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贷款的浙江经验
2006-01-19韩沂
韩 沂
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现阶段在我国尤为突出。贷款是我国目前企业融资的主渠道,融资难主要体现在贷款难。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的浙江,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突出的地位。2004年末,浙江中小工业企业总数超过70万家,当年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9%,相当于浙江地区生产总值的43%。积极推进小企业贷款业务,不但可以纠正银行“傍大款、垒大户、过独木桥”的经营误区,而且也是各银行调整发展战略,培育客户资源,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一个切入点,对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走商业化道路
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经营不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信息不透明,以及贷款的抵押担保难以落实等,是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为解决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各地各级政府作了很多努力,诸如组建担保公司、财政补贴和奖励等。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但不可能通过担保或补贴来满足大多数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也无法从根本上持续性地解决这一问题。尽管浙江的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但从2001年开始,担保公司累计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的担保总额仅为315亿元,这对于浙江70多万家中小企业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因此,要大规模、可持续地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必须用新理念、新机制和新技术,走商业化的道路。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来看,大规模、可持续地解决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只能是按照市场原则走商业化的道路。
按市场化原则推进小企业贷款的商业可持续发展,完全不同于政策性的小企业贷款业务。商业可持续性是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基本原则,也是这类贷款的生命力所在。商业可持续性的主体是银行财务的可持续性。因此,各银行要充分利用贷款利率已基本放开的市场环境,引入贷款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要根据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水平、筹资成本、管理成本、收益目标以及当地利率市场水平等探索进行利率风险定价,对不同借款人实行差别利率,促进小企业贷款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的实践
近年来特别是2005年4月份银监会召开“微小企业融资国际研讨会”和7月份下发《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以来,浙江不少银行机构逐渐认识到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的重要性,相继加大了市场开拓力度,并从防范自身风险、调整资产结构,着眼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小企业特点,积极推进制度和产品创新,在市场定位、授信管理、信用评级、贷款产品设计、担保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经营观念开始发生转变。2005年以来,浙江银行机构对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长期以来将小企业贷款列为高风险业务的固有观念有了转变,已经认识到推进小企业贷款业务是浙江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小企业和银行实现互动共赢的需要。大家认识到,浙江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数量众多,发展潜力巨大,小企业贷款将成为银行机构新的业务增长点。
建立了单独的组织框架,充实了信贷人员。工行省分行和二级分行均组建了中小企业金融业务部,在支行设立了小企业信贷中心或服务中心,充实了小企业客户经理队伍。农行在浙江落实了小企业信贷专业部门,充实了小企业信贷人员。目前泰隆城信社的小企业客户经理有130名,占员工总数的43.2%;台州市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也占到全行员工1/3左右,平均每位客户经理管理200个左右的有效客户。
采取了贷款利率上浮措施以弥补增加的成本。目前各银行充分利用贷款利率上限已开放的政策,对小企业贷款灵活采取了各种差别利率。如泰隆城信社根据客户的存贷款积数比、综合信用状况、市场竞争、民间利率水平等,将贷款利率细分为29个档次,实行差别浮动,如2005年测算的贷款目标保本利率为3.796‰,贷款利率上限为法定利率的2.3倍。目前工行浙江省分行已开始对利率风险定价办法进行研究,根据资金成本、营运成本、风险成本、税赋成本和目标收益率,结合市场竞争和客户谈判能力,着手设计综合定价模式,将由目前差别利率管理向风险定价方式过渡。
积极探索差别授权管理。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根据授信对象与业务本身的风险程度、区域经济与机构管理能力进行差别授权,对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县级支行扩大了授权。工行还采取考试方式确定县级支行行长的授权大小,但规定行长外出不得转授权。而有的小银行已根据贷款审批者的个人能力探索差别授权,如同为台州市商业银行的支行行长,有的权限只有20万元,有的却有250万元。
对贷款流程进行了改造。部分银行根据小企业贷款“短、频、快”的特点,适当简化了贷款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农行浙江省分行规定小企业贷款的额度确定与贷款发放审批可以合并进行,无需按照先批额度、后批贷款的程序进行;允许县级支行可以按照部门审贷分离原则办理此类业务,可不经贷审会审议;二级支行发放小企业小额短期信贷业务,可采取有效审贷岗位分离的方式办理业务,不要求实行审、贷部门分离,从而大大提高了贷款效率。工行浙江省分行对小企业信贷操作流程进行整合,实现了评级、授信和审批三合一,大幅简化审批手续,并下放了贷款审批权,二级分行的审批权限由单笔10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并允许二级分行将此权限全额转授给省分行确定的13家重点县市支行。
