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医疗救援队在中国
2006-02-09李新市
李新市
在抗战期间,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战场,受到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他们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法西斯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活跃着一支小型国际医疗救援队,包括15名英国人、8名美国人、1名加拿大人、1名东印度人,他们与38名中国人密切配合,组成了一支精干的战地救护队,对中国军队的伤员和平民进行着力所能及的救护,被誉为中国战场上“战勤服务的光荣使者”。
医疗救护队的基本情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世界各地的反法西斯战场上活跃着一支国际救援队,起初叫“战友救护队”,主要从事医药救护工作,减除反法西斯战场上军队和人民的痛苦,还进行医疗器械的采购和运输工作。他们的足迹遍及英国、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荷兰、希腊、阿尔巴尼亚、北非、南斯拉夫、叙利亚、埃塞俄比亚、印度和中国。
“七七”事变后,日军开始全面侵华,中国战场的反法西斯形势异常严峻。在此情况下,中美两国的民间减灾协会商定,让这支国际救援队的部分成员到中国,进行医疗救援工作。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减灾协会还对这支救援队的活动给予了一些经济上的支持。
这支国际救援队的组成人员有男有女,社会背景各不相同,其中大部分能够讲流利的汉语。他们当中有牛津和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有会开卡车的,有会做衣服的,有会开车床的,有会经商的,有的还是在校的大学生。战地救护队的成员靠减灾协会的资助生活,带有浓重的军事共产主义色彩。根据《国际志愿者条例》的规定,私人钱财不得带进中国。所以,这支救援队的成员即使原来非常富有,当他们来到中国战场进行救援的时候,也必须过普通的、甚至是难以想象的战地艰苦生活,他们的意志品质需要磨练,生活习惯需要改变,在中国战场的救助能力需要提高。这支国际救援队的成员每月的生活费为6美元,虽然比中国军队和平民的生活水平要高一些,但仍然是非常艰苦的。
1939年,医疗队成员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其中有两名医生,平均一天要做12个手术,星期天照常上班。9月,医疗服务队到达中国的西南地区。在云南宝山和腾冲地区,医疗队又分成4个医疗小分队。这些更加小型的医疗队,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有比较稳定的住所,医疗设备较为齐全,在靠近前线的某个隐蔽地点接收和治疗伤员;另一种被称作“战斗行动”医疗队,跟随部队上前线,根据部队伤员的伤情进行处置和快速治疗。
在云南偏远的村庄里开展救治工作
云南偏远山村里的农民,从来没有见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服务机构。外国医疗专家来到这里,把当地人都给吓跑了。过了一段时间,他们看到接受治疗的人恢复了健康,这才消除了顾虑,开始接受这些外国医生的治疗了。医生们还劝说老百姓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使他们学会了许多减少疾病的简单方法。当医疗队赶赴前线的时候,则把后方医院交给经他们培训过的中国医护人员管理,老百姓也因此能够继续享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
在腾冲地区,一天夜里,医疗队的一名外国医生突然从无线电里接到一名需要紧急救护的人的呼叫,他立即动身前去查看。早些时候他已经听说这一带有人患了淋巴腺鼠疫,他想,正好通过这一病例验证一下这种传染病是否存在。经过对病人的详细观察和检查,他发现这位病人身上确实有疫情存在,不过就其身体的整体状况而言,这种疫情已经过了高潮期,病人病情比较稳定,身体正在恢复。过了几天,这位医生又约另外几位同行一同来为这位患者进行复查,发现病人身上存在典型的病菌标本。医护人员知道,这种病菌是从死老鼠身上传到人体上的。为此,医疗队紧急行动起来,对这种传染病进行紧急治疗和预防,为群众接种疫苗。经过医疗队的艰苦努力,这种传染病得到了控制,挽救了不少生命。
抗战时期,中国的西南地区既非常贫困,又十分偏僻。开始,大部分路程医疗队员要靠步行,还要扛着医疗器械翻山越岭。他们的食物也很匮乏,通常吃的是油炸大米,喝白开水。晚上,医疗队员将油灯挂在椽子上或放在桌子上,要继续进行各种手术。因此,要在这个地区开展工作,特别需要精神上和体力上的耐力。尽管条件很艰苦,但医疗队中的5位英国女护士和6位中国女护士也和队里的男士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到医疗救治工作中,从未叫苦叫累。
一天晚上,医疗队队员被枪声惊醒,慌乱中,他们只顾扛着自己负责的医疗器械,摸黑向前线迸发,却把拴在院子里的骡子和平板马车遗弃了。崎岖的道路,狭窄、泥泞,走过一道山梁,他们幸运地找来一匹马,让它驮上医疗器械,这样才省了队员一些气力,就这样一直持续到第二天黎明时分。救护队在战地附近找到一间废弃的小房,作为临时手术室。这时,从前线送伤员的担架队到了,医疗队成员不顾一夜的疲劳,开始整理各种器械,为伤员进行手术和治疗。伤员不时地呻吟着,一名叫约翰的英国医生站在伤病员中间,静静地为他们处理着伤门,还不时地对伤员说些安慰的话。医生将一个伤员的折骨对接上了,并清理了伤口,上了夹板。护士们提着开水走来,不一会,所有的伤病员都喝上了热水。……不知不觉,紧张的一天又过去了。
为前线补充供应品的奇特卡车
国际医疗救援队来到中国一段时间后,滇缅公路被日军封锁,石油供应日趋紧张,这给医疗器械运输带来极大的困难。队员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制造了一种鲜为人知的卡车,这就是他们为之津津乐道的“木炭卡车”。这种卡车上方比较小,仅能容下一个较大的木炭炉子,以烧木炭为能源支持卡车运行;下部宽,可以放各种医疗器械。原来设计此车的载重量为1.5吨,实际完成后达到了载重2.5吨,后来证明这种卡车在山区很适用。
一日中午时分,这辆卡车在爬一个陡坡时到了悬崖的边缘,又是个急转弯。司机一看不妙,飞快地从驾驶室跳了下去。说时迟,那时快,卡车掉到了悬崖底下,撞倒了山沟里的一棵大树。医疗队员们不忍心扔掉他们亲手制造的卡车,只好绕到卡车所在的深沟下面,把各种零件重新背上来,再一件件安装好,木炭卡车又缓慢地走起来了。
对司机来讲,从开汽油车到开木炭卡车,需要进行耐力的磨练。在漫长、偏僻的道路上,他必须要学会维护车。每走一段时间,就需要给车更换链子和轴承。司机和其他医务人员对每一个零件都要进行认真检查,稍有不慎,就会抛锚。如果木炭卡车要爬陡坡,就需要在火炉里加上些汽油,为木炭车增加力量。有时为了找到一点汽油,他们要费不少的力气。
在抗战期间,这支小型的国际医疗救援队对中国境内从事抗日活动的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了医疗救治工作,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责编晓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