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与奸雄
2006-04-13翁文杰
翁文杰
五百多年前,罗大师写了《三国志演义》,五百年后,我读了《三国志演义》,实在不敢对罗大师的作品指手画脚,品头论足。但后人对曹操与刘备的态度截然相反,为此我要为曹操“平反”,给刘备泼点冷水。
曹操被称为“奸雄”,是他那多变的性格,还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刘备则被称为“英雄”,是因为他有那份三顾茅庐、礼贤下士的胸怀,还是作者有意刻画?这一切的一切都隐藏于《三志演义》之中。
却说当年刘备去收复西川,没想到军师庞统却被张任用乱箭射死在落凤坡,而刘备却被困在涪城,寸步难行,只有派关平到荆州请诸葛亮来商议收川之计。而曹操则没这类不光彩的事,就说后来他兵败赤壁吧!曹操中了反间计后,立马醒悟,也没有出现什么惊慌之举,把自己掩盖得很好,或许就是因为这些而被世人称为老奸巨猾。
但是在三国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军事头脑,而是纳谏。可以这么说,在三国中谁纳谏,谁便是最后的赢家,如果不纳谏只会惨遭兵败。官渡之战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袁绍不听忠臣田丰的意见,执意取曹,还将田丰等人关入大牢之中,而曹操则听取了下臣的意见,只用区区几万人就将袁绍百万之众打得溃不成军。
而刘备与曹操在这点都做得比较好。但刘备在立帝之后,纳谏这方面也做得不尽如人意。关羽为孙权所杀之后,刘备悲痛欲绝,不听大臣先伐魏后攻吴的战争方略,执意要为关羽报仇,还御驾亲征,诸葛亮劝了多次都没有用,结果大败于东吴陆逊手下。
在生活中亦是如此,生活中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一般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而学生在学习上也应如此,但须遵循一句话:“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而刘备以其仁义之心在广大读者心目中所形成的贤君形象根深蒂固,这一点是曹操所不能比拟的。他把杨修杀了便是最好的证明,但须知道杨修在军中自作主张,使得曹操大失军心才迫不得已将其正法,后来还不是厚葬他了吗?而刘备一开始不肯背信弃义杀刘璋,后来还不是找了个借口把刘璋给攻了,还不是深得民心。而曹操对关羽可没赶尽杀绝,想当初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可曹操却派了张辽沿途传信,为关羽放行。难道曹操还有预见未来的本领?会料到将来某一天会战败,然后关羽会来义释!而且关羽后来为孙权所杀,有人拿关羽的首级来曹操那悬赏,曹操还不是将关羽厚葬。
诸如此类的我便不再细说,虽是部分现象,但其中道理可见一斑。都说一百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百部《哈姆雷特》,相信一百个人读《三国志演义》也会有一百个不同版本的《三国志演义》,其中所包含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也是仅靠各人细细体会。无所谓英雄或奸雄,且不至于遗臭万年的,而其伟大事迹又为后人传诵的,都证明了其一生是伟大的,都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