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的数字

2006-01-17

南风窗 2006年3期
关键词:山东人山东山东省

立 言

一盆冷水

2005年12月,对山东老乡来说,是苦涩的一月。迅猛增长的经济数据被泼了一盆冷水,近在咫尺的追赶目标,变得遥不可及。

去年12月下旬,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全国GDP调高了16.8%,2.3万亿元。广东省官方随即公布了修正后的数据,GDP调高了2800多亿元,这意味着,山东与广东在这一硬指标上的距离,从先前的550亿元一下又扩展到3800多亿元。

山东的情况就很糟糕。经济普查数据不但没有使山东的GDP增加,反而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面对这种情况,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豪放的山东人选择了沉默。在其他各省的普查数据纷纷面世的时候,山东的数据至2006年1月15日依然养在深闺。直到今年元月中旬,山东省某市在发布自己的数据时,“不慎”将山东省的数据“带出”:山东省调低了3个百分点。

对于这样一个结果,不论是山东省的官员,还是学者都不愿意过多置评。山东省统计局人士简单表示,如果数字下调的话,那是统计方法不同造成的。山东省的一位资深经济专家则对笔者表示,“讨论普查数据和两省差距这个问题没有多大意义。”他认为,从总体上说,山东和广东还有较大差距,仅看数字并不能说明问题。

就在经济普查数据公布之前,山东人还信誓旦旦,要在经济总量上追上广东,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的“龙头大哥”。甚至有人算了这笔账:2005年上半年,山东的经济增长速度为15.4%,而广东的经济增长速度为12.6%,山东比广东多出2.8个百分点。2004年广东的经济总量是16040亿元,高出山东的经济总量550亿元。而两省之间2.8个百分点的差距如果维持到年底,山东的经济总量将仅比广东少220亿元左右。这一经济增长趋势若保持到2006年年底,山东就将超越广东,成为全国经济总量第一的省份。

同时,按照山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总产值已经超过广东,跃居全国第一位。人们开始把中国“鲁尔区”的帽子戴在山东人头上。这一消息大大刺激了广东人的神经。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直言:广东经济发展“形势严峻”,要求各地“动员一切力量投入到加快发展经济中去”。

现在,广东人可以高枕无忧了。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十一五”期间山东没有追上广东的可能。广东追兵迫近的紧张感顿时消解。

高速山东

虽然人们对“山东现象”有种种议论,但始终无法否认的是,山东这几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确实惊人,并且呈现加速趋势。

2001年GDP增长10.1%,2002年11.6%,2003年13.7%,2004年更达到了15.3%。去年的速度也会在15%以上。2001年山东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438.3亿元,而到了2005年,这一数字达到了近1.8万亿。5年之间翻了接近一番。

再看看一直是山东经济短板的外经贸。2001年,山东省进出口总额只有289.6亿美元,而2005年,这一数字达到了768亿美元,5年增长了近3倍。

山东经济高速增长的奥秘在哪里?根据笔者的观察,有两个方面最重要,一是人的因素,二是投资的因素。

说到底,人的因素就是积极性。山东省统计局负责人曾经告诉笔者:“积极性也是生产力,并且是生产力当中的首要因素。”

山东省发改委相关人士则告诉笔者:“山东高速增长的最根本动因就是全省上下形成了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你不要以为我这是在说官话、套话,这确实是我这几年实实在在的感受。”

激發出山东人空前积极性的这个人,就是来自广东省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市委书记任上的张高丽。

2001年12月,张高丽当选为山东省副省长、代省长。一年多之后,当选山东省省委书记。山东人确信,这个来自改革开放前沿的领导,将为山东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此前,山东的经济一直平稳发展,长期位居全国第三位。山东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般一般,全国第三。语气中带着些许自豪。

