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类生活集趣
2006-04-14马顺欣等
马顺欣等
过冬——团结就是力量
■ 马顺欣
抵御严寒,各种动物各出奇招,有些动物冬眠,有些动物迁徙,变温动物则往往加强新陈代谢。为了产生更多的热量,蜜蜂在暴饮暴食方面肚量惊人。
蜜蜂没有冬眠的习性,为了维持必要的体温,蜜蜂依靠整体实力抵御严寒。于是就有了它们自得其乐的“冬季俱乐部”。
每年初冬,蜜蜂的“俱乐部”开始运作。只要外界气温下降,蜂巢里的蜜蜂就会以蜂王为中心抱成“团”,不停歇地爬来爬去,形成一个由蜜蜂的血肉之躯构筑的球体。瓢虫在冬季也会团在一起,但是它们很快就进入冬眠状态,而蜜蜂不同。临近蜂王的蜜蜂享用大量高热值的蜂蜜,并释放大量的热能,使球体外层的蜜蜂不至于受冻。而外层的蜜蜂拥挤蠕动,形成一个隔热层,使里层的伙伴们免受风寒之苦。外层与里层的蜜蜂之间会循环往复地互换位置,从一定程度上也调节了蜂团的温度。蜜蜂正是依靠这种团队精神和消耗大量的蜂蜜来度过寒冷的冬天。
幼蜂需要特殊照顾,每天“保姆”工蜂要给它们喂食1300多次,使之获得丰厚热量。为了使蜂巢内温度不低于35℃,工蜂还以密集的聚会形式,结成严密的绝热层,保全幼蜂免受严寒侵袭。
沟通——绒毛立奇功
■ 筱童
蜜蜂对电场极为敏感。在雷雨到来之前,它就能感觉到电场强度的变化,及时隐蔽,免受伤害。蜜蜂在与蜂巢壁、蜂房摩擦时,会得到90 nC(纳库)的电荷,这差不多是蜜蜂处于静止状态下的100倍。原来,蜜蜂在黑暗而拥挤的巢房内部进行联系和定向,是利用电场振荡和声音同时来完成的。信号蜂一边发出声音,一边以近14Hz的频率鼓动腹部,在此情况下,便产生无线电波。
令人感到奇妙的是,充当蜜蜂声波感觉器的是一种绒毛,它们呈扇形排列在头两边,复眼和后脑连接处。这也是不久前才被科学家揭秘的。
这些绒毛具有感知低频电场的功能。所以,当信号蜂沿着蜂房爬行时,它与其他蜂之间能保持一定的间隔,互不碰撞。这些绒毛摆动的振幅是由声音或电场的频率以及它们的强度来决定的。绒毛在声音的作用下能偏转1°角,而在电场振荡的影响下摆幅可达5°角。绒毛与神经细胞相连,神经细胞能产生与绒毛振幅成比例的神经脉冲重复频率和同一频率的电场振荡,并使绒毛摆动。神经细胞对绒毛的运动有着特殊的反应,即起到振荡感受器的作用。同时,它又像节肢动物的感觉器官,对触觉负责记录,并且只有在偏转时报以信号。
姬蜂——寄生虫加小偷
■ 冬峰
大部分蜜蜂以蜂蜜为生,也有一部分是“吃肉”的,姬蜂就是。
姬蜂是个狡猾的剑客,它用自己的螫针猎杀食物——毛虫、蜘蛛、甲虫或甲虫的幼虫,然而,为了食品“保鲜”,姬蜂从不把猎物置于死地,而仅仅是刺伤而已。为了把握“伤而不死”的分寸,姬蜂总是选择一个固定部位对猎物“行刺”。螫针刺入猎物体内并触及到猎物的神经节,仅需一滴毒汁,就可让猎物瘫痪,这很像是人类医学临床应用的针刺麻醉术。
姬蜂把瘫痪的猎物运送到“家”中——洞穴,在猎物的身上产下一个或多个蜂卵便扬长而去,它的孩子们则依靠享用猎物所得到的养分,慢慢长大。姬蜂这一匠心独具的繁衍后代的方式,使其子女食宿无忧。
刚孵化出来的幼蜂,似乎也有与生俱来的“保鲜”意识。它们先食用猎物肌体不重要的部分,使猎物仍保持鲜活,甚至吃完一半或3/4,猎物还依然活着。
姬蜂不但有寄生的本事,有时还当小偷,它会等同伴把猎物带回巢穴离开后,入室行窃。尊严在这里不顶用!
链接:数字识蜂
1.一只采集蜂一天最多出巢采蜜约20次,平均为10次。每次采蜜量约40毫克。一个有15框蜂的采蜜群,一天可采成熟蜜5千克以上。
2.工蜂出巢一次采粉满载而归,须采集6~10分钟,每日一般采粉6~8次;每次采集质量为12~29毫克,其中包含300万~400万个花粉粒。
3.蜂王日平均产卵量600~900粒;意蜂蜂王的日产卵量900~1500粒。
4.蜜峰飞行的最高时速可达40千米,载重飞行的时速为20~24千米。
5.新采的花蜜,含水量一般50%~55%,含糖量45%~50%。从含水量55%的花蜜到20%以下成熟蜂蜜,一般需要酿造4.5~5天。一只采集蜂,每次可采水25毫克,每日采水可达50多次,400只采水蜂,日采水量可达0.5千克。 (本 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