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历程审视光纤产业的策略
2005-06-22王峨
王 峨
王峨,高级工程师,广意通讯电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1995-2002年曾任佛山中宝光缆公司任总经理;“热熔胶在光缆的应用”一文获广东省科技三等成果奖。
起步有志,国力有限
七十年代,虽国情畏难,举步维艰,但我国光导纤维、电缆、传输学者敢于与西方强国竞赛。用土法、用国产设备研制光纤预制棒、拉光纤丝、制作光缆。虽说做的很土又“不成体统”,但试制品的性能也不错,令人鼓舞。此时如果国家有组织有计划投入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如上海玻璃纤维研究院、武汉邮科院、上海电缆研究所等这些理论研究深厚、专业性十分强的机构再继续攻关,进而建立国家自己的光纤研究基地,可能我国的光纤预制棒早已生产出来,这一机会错过了。十年后,本人有这样一段经历:在与日商筹备光纤光缆合资公司的谈判时,由于中国有无合格的光纤光缆材料成为合资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时,我们根据他们的要求调查了近三十个企业,证明中国不但光纤光缆资源丰富而且完全符合他们的要求,但日方仍表示怀疑,无奈我与日本古河总工程师在中国国内对光纤用的主要原材料的货源、技术性能、生产流程、企业实力等做了详细的调查和走访。我们翻山越岭,走遍大半个中国,考察了二十多个企业。最后的其结论是:中国的光纤预制棒材料厂家均能做到古河公司的材料采购技术规范。于是,他正式向古河株式会社总部打报告建议试用我国的光纤预制棒材料(虽威远的He气因我国大气层He元素含量仅是美国的百分之几,价格是美国的几十倍,因国情和运输问题还是使用我国威远的He气)。说明我国在八十年代就基本具备了光纤预制棒基础材料的性能和足够的生产能力。
专利受保护,我国光纤预制棒研制挂停牌
进入八十年代,世界光纤预制棒的制作方法已被国际公认:即美国ATT公司为主的MCVD法、美国康宁公司的VAD法、日本NTT、住友、古河、藤仓联合开发的OVD法、荷兰非利蒲的PCVD法。由于受专利的保护(十年以上),加之我国政府当时还没有人来牵头对我国光纤发展作出规划,这一段时间,我国光纤预制棒研制工作处于“冬眠”时期。这时,全世界的光纤预制棒及光纤的产品掌握在美、日、英、法、德、荷兰等少数国家几个大公司手中,他们不仅垄断了光纤预制棒的制作方法,而且垄断了光纤预制棒的价格和市场。在1986~1990年期间,我国电信已在大中城市开始应用光缆,美国**公司等多个国外光纤公司也开始向中国市场进军。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中外合资光纤光缆企业,便成为他们争夺的主要目标。本人正好负责材料和工艺工作,在与**公司技术与商务交流中,我的感受是一方面他们十分希望我们尽快地使用**光纤,不言而喻,中国的大门就被他们打开;另一方面又很强烈地感到**公司在千方百计地控制中国市场,比如:从1982年(可能更早些)到九十年代末,近十五年,他们在中国与近十家公司谈合作、合资都没有诚意,有的甚至马上可以签合同了,又退了出去,这难道不是一种牵制中国一些大型光缆公司不要与别家公司合资,或不要自己发展光纤的战略吗?价格上起初与其他进口光纤差不多,但以后就有“先入为主”的味道,总比别人高出20~30%。日本和荷兰等国虽然与中国成立了合资公司,但就光纤预制棒技术而言,西古公司在OVD法技术方面基本上是没有成果的,MCVD法虽说可以做出合格的产品,但产量低,合格率低;长飞公司的PCVD法引进是成功的,但当初也主要在多模光纤取得优势,由于须采用天然石英管生产单模光纤,在预制棒尺寸、生产效率、成本方面都不算先进。因此,中国九十年代惟有的两家合资企业论技术仅是中等水平,论品种仅为最普通的几种,论产量仅几万芯公里/年(生产能力可到十几万芯公里,实际生产能力不高)。如1995年我国光纤需求量已为154万芯公里,而两家的生产能力仅17万公里。
买棒拉丝,另图出路是权宜之计