“稳”当然是好事,但也不完全是好事。在稳定中,人们往往失去取得更大成绩的决心和勇气,山东省的一位经济专家这样向笔者分析。

张高丽的到来很快使山东人感受到和先进地区的差距。和许多地方一样,山东也有这样的说法:张高丽领到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笑问是不是山东按旬发工资。

山东人也很快领教了张高丽的工作方法。仅举一例:连续两年,张高丽都把山东省的党政主要领导和17个市的党政一把手召集起来“拉练”,具体的说法是召开“落实科学发展观现场会”。其实这就是对地方领导的考试——地方领导干得好不好,一下子就展现在大家面前。

“现在各级领导班子都很团结,真正把发展当成了第一要务。如果一个地方发展速度慢了,不用上级说,当地领导就会感到无地自容。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山东经济的高速增长就不难理解了。”山东省发改委人士这样说。

现在许多地方上的领导也确实得到了当地人赞许。笔者在大众网上经常看到网民“挽留”当地领导的帖子。而登陆这一网站的基本都是些传媒人士。

“你可以说这些地方官员是为了仕途晋升。但有这种激励总比没有好吧。”山东省的经济专家这样告诉笔者,“张高丽的行政手法可能使得多了些,但这也正好符合山东的文化。山东人向来重视仕途的。张高丽可以说是把山东的干部‘搅得热气腾腾,干劲冲天。”

山东经济迅速发展的另外一个驱动力来自投资的急速增长。2001年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是2778亿元,2002年是3512亿元,2003年是5326亿元,2004年是7589亿元,2005年预计能达到1万亿元。5年间增长了3.5倍以上。

山东省统计局负责人在介绍山东经济增长形势时曾告诉笔者,在“九五”期间,和广东相比,山东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有欠账。最近几年,山东开始弥补这个欠账。

而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廷生在不久前的一次会议上也说,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投资仍将是拉动山东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必须努力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确保投资的稳定增长。

在经济增长的压力下,招商引资成为各级领导的头等大事。一些市为了争夺项目甚至“反目成仇”。就拿韩国大宇造船项目来说,威海和烟台就成了一对“冤家”,甚至有的省领导也参与了这场竞争。结果烟台笑到最后,但据知情人说,除了烟台高效率的工作之外,条件的优惠成为其胜出的重要因素。而韩国的现代汽车发动机项目,日照和烟台也争夺激烈。最后,日照打出“亲情牌”(现代汽车主要领头人祖籍日照),而使这一项目基本确定落在日照。

地方上对项目的热情可以理解。这些项目动辄投资就在数亿美元。年产出甚至以百亿人民币计算,还可以形成产业链,带动地区整个经济发展。而投资者更是乐于看到地方上的竞争,因为这可以使他们获得更优惠的条件。

山东短板

山东人十分喜好面子。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中央某部门要在广东开会,广东人会说,那好呀,接着就会问谁出钱。说是某某领导安排的,那让这个领导解决钱的问题吧。广东人不愿意吃亏。

而换了山东人,则马上会痛快地答应下来,因为山东人会认为这是对山东的信任,同时也是展示山东的好机会。山东省一位政府人士告诉笔者,山东人好多钱都花在了开会上。

山东省GDP总量绝对值和增长率均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因此,在许多人眼中,山东人一定很富裕,国家在政策方面也把山东作为富裕地区来对待,这使得山东“吃了大亏”:每次国家政策调整,给予中西部地区巨大转移支付的同时,总是要求山东省用自己的财政解决。

实际情况是山东人的肉是长在了脸上,而身上却很瘦弱。广东、浙江等省就像包子,肉餡在里面;山东就像烧卖,肉在表面的褶子里。比如,以山东如此庞大的身躯,在取消农业税方面却落在了后面。直到今年,山东才取消了农业税。这时候全国28个省市区早就取消了。山东省财政拮据可见一斑。

笔者长期跟踪报道山东经济,发现每当报道山东赶超江苏、广东时,网上都是议论纷纷。人们最大的疑点是,既然山东经济形势大好,为什么山东人还不是很富裕?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青岛市委党校程国有教授甚至认为山东是东部地区最穷的省份。程教授的观点有数据作支持。

