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军区总医院:抢占人才制高点

2006-04-24熊中茂芦莹华

解放军生活 2006年4期
关键词:护士长科技人才科室

熊中茂 田 华 芦莹华

拓展“培育渠道”

医院围绕培养复合型、智囊型、专家型科技人才的目标,在立足自身培养的同时,积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利用驻地丰富的教育资源,定期聘请军地院校和技;术单位专家为客座教授,面对面进行临床指导和专题辅导,与第三军医大学、四川华西医科大学等院校联合办学培养在职研究生,组织参加各类函授、成人自考等,提高科技人才文化知识水平,改善了知识结构。

在此基础上,医院每年安排20名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人才到国内外攻研读博,每年每个科室有计划、分批次地选送1至2名科技人才进行针对性进修学习,从而加快了科技人才培养步伐,培养了200余名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

人才增值,创造的是一个个医学奇迹。神经外科成功切除世界罕见超长脊髓内肿瘤,全军普外中心成功完成异体原位肝移植术,烧伤整形科成功实施巨趾畸形整复术……

搭建“工作舞台”

为给人才筑巢搭台,医院加大资金投入,修建以门诊医技大楼、外科大楼、内科大楼“三大件”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购买医疗科研设备,建起了科研实验室和科技人才培训中心,建成了博士楼、实验楼、住宅楼和园林式营区,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图书馆、多功能文化娱乐中心。

医院还推出确保让科技人才每人有一套住房、有所需科研设备等一系列措施,为科技人才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神经内科女博士后林杭就是“恋巢的金凤凰”之一。她赴美进修四载志向不移,毅然选择回院工作。林杭说:“在医院有学术攻关的大平台,有重人才兴科研的好氛围,我只想返院干事业。”

2002年初,医院组建胰胆病区时,李旭主任急需一批医疗设备。医院当即为他购置了西南地区最先进的医疗器械。李旭带领科室人员日夜苦战,短短2年多时间有39项新业务新技术问世。

诸如此类的技术还在不断刷新着医院的历史。全军普外中心主任田伏洲捧回1项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一举改写了成都军区连续13年无全军医疗科研大奖的历史:临床实验科专家、博士生导师曾祥元,创造了医院学术史上的“12个第一”。消化内科主任蒋明德、心内科主任周兴文、烧伤整形科主任刘德贵、普通外科副主任汤礼军等成为业内一颗颗璀璨的“明星专家”。

创造“生长机制”

机制是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的根本保证。医院经过多方研究考察,出台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五年规划》。“庸者下、能者上”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新机制逐渐形成。

接着,医院依据有关法规制度,结合科技干部的实际,在反复调研、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科室主任、护士长选拔任用工作办法》,规范了干部选拔任用公告、本人申请等“8道程序”。如同一道“流水线”,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渗透到了干部选拔的各个环节。近3年来,30余名科室主任、副主任和护士长从公开选拔中脱颖而出。

医院打破论资排辈的用人观念,通过全方位引入竞争机制,强中选强,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铺就了“绿色通道”。2005年4月上旬,52名护士参加竞选医院护士长空缺,经过激烈角逐,8名在公开竞争中胜出的科室主任、护士长走上领导岗位。党委、纪委和政治机关没有收到一封告状信,干部群众包括落选者对此次竞选都口服心服。

一批高素质科技干部在竞争上岗后立即崭露头角。新上任的神经内科主任王庆松注重临床工作实践,潜心科研探索,在脑血管疾病、老年性痴呆病、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等疑难顽症研究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形成自身独有的特色和优势。

2002年以来,医院设立了“人才奖励基金”、“科技创新奖”,每年拿出100万元基金,重奖了100余名在学习成才、临床和科研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超常的举措,产生了强大的“磁场效应”,不仅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专业技术干部人才群体,而且医院3年时间获得的50余项各类科研成果,开展的100余项新业务、新技术都出他们之手。

猜你喜欢

护士长科技人才科室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十三部门联合发文:进一步激发女性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科技部等十三部门印发文件进一步激发女性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最难办事科室
等 你
一张字条:“我不抢救”
浅析公立医院内部绩效审计的作用
爱紧张的猫大夫
新任跨科护士长如何应对压力
延安时期党对科技人才的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