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糖尿病推荐“5+1”
2006-04-26孙子林
据上海市红十字会一项有关3000余例糖尿病调查显示35岁至39岁的比例高达6.8%,明显出现低龄化趋势。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由于目前尚无根治手段,因此如何更好地防治糖尿病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热门话题。
“5+1”新模式
多年来,糖尿病经典的防治策略是饮食治疗、运动、合理用药、自我监测及糖尿病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五驾马车”模式,但是实践发现,“五驾马车”的要求较多地停留在理论上,而只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且难以落到实处。绝大多数患者手中缺少自我管理的实用技能和措施,难以做到合理的治疗、监测、饮食和运动。在中国如此庞大的糖尿病人群中,仅有不到1/3的患者治疗比较规范,总体血糖控制水平差,达标率<10%,各种意外事件频频发生。患了糖尿病却不坚持治疗,说停药就停药,导致血糖飙升;血糖异常却不以为然,结果出现并发症,甚至要截肢;不听医生建议却盲目相信虚假宣传,乱吃保健品,最终导致高渗性昏迷,被紧急送到医院抢救……这些都是在医院内分泌科急诊中经常遇到的事。
作为一种时时刻刻都存在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治疗不可能是医生始终守在患者身边,很多事更需要患者自己来做。形象地说,在糖尿病治疗中,医生只是个引路人,发挥指导作用。但要控制好糖尿病,最关键的还在于患者自己。而这就必须要让患者学会自我管理的技能,并在生活中体现出来。我们现在提出“五驾马车+一个车夫”的糖尿病治疗新模式,这个“车夫”就是指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通过自我管理这个“车夫”把饮食、运动、监测、药物以及心理这“五驾马车”运行好,保证“五匹马”驶向正确轨道。这就特别强调患者本人在防治糖尿病中的关键作用,实现“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新观念的转变。让患者自己真正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它有多大的危害,它应该怎么防,怎么治。
心理调整的自我管理
糖尿病的病程中,疾病本身往往直接影响患者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影响患者的行为和治疗合作程度。研究发现,当知道自己是糖尿病时,人们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或忧郁情绪,同时由于糖尿病患者需长期饮食控制、部分患者每天需注射胰岛素,加上久病不愈以及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患者常出现烦恼、失望和沮丧,对工作、生活和婚姻失去信心。糖尿病心理调整的自我管理主要是使患者正确对待糖尿病,采取既来之、则安之,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做法来对待糖尿病,既不要特别紧张、焦虑,又不要满不在乎,不当回事,实现与“糖”共舞,战胜“糖凶”。
饮食控制的自我管理
管好“嘴”是糖尿病治疗中最关键的部分,也是目前误区最大、最难作到、最容易被一些人利用行骗的治疗措施。管好“嘴”的关键是学会如何“吃”,主要是吃多少(控制进食量)的问题。但患者往往只知道要控制饮食,却不知道到底该吃多少、怎么吃、水果能不能吃、节假日又该怎么办?……因为缺乏实用的饮食自我管理技能,暴饮暴食不加控制,或者饮食控制过度因噎废食的极端现象并不少见。饮食控制的自我管理就是使患者学会如何摄入适当的食物热量,如何平衡合理的安排膳食结构;了解到管好“嘴”不只是单纯控制主食,同时也要注意肉、菜、烹调油和零食;了解二两米饭是多少,一两肉是多少,一块豆腐是几两;学会坚持少食多餐、定时定量进餐以及外出就餐和赴宴时注意节食,最终管好“嘴”。
运动调节的自我管理
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能够增加心肺功能,起到降脂、降压、降糖以及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等作用。但是糖尿病患者运动中还存在很多误区,很多人以为运动量越大越好,发着高烧还要运动等等,结果适得其反,反而加重病情发展。糖尿病运动调节的自我管理就是要教会糖尿病患者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及运动量;当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常见合并症时又该如何运动;了解什么时候运动最好,什么时候又不宜运动;知道当身体处在以下状况时就该暂停运动了:①当血糖>14毫摩尔/升时;②当空腹血糖低于4.4毫摩尔/升时,应适当加餐后再运动;③当尿中有酮体时;④当足部或下肢感觉异常时;⑤当心悸、气促、恶心、眩晕时;⑥视物模糊时。同时学会运动中如何避免出现意外伤害,尤其是防止低血糖的出现;学会运动和饮食、药物三者间的关系如何相对平衡,此消彼长,灵活调节。
药物治疗的自我管理
药物治疗听起来好象都是医生的事,实际应该是患者和医生共同的事情。现在很多患者到医院看病,医生问他吃什么药,讲不清楚,有的吃了一两年药了,只知道白片、黄片,这种情况下医生加药和减药都没有办法。再有一些所谓能够根治糖尿病的药品、祖传秘方或者保健品的夸大治疗,使得有些患者不加识别而胡乱吃药,结果不仅对糖尿病病情控制不利,有的甚至还把肝脏、肾脏“吃”坏了。药物治疗的自我管理就是要让糖尿病患者对基本的药物有所了解,懂得药物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的副作用,特别是懂得药物的服用方法;打胰岛素的患者学会胰岛素怎么注射、注射的时间、部位,出现问题怎么解决;在医生的指导下灵活掌握,学会在特殊情况下小范围(剂量)的调整降糖药量,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
血糖监测的自我管理
治得好不好,最重要的是要定期监测。有些患者每月到医院做一次血糖监测,这不能完全反映平时血糖控制水平,也不能作为调整降糖治疗的准确依据。血糖监测的自我管理就是患者要学会如何在家里自己监测血糖;知道多长时间监测一次血压,多长时间监测一次血脂、多长时间监测一次血糖;了解天气骤然变化、精神紧张、生活不规律、饮食量增加或剧烈运动、合并感染以及频繁发生低血糖等都会影响糖尿病的病情控制;知道定期到医院检查眼底、神经系统、肾功能、心电图等。糖尿病监测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判定并掌握病情控制程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治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最终延长其寿命。
在德国糖尿病发病率高于我国,但是德国糖尿病患者对如何防治、自我管理十分重视,每逢周末,很多糖尿病患者便开始住进医院,接受系统的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专业培训。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在国内率先创办了“中大医院糖尿病自我管理培训学校”,率先对糖尿病患者实行“5+1”糖尿病防治新模式。不少严重缺乏自我管理知识的糖尿病患者经培训后开始重视日常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及相关治疗,病情控制越来越好,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专家简介
孙子林,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东南大学中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副教授,留德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欧洲糖尿病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内分泌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南京市内分泌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微循环分会委员兼秘书;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和南京市骨质疏松与骨矿盐专科分会委员兼秘书。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以及SCI论文25篇。主编或参编专著5部。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教育部课题完成奖1项,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1项。参加国际专业学术会议8次,5篇论文被国际专业学术会议选中大会交流,并获国际专业学术会议特别资助5次。华英文教基金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