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军背篓”里的故事
2006-04-24郭凯卢曦赵乃希朱谦礼
郭 凯 卢 曦 赵乃希 朱谦礼
项永权一家是四川省古蔺县普通的苗族人家。
25年来,他们用背篓义务为部队背米,送菜,寄信。邮包裹,跋涉山路超过13万公里,运送后勤物资1000多吨,用朴实特殊的方式,表达着深深的拥军情。
在川、黔交界的乌蒙山深处,驻扎着一支空军雷达兵。大山脚下,有一户普通的苗族农家,长者项永权,今年已72岁高龄;儿子项润香,如今已人到中年,孙子项红杰,目前还在上中学。项永权一家从1981年开始用背篓每天义务为山顶上的官兵们背米、送菜、寄信等。25年来,这个背篓从年迈的爷爷项永权肩上换到父亲项润香肩上,现在又延续到孙子项红杰肩上……祖孙三代背坏了近百个背篓,背篓在换,人在变,可是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部队每天的后勤补给从来没间断。春节前夕,背篓主人公的名字被写进了四川省双拥模范的行列,一家人被四川省评为拥军优属先进家庭。
为寻访这家人,笔者经过16个多小时的长途颠簸,终于在2006年1月22日清晨6点50分走进了偏僻小镇项大爷的家,亲历了他们一家人冒雪为雷达站官兵送菜的过程。
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小雪。7点30分。天蒙蒙亮,项润香便从床上爬起来,轻声唤醒了熟睡中的妻儿。为了省钱,也怕惊扰老人,他像往常一样,没舍得开灯,摸黑穿好衣服。项润香顺着墙摸到了门后的几个背篓递给妻儿,然后轻手轻脚牵着妻儿走出大门。
项润香家住小镇边,离集市还有5里多山路。年关了,为山上雷达站的菜买得多,项润香把两个孩子也叫上。男孩1 3岁,长得虎头虎脑,叫“大头”;女孩11岁,乖巧可爱,叫“小敏”。能为山上的解放军叔叔送菜,大头和小敏高兴得不行。
屋外寒气袭人,通往集市的乡村小路被一连好几个月的阴雨天气揉得坑坑洼洼。再加上正下着小雪,路显得更难走。一进菜市,项润香就忙乎开了。他先掏出个皱巴巴的小本本,上面记录着雷达站需要的东西,然后逐项对着单子选购。
离开菜摊时,妻子熊仁霞给我们提到了一件事。一次,项润香和菜农讨价还价时,那人开玩笑说:“反正是部队的钱,讲什么价嘛。”就因这句话,项润香与多年的乡亲红了脸:“我自家钱你可以坑,部队的钱都是国家的,那么多娃娃在上头站岗、放哨呢,这钱你也好意思坑呐?”从那以后,所有集市上的菜农,都不敢喊他高价了。
8点10分。项润香身后背篓里的莱也越来越多了。项润香与大多数山里人一样,纯朴而内向,话不多。一路上,他只告诉我们过年了,菜有些贵。还说今天是镇上今年最后一个赶集的日子,要靠这最后一个集市把山上雷达站过年期间的货买好,不然,春节战士们没得吃。
8点30分。离开小镇时,项润香又跑了几家杂货铺,为官兵们捎带了一些生活日用品。末了,还顺道在邮局将昨天上山捎下来的战士家书寄了出去。
8点55分。项润香和妻儿背着菜回到了家。房前,项永权老汉坐在屋檐下“叭嗒”、“叭嗒”地抽着旱烟,屋里老伴古大娘已给儿孙们盐上了热气腾腾的米饭:“快吃吧,吃饱了好上山。”
就这工夫,记者聆听了项大爷讲述“背篓”的来历:项大爷的拥军情结源于一条军毯。1949年底的一天,一支解放军部队路过老人的家时,一位身材高大的军官见他缩在墙脚,冻得发抖,便拿出条军毯为他披上。这条军毯温暖了他15岁的那个寒冬,也让“亲人解放军”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部队走了又来。1981年夏天,正在种地的项永权远远看见一名小战士背着个大背篓,在山路上步履蹒跚地往上爬,突然脚下一滑,跌进了路旁的水沟。见这幕情形,项永权丢下手中农活,将背篓接了过来。从此,他知道了山上有一个空军雷达站。这儿之后,战士下山买菜,老人都会义务背上一程。再后来,他主动向部队的领导提出:每天清晨,义务把新鲜蔬菜送上山。这一背上,就是25年。那一年,项永权47岁。
沿路的树丛黄了又绿,绿了又黄,老项的背篓换了一个又一个,老项的背脊在岁月的磨砺中也开始慢慢弯曲。1995年的最后一天,连队准备会餐。这天下:午,项大爷第3趟背着沉甸甸的背篓上山时,已是61岁的他脚下一滑,摔了一跤……这一摔,老人整整躺了半个多月,从此,腿脚就不再灵便了。从此,背篓的主人换成了儿子项润香。
9点15分。吃过早饭的项润香夫妇带着两个孩子上山了。因为下雪,山路上结了一层薄冰,踩在上面,脚下嘎吱作响。