贷款产品创新活跃。为解决小企业抵押担保难问题,各银行推出了不少新的融资服务产品。如工行推出应收账款融资、循环贷款、整贷零偿贷款、存货融资等产品;广发行推出了动产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商标质押贷款和保理业务。各银行还推出了以个人为贷款主体的生产经营性贷款,如农行的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中行的个人投资经营贷款、工行的微型企业贷款、建行的个人助业贷款等。萧山农村合作银行通过加强与镇街政府合作,利用会员制的非营利担保服务公司的担保,积极扩大小企业贷款对象。
开始重视专门的激励约束建设。如工行制订了小企业信贷业务专项考核办法,专门拿出1000万元,用于奖励小企业信贷业务,还适度调高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偏好,将小企业贷款资产质量控制要求从原来每家支行资产质量预警线0.5%、控制线1%,调整为二级分行不良率控制线为2%、各支行控制线为3%,基层行开拓小企业贷款业务增加了3倍空间。泰隆城信社还建立了个人薪酬激励办法,规定小企业信贷人员的收入以绩效工资为主,与业绩相挂钩、上不封顶;同一级别不同业绩的信贷工作人员,年收入差距达几倍甚至几十倍。
从实践看,目前浙江按市场化原则推进小企业贷款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浙江小企业贷款规模有较快的增长。据统计,至2005年9月末,浙江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对小企业的表内外授信总额达3719亿元,贷款余额291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468亿元和312亿元,分别增长14%和12%;不良贷款余额142亿元,比年初减少12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4.89%,比年初下降1.08个百分点。
二是小企业贷款在个案上实现了商业可持续发展。至2005年9月末,以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台州市商业银行和泰隆城信社,按五级分类的贷款不良率分别仅为2.1%和1.49%,前三季度分别实现利润1.65亿元和5300万元。此外,温岭和萧山农村合作银行的小企业贷款也实现了商业可持续发展,如温岭农村合作银行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率也仅为2.41%。
三是各银行加大了推进工作力度。如农行已确定把小企业作为主要的贷款拓展市场,决定在温州试点的基础上,扩大到浙江36家支行,并准备明年扩大到浙江所有支行;同时将小企业贷款的金额从200万元扩大到500万元,并进一步下放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权限。
积极探索“六项机制”建设
虽然浙江银行业在以新理念、新机制推进小企业贷款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小企业贷款商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有不少差距。有的银行机构对开展小企业贷款的理念还没有真正统一到商业可持续发展上来,有的银行机构仍未跳出抵押、担保、政府的风险补偿、上级行的授权和客观环境的限制等思维框框的束缚,有的银行机构在经营上存在着严重的短期行为,缺乏系统开发小企业贷款的市场战略。因此,还需进一步更新理念,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小企业贷款的商业可持续发展。
贷款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小企业贷款有一定的风险。银行实行风险定价,需根据风险程度确定相应的利率,以较高的利差弥补小企业贷款的业务成本和较高的违约率。各银行需要根据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水平、筹资成本、管理成本、贷款目标收益率、资本回报率及当地的市场利率、民间借贷利率等综合因素,自主确定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并根据不同小企业的风险程度实行差别利率,浮动管理。
完善分账核算机制。小企业贷款具有自身的风险与收益特性,在风险管理上与财务核算上均不同于公司贷款业务。银行需要对小企业贷款业务进行独立的成本和利润核算,独立考察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经营管理业绩。银行要根据实际业绩的考核情况,定期对小企业贷款业务进行回溯分析,评价小企业贷款定价策略和管理环节上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不断完善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核算、考核体系。
完善差别授权管理,建立高效的小企业贷款审批机制。银行需要根据不同小企业客户群体的风险程度、信贷规模和业务量大小、还贷的信用记录及小企业所处区域经济环境,结合各级银行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的信贷工作年限、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准、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授权制度执行情况和工作责任心等,实行差别授权。要从改进贷款流程入手,精简不必要的审批程序,减少审批层级,提高审批效率,落实风险管理措施。
健全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银行需要重新构建不同于传统贷款管理要求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专门的小企业贷款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合理设计激励约束指标,完善约束纠偏机制,使小企业信贷人员的收入水平、职级晋升等个人利益能与其业绩紧密联系。要研究制订风险防范与正向激励并重的业绩考核评价办法,严格区分工作失误与失职,建立不同的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小企业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建立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在减少贷款审批层级的同时,银行需要在各业务环节配备专业的、有经验的业务人员,既提高效率又控制风险。要进一步健全组织,建立小企业贷款专业队伍,加强专业化培训,使信贷人员掌握小企业贷款的新理念、方法和特点,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行业知识,不断提高信贷人员的专业素质,确保按市场化原则推进小企业贷款的政策和程序得到有效执行。
探索建立违约信息通报机制。银行要在现有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建设专门针对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技术支持系统,包括小企业信用征集评价系统、业务受理审批系统以及贷款管理信息系统。要注意收集和掌握各自业务区域内恶意违约客户的相关信息,并通过银行业协会加强信息共享,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定期通报,以防范风险,改善信用环境。银行要全力支持和配合各级政府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改善区域信用环境,为开展小企业贷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系浙江省银监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