人均财政支出,山东省为全国最贫穷省份之一。2004年山东省人均财政支出为1294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81元。这一指标,在江苏是人均1744元,广东2230元、东北地区1979元,京津冀地区2339元。

居民可支配收入,山东省为9438元,仅与全国平均水平9422元相当,明显低于江苏省的10482元,广东省的13628元,京津冀地区的11685元。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04年山东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4272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024元,低于江苏省18202元,广东省21000元,京津冀地区20773元。

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004年山东省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为8411元,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197元,远远低于东北地区11304元,江苏省12474元,广东省21233元,京津冀地区16174元。

山东的GDP是吹出来的吗?笔者多次参加山东省统计局的新闻发布会,也多次见到有记者转弯抹角地询问山东统计数字的真实性问题。现在看来,这是人们的一种误解。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公布之后,山东省的GDP下调了3个百分点,而江苏的下调幅度可能会更大。这与山东的经济结构有很大关系,因为山东工业发达,而此次GDP上调主要来自第三产业。

程国有也认为,山东GDP很高但很“贫穷”的原因在于,依靠第一、二产业支撑起来的高GDP下,第三产业的落后导致收入水平低下。

而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卫国教授则列出了山东经济的三个短板。

工业结构方面。目前,山东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占主导地位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近年来,山东尽管涌现出一批如海尔、海信、兖矿等企业,但从整体上看,能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相抗衡的企业还很少。尽管山东的高新技术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并不多见。

产业结构方面。山东省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是,200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5∶50∶35,而上海早在2002年的时候就将该比例调整到了1.7∶47.6∶50.7,江苏调整到了10.6∶52.1∶37.3,浙江调整到了8.8∶51.2∶40。山东省第一、第三产业的变化速度要明显慢于其他四省市。这表明山东的经济质量要低于粤浙苏沪等省市。

区域结构方面。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虽然已显轮廓,但内部产业同质竞争、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以济南为中心的中部大城市辐射作用尚未显现,其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周边发展的目标还很遥远;山东西部还处在“资金、项目、人才进入,劳动力出来”政策引导期。广东、江苏在解决南北地区之间缩小差距、协调发展方面,早已经超越了对口帮扶的传统行政方式轨迹。

等待山东

由此看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摆在山东人面前最为迫切的任务。山东的经济专家认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山东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并不成问题,关键是增长的质量及带给人们的实惠。

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近日说:“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把工作着力点引导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引导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引导到研究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上来。”

张高丽是在山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讲这些话的。这似乎有点意味深长。

然而,长期形成的“经济增长习惯”使得这一转变显得任重而道远。

已经露面的山东省“十一五规划”提出,今后5年,山东省经济增长目标定在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10年全省经济总量要达到2.9万亿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加大固定资产投入被列为重要条件。规划要求,接下来的5年,山东的固定资产投入要达到8万亿元,年均增长18%。

现在,作为资源大省的山东也不得不面临资源的制约了。山东省统计局发布的一份统计报告,令一直以能源大省为骄傲的山东人大吃一惊:山东省能源消耗总量在2004年首次超越了生产总量。也就是说,山东省成为能源净输入省。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越广东之后,媒体分析广东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时就指出,资源方面的制约是重要因素。现在,同样的问题摆在山东人面前。

资源只是一个方面,更大的困难还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山东省的经济专家认为,相对于发达省市,山东省竞争力较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级政府在直接经济活动中还扮演着“强势政府”的角色,有着对经济直接介入的强烈冲动,对企业的干预还比较多。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包括省市级政府在内的整个政府体系的职能,必须由过去的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换。

猜你喜欢

山东人山东山东省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山东图片库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山东人的云南血脉》开启移民文化研究新话题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Music education in the UK: Theory and Practice
山东省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