走到山腰,我们全身已被冰雪和汗水浸湿。实在走不动了,有人提议休息会儿。项润香含笑不答,把背篓依在路旁一处陡峭的山壁旁,妻儿也照此法停靠。我们不会这姿势,只得相互帮忙,把带给山上战士的慰问品放到雪地里。停下不足5分钟,就觉后背冰凉冰凉。
“这里经常下雪吗?”我们问项润香。“是啊。下雪后路上全是冰,要在胶鞋上套一双草鞋,这样走路才不会打滑。”
山路难行,项润香总是按时把菜送上去,从未耽搁过雷达站官兵们的一顿饭。
去年春天,赶上家里农活忙,项润香忘记了把当天买的鸡蛋送上山,到了晚上才想起。他正要出门去送,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一时间,项润香心里直发愁,战士明早吃啥?在雷雨中,山路滑不用说,更危险的是不能开手电筒,只能摸黑往山上爬。项润香狠下心,决定和妻子一人打伞,一人背上鸡蛋上山。走到半山腰,一不留神,妻子手中的雨伞被吹下了山。大雨淋透了全身,背篓里的谷糠被雨水浸透后,重量一下增加了许多,十多斤鸡蛋一下子变成了几十斤重。花了足足两个钟头终于爬到了山顶。到达雷达站已是午夜了,官兵看着这对已成泥巴人的夫妻,个个眼睛都红红的。
9点40分。雪还在下。终于,山巅的雷达站在云雾中渐渐显出了模糊的轮廓。这时,几名官兵从山上奔跑下来,仿佛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亲热地接过项润香一家的背篓,把身上的棉大衣给他们披上,扶着他们走进了营房……
雷达站的战士告诉我们,每次送菜上山后,项润香都会在连队待上一阵子,不是帮炊事班的战士做做饭,就是跑到连队的猪圈里帮助喂喂猪,不忙时他还会陪战士们拉拉家常……然而,一当战士们想留他吃顿饭时,他就会一边说吃过了,一边快步下山去。
去年底,项润香再次被四川省评为拥军优属好家庭后,当别人间他的感受时,一向不善言语的项润香真诚地说:“说心里话,有时我也不想干了,也想像其他伙计一样走出大山见见世面,可当真要走时会很犹豫,这背篓谁来接呀!久而久之,这念头也就没有了,山上的解放军对我们真好,又送衣服,又给我们吃的,有时连娃们的学习他们都包了……要真叫我走,我还舍不得他们呐!”
10点刚过,雪停下来了,太阳也露出了云端。
雷达站的官兵也把项永权和古大娘接上了山,说要“一家人”团聚过个/J、年。
14点30分。往日寂静的雷达站热闹起来了,在阵地前的空地上,项大爷一家6口人与雷达站官兵搞起了联欢。不一会儿,山下的苗族同胞也赶上山来,搞起了个小型军地联欢会。军爱民,民拥军,真是军民一家亲。
项大爷一家的拥军情谊,也深深地感染着周围的苗族同胞。后来的日子里,这条崎岖的山路上多出了许多陌生的脚印:冬天山上潮湿,有人上山帮官兵烘烤衣裤:有裁缝店的老板,义务为官兵缝补衣服,夏天,还有人悄悄上山为战士开垦出一小块菜地,并栽上青菜苗……
驻地的政府也行动起来了,先是帮助雷达站安装上了电话,后来又为山上的官兵装上了自来水管……逢年过节会带上慰问品上山看望官兵,为他们排忧解难。
部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军与民之间的感情却越来越深。多年以来,雷达站官兵也把这里当作自己的故乡,开设部队夜校为群众补习文化,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下山开展义务巡诊,免费为群众看病送药;他们还先后支助了30多名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其中4名考上了大学,义务植树造林近万株,让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帮助驻地改善生态环境。
17点50分。项家人和山寨的苗族同胞与官兵们道别,下了山。
18点40分。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这时,天上又下起了毛毛细雨,在苗族老乡家门口,我们谢绝了老乡们让我们留宿镇上的盛情,又悄悄放下他们塞进我们提包里的礼物,只带走了一张我们与苗族人的合影照片,告别了这一家可敬的人。
项大爷一家代代相传的背篓,将成为我们记忆中最珍贵的礼物。正因为有了成千上万这样的“背篓”,祖国的天空才会这样蔚蓝,我们的军队才坚如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