善已经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世界思潮,现在不少科技工作者已深感科技求真的同时,必须求善,要以对社会负责的思想,保证科技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应用。自原子弹爆炸后,这种认识日益为大家所认同,1962年9000多名科技工作者向联合国请愿,拒绝和反对研制原子弹爆炸,美国在里根执政时推行星球大战计划,竟有一万名科学家公开宣布不参与这项工作。

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必须实现互补,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教授有过很好的论述。他认为如果不重视二者的互补,就会严重妨碍各自功能的发挥。“科技文化必须以人文文化为导航,如果缺失人文知识就是残缺的科技文化。……人文文化必须以科技文化为基础,如果缺失科技文化就是残缺的人文文化”。

学习杨叔子教授文中的论述,根据自己的体会,从创新的情况来看,二者的互补,对于提高创新能力,至少有这样的几个作用:

1、必将为创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科学侧重求真,人文侧重求善,求真求善解决好,既懂得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又有终极关怀的情怀,必然具有正确人生观。而正确的人生观是创新主要的持久的精神动力。

2、为创新提供合理的知识结构。任何一项科技创新都有人文精神参与其中,从科研项目的确定、指导思想的提出、总体设计的制定,一直到成果的产出和市场的实现,没有哪一个环节、哪一件事情没有人文知识的作用。如果既有关于客观世界规律方面的知识,又有关于主观精神世界方面的知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就会有力地促使知识功能的发挥。

3、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人类思维大体有四种类型。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包括顿悟思维)。四种类型思维是创新思维不可或缺的,科学知识是逻辑思维,保证了思维的正确性:人文知识所具有的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的特点,则是创造性突破最需要的思维。二者结合既使思维正确,又使思维善于创造。这样就十分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4、有利于在创新中处理个人和外界的关系。科技承认外界,人文关怀外界,既承认又关怀必然能够同外界和谐相处,能够和他人,和集体,和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同荣共茂。

人文文化左右着每一个创新者审时度势、理想抱负、道德情操、心态情绪、处事待人等诸多方面。有不少创新者由于看不清时代和形势发展的新特点和趋势、不谙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机理、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原因,使创新实践困难重重。科技创新总是在一定人文社会环境中的创新,如果你忽视人文社会因素对你的影响制约,那你的认识就是片面的,在实践中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扩大一点,二者互补,对整个科技工作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关系着整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决策、政策措施、组织管理、舆论导向正确与否。把科技与人文结合,是历史经验教训的启迪,是当代科技发展的需要。

四、创新动力机制方面:从“个人主义”动力机制转向“整体主义”动力机制,使机制的短缺状况厩为全新的状况

人们为什么渴求创新?为什么会忘我的致力于创新?这就是创新的动力问题。动力强大、恒久,创新则推进迅速,成效显著。

西方创新模式在这个问题上的弊端表现在:

一是动力机制以个人主义为中心。西方一个特点是重视激励个人的积极性。这种机制,尊重个人,满足个人,实现个人,对发挥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它的作用。但是,也有着明显的弊端:它导致视角、视野局限;难于协同攻关;不能为整体牺牲奉献;遇挫折易于心灰意懒。

二是动力问题没有被强调并摆在突出位置列入模式之中。模式强调了技术、制度、主体、管理、环境等诸要素,而动力却不在内,这显然是一种动力缺失模式。虽然模式对主体的要求隐含了主体动力的要求,但是,主体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它还包括了主体能力、主体道德、主体思维、主体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相对于主体动力来说,主体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强调了主体的重要性,不等于就强调主体动力的重要性。

与西方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动力机制相反,中华人文则推行一种重点强调整体主义的动力机制。把为国为民的理想抱负和历史责任感,看得十分重要,认为这是民族国家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是前途命运之所系。它从多方面影响人,是人生选择的价值导向,一种巨大的精神支撑,是自信心心理基础的一种打造,是道德情操的一种升华。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奋进力就有了,凝聚力就有了,战斗力也有了,创新力也有了,什么困难挫折都不在话下,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没有什么力量比它更能发动和组织人们去行动。为国为民,这是种最强大、最持久的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人文几千年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教导人们要“志顶江山心欲奋,胸罗宇宙气潜吞”,报国为民,建功立业;要有一种整体主义的奉献精神,遇事首先要想到的是整体、国家,而不是个人。“不以一己之利而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尽管前“行路难,多岐路”,要坚信一条,只要心怀宏伟的抱负,持之以恒,埋头实干,“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总有一天能获得成功。

中华人文强调整体时,却对个体重视不够。只强调为整体牺牲个体,忽视整体应该怎样看重个体、关爱个体、服务个体。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而不强调整体主义的传统,甚至贬低或忽视整体主义将为创新提供动力的深刻性、巨大性和恒久性。

总之,自主创新,如果沿着天人合一的路向路径前进,以生成论统领构成论,正确对待事物的发展变化,善于使科技与人文结合起来,打造强大持久的动力机制,就会出现一片蓝天。

当然,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创新之路,有许多工作要做,除了本文着重论述的汲取中华智慧,跳出西方创新模式以外,最关键的是要认清国情,善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

(完)

猜你喜欢

求真整体动力
张锦绣
阎生德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阳光动力
动力船
十二星座5月整体运程
如何选择整体法与隔离法
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