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纺织工业发展综述及2006年展望
2006-04-04
(一)
2005年全球经济继续回暖和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使得国际、国内市场对纺织品服装的需求不断扩大,为纺织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与此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纺织产业格局调整,使产业竞争加剧并趋于复杂化。
1.贸易摩擦加剧。2005年纺织品配额体制如期终结,但数量限制并未随之取消。针对中国纺织品出口产生的贸易摩擦和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愈演愈烈。尽管中欧、中美就部分纺织品出口达成协议,但欧美仍对我20类产品实行了数量限制,使我纺织品出口至少减少50亿美元,而且由于欧美设限的不确定性,造成企业抢关出口,进而又多支付空运费近50亿元,同时还造成部分出口订单的转移。2005年10月第98届广交会对美的成交额同比下降了39%。在欧美贸易摩擦的严重干扰下,我国采取的部分产品出口征税和出口配额招标等措施,也增加了出口成本。
2.人民币升值形成新的挑战。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人民币升值2%。从长远看,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对缓解纺织品贸易摩擦,促进结构调整和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积极意义。从目前情况看,由于纺织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顺差大、平均利润率低,大部分企业对浮动汇率机制适应能力和抵御汇率风险能力较弱。
3.棉花和石油涨价增加了企业经营难度。化纤产品中以石油化工产品为原料的占93%,石油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化纤行业乃至纺织工业的原料成本。2005年,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化纤与化纤原料进口税率倒挂的矛盾更为突出,进一步加大了原料进口成本,同时由于化纤原料价格的涨幅大于化纤价格的涨幅,使化纤行业的生产、经营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化纤行业的开工率不足80%,行业利润同比下降21%。
2005年度我国棉花总需求量为860万吨,其中国产棉632万吨,进口依存度为27%。国产棉价格为15000元/吨,比国际市场棉价高出2000元/吨,但由于“配额以外”进口棉花实行滑准税率,使得进口棉的价格也远高于国际棉价,加大了我国纺织行业的生产成本。
(二)
面对复杂的局势和严峻的挑战,我国纺织工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产业增长方式和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质量、创新和快速反应,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应对贸易摩擦,保持了行业快速发展和平稳运行。
1.生产总量继续扩大。2005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化纤产量1629.2万吨,同比增长14.75%,纱产量1412.4万吨,同比增长23.61%,布产量377.1亿米,同比增长17.30%,服装148.0亿件,同比增长16.84%。
2.行业经济运行平稳。到2005年11月底,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553.7亿元,同比增长25.36%,工业增加值3638.4亿元,同比增加23.57%,实现利润总额441.5亿元,同比增长31.15%。亏损企业数量下降2.9%,产品产销率97.4%。
3.出口创汇稳步增长。到2005年11月底,规模以上企业纺织品服装完成出口额1071.2亿美元,同比增长21.12%,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4.4%。贸易顺差为916.2亿美元。对欧盟出口同比增加57.1%,对美国出口同比增加63%。
4.投资增速回落。2005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使纺织工业的投资增速下降,纺织投资热得到有效遏制。截止12月底,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9.6亿元,同比增长34.3%,增速比年初下降78个百分点。化纤行业投资仅增长2%。从固定资产投资的来源来看,内资仍然为主要投资来源,占总投资规模的80%。
(三)
新形势下纺织工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主要是:
1.粗放型增长方式依然存在。行业发展还主要依靠传统的大规模、大批量、低成本生产、低价格竞销等形式,部分地区棉纺能力仍存在盲目铺摊子、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加剧了市场的无序竞争。这种仅靠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企业适应环境变化、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2.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全行业研发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1%,与发达国家企业研发投入占5%以上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利用高新技术及生物资源开发研制的化纤品种较少,在某些领域还属空白。化纤仿真技术、天然纤维改性技术、新型纤维和材料开发创新能力不足,影响了纺织品和服装附加值的提高。
纺织装备中自主开发的纺机产品只占30%,缺乏自主创新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有机结合。高水平的纺织、染整和大容量化纤设备仍依赖进口。
3.整体装备水平尚需提高。棉纺织设备中无梭织机、自动络筒机仅占25%和21%,而发达国家都在90%左右;化纤设备国产化虽在聚酯、粘胶等领域取得较大突破,并得到推广应用,但化纤行业先进设备的拥有比例仅为27%;印染行业的溢流式染色机、匹染机质量稳定性差,如色差3—4级以上国内印染企业合格率在50%左右,少数企业能达到80%,而国外先进水平达到90%。国产纺机可靠性、稳定性较差,机电一体化水平和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较低,不适应纺織产品小批量、多品种、多功能、柔性化生产的要求。
4.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滞后。由于我国纺织行业在品牌培育和品牌创新方面缺乏经验和准备,制约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盈利能力。国内中高档纺织品消费市场被大量的国际知名品牌和二线品牌所占据。出口产品仍以贴牌加工为主,缺乏对出口营销渠道的控制力,只能获得市场利润的10%。
(四)
2006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虽然在后配额释放期过后的增速会有所放慢,但占国际市场的份额仍有望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及相关产业的仍将保持较快发展,内需扩大将成为我国纺织工业最主要的发展动力。
值得重视的是我国纺织工业在2005年遭遇的挑战依然存在,尽管中美、中欧已就达成部分纺织品出口达成阶段性协议,但应对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长期性、复杂性有清醒认识。此外,石油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棉花对外依存度升高等仍将是影响我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新的一年,我国纺织工业发展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加强品牌建设,提高自主品牌比重;坚持循环经济理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的自律体系,积极落实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继续加强行业外交,贯彻合作共赢的对外方针,扩大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种形式的合作。展望2006年,我国纺织工业将迎来一个以增强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时期,为“十一五”纺织工业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