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丐帮帮主”曾是百万富翁

2005-08-14肖艳霞

学术论文金色年华 2005年9期
关键词:丐帮大塘采石场

肖艳霞

在大塘镇等了两天,记者终于见到了“丐帮帮主”莫巧彬。

镇派出所所长梁文说:“你还是幸运的。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的记者来,他都不肯出来。”

在派出所的院子里,有一帮人围着在聊天,民警告诉记者,其中一个就是莫巧彬。

记者一下就可以认出他。他的头发又长又乱,一脸沧桑,穿着沾有泥土的夹克,脚上的解放鞋有八成新。怎么看也不像个39岁的人。

他憨厚地笑笑:“没办法了。过去我是出入有车,全身上下是名牌,现在却和乞丐一样了。”

他摊开双手,给记者看看他又黑又厚地老茧。他刚从采石场劳动回来。

莫巧彬原来叫“莫巧斌”,父母希望他能文能武。小时候的他却顽劣,无恶不作,只读到三年级就被学校开除。在大塘街上称王称霸,18岁进了监狱,6年后出来。他想做个文质彬彬的人,于是把“斌”改成了“彬”。

九十年代初,生意特别好做。莫巧彬凭着自己灵巧的头脑,当上了木材老板。生意红红火火,家产有了上百万。

那时候,他可风光了。一年要飞几次到全国各地旅游。在柳州星级宾馆常年有包房。每次从柳州回大塘都是包高档出租车,后来自己又买了车。家中请了几个保姆,真正过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对那段日子,莫巧彬不愿多提起。记者想看看他过去的照片,他说:“烧了,全烧了!不然会越看心理越不平衡,怎么还又心机干活?”他只留有一叠飞机票压在箱底。

和乞丐结缘是在2002年。当时他在大塘镇上开了一家饭店,经常遇到乞丐来门口讨饭。他不像别人那样赶他们走,而是让他们吃饱。慢慢地,乞丐越来越多,每天就坐在饭店门口的树荫下等。有一天,一名叫谭振东的年轻乞丐提出要留下帮他干活,他便开始收留乞丐。从一个到十几个,最毒时有二十几个。他搭工棚给他们住,管他们吃。镇上的人都叫他“丐帮帮主”。连镇长都称赞他帮了政府的一大忙。

可他的举动却招来亲朋好友的反对,他们说这是“触霉头”的事。他不信这个邪,可倒霉的事还是偏偏发生了。

由于赌博、吸毒、生意亏本,身为百万富翁的他已变成“负翁”。饭店经营不下去,关了门。承包的鱼塘也赚不了一分钱,只好退回去。

没有钱,连自己的生活都困难,拿什么来养这帮乞丐?有些乞丐走了,可有些走了又回来。莫巧彬夫妇曾想用车把他们拉到很远的地方放下,可最终还是不忍心。

如今,莫巧彬承包了61亩地种美国脐橙。看着长势良好的果树,他说,明年中秋节就结果了,他的全部希望就在这里。可他担心没钱买肥料,施肥跟不上会影响产量。

每天,他除了在果园里伺候这些宝贝果树,就是到采石场和乞丐们一起采石。卖一车石子得30元,还不是每天有人来买。

他和乞丐们在一起显得很开心。他亲切地叫他们:“老三”、“老五”、“蒙古”、“广东”……像喊自家兄弟一样。他也一直把他们当兄弟看。有一次,朋友请他去酒家唱卡拉OK,他把他们全带上,那晚他们玩得很开心,连哑巴乞丐都开口唱了歌!

乞丐们至今没有一个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他们都称他为“老大”,都知道他每天会给他们带来猪肉、牛肉,还知道在这里很自由。很安全……

他的事情在《南方周末》登出后,全国有不少家长来到大塘,有的真的还找到自己流浪多年的孩子。谭振东就是这样被父母接走的。小谭的父母临走前留下香烟、水果和2000元钱,莫巧彬不要钱,把香烟和水果分给乞丐了。

还有一件事让莫巧彬很不安心。去年以来,广东潮州一位自称是姓杨的先生主动打电话给他,让他去银行开个帐户,杨先生先后寄来几千元钱。他把这些钱给乞丐们盖了两间水泥砖房,还买了肥料。他多次询问,可杨先生就是不肯说出自己的性命和地址。让他苦恼不已。

作为接受采访的交换条件,莫巧彬要记者答应一件事: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位杨先生!

这真让人为难。记者反问他:“你做了好事都怕我们宣传,怕出名,杨先生就不怕吗?”

话虽这样讲,记者还是要努力的。

猜你喜欢

丐帮大塘采石场
废弃采石场华丽变身
采石场大变身
Dyeing a “Blue Lagoon” black 染黑蓝湖
后脱贫时期民族村寨规划发展探索
最好的用途
香港宏施慈善基金一行到大塘镇慰问五保老人
武侠剧中的丐帮真实存在吗
历史上真实的丐帮
日媒:产业化的“丐帮”黑幕
谁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