1992年以后,本人在一家公司筹建光缆厂,有机会与省科委的政府官员交流。根据我国当前不可能自我上光纤预制棒的现状(四大技术被国外专利保护,我们的技术力量又的确不行);与国外著名光纤制造合资的企业也没能获得高价值的技术;而国内市场近95%以上的光纤要进口;可怕的是无论光纤数量还是光纤价格都被外商牢牢地控制,作为一个国家而言其后果难以想象。处于对国家利益的关心我们极力向省科委建议“买棒拉丝”(全称为:买进符合我国光纤技术指标的合格的单模光纤预制棒,引进国际先进的光纤拉丝塔及技术,自己生产出合格的单模光纤),我们的出发点是将已被打入冷宫的光纤预制棒制造与技术先放在一边,过几年再说。我们可以攻较为简单的光纤拉丝技术,因为国际上有专门提供光纤预制棒的供应商如日本的信越公司,法国的**公司等。我们可以避开那几个光纤制造商牵扯,同时由于与西方国家劳动力成本和运输的差异,理论上说,自己“买棒拉丝”成本一定会低很多,更重要的是我们又多了一条使用进口光纤的路。由于省科委十分重视,不久,报告被送到国家归口部门——电子部。在规划处和计划处我们详细地讨论了报告内容,又补充了一份简要的光纤制造技术及相关数据和对光纤市场需求量的分析。我们仅去部里两次,电子部就召开了北京地区的专家讨论和评估。在当年,国家就批准可在上海、天津、河南三地选址,上具有一定规模、具有先进的拉丝塔设备和技术的光纤公司。我不敢肯定上海ATT光纤合资公司与批文有无直接关系,但起码两件事是不谋而合了。由单纯进口光纤到可以买棒自己生产光纤是我国光纤产业制造的一个很大的进步。不过,我认为这只是一个权宜之计,最根本还是科学而理智地上世界一流水平的光纤预制棒技术与制造。
1997年,当得知国外几种光纤预制棒技术的专利已经到期,我认为我国上光纤预制棒技术的时机已到,又连续在“人民邮电报”上发表文章,希望我国建立以长飞、武邮院为代表的中国大型光纤预制棒基地(后来得知长飞已经在扩建,打造基地),我希望这个高尖端基地在吸收国外经验和总结我们自己教训的基础上应当有四大特征:
能融合我国优秀的光纤技术和人才、显示我国实力必须是上规模、上档次,是近几年最新技术水平的根据我国十五年需求量的预测(估计到2005年为2800万芯公里),希望我们不要再一哄而起,最好只建两三个大公司就可以了。从美国康宁公司发展史看出,康宁公司不仅本身实力强(是百年玻璃专业厂),而且依托美国贝尔研究室的成果,进而成功地研发出自己的OVD法专利,希望我国也建立一个研究室,对我国今后的光纤理论和研发起开拓性作用。
涌现多个光纤公司,又一次进入尴尬境界
九十年代中叶以来,一方面长飞在原有基础上扩建再扩建,已打造成年产近千万芯公里的世界级光纤大国,武邮院也在光纤新技术上跟进世界水平;另一方面出现了中外合资、国内外独资的大型光纤公司近十家。有专家预测到2004年我国已出现国产光纤供大于求的危机(生产需求量为2200万芯公里——实际仅1300万芯公里,国内生产能力约4000万芯公里)。从2002年起,光纤竞争,不仅是与外商竞争,而且国内在互相竞争。光纤反倾销固然获得一定的成果,但促使日、韩两国改变了光纤光缆对华战略,如日本住友、藤仓;韩国三星等不是已先后在中国安营扎寨?今后国内市场互相竞争更为残酷。其实,还有一层对我们行业的打击更大,那就是至今还有许多大运营商仍不愿用国产光纤,使国产光纤的发展受到极大的伤害。作为光缆技术工作者,我们都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很不好受。每次国产厂家的领导和销售朋友来公司会面时,我们都不知道怎样说好。
建议
根据我国光纤研发与生产的现状,我和许多同行们一样,希望是:
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和协会应与几大运营商反复进行必要的沟通与对话,请他们的技术、采购和应用部门,能客观地不带偏见地了解国产光纤公司的产品质量、管理水平。我们也是用了近三十年光纤的技术人员,对光纤的识别能力是很强的,哪一家的光纤是好是坏都清清楚楚,为什么我们一致认为的许多国产光纤已完全达到了国际水平,质量没有问题,而最终用户仍然不愿用呢?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就可以证明,国产光纤实际上国内许多光缆厂年年都在用,而最终用户使用的情况都很好。从投诉中的几率看进口与国产光纤也差不多。怎么能说国产光纤质量不好呢?我们希望大家都应有一份爱国之心,民族之心。
目前国内光纤产销失调,尤其外国虎已经进了家门,其规模、其技术大有我们之上的趋势。如果我们仍按原路走下去,其一火堆多,火柱低,实力不足;其二厂家越多,竞争越激烈,对企业不利。因此,光纤厂也要进行整合、规范。尤其对一些光纤预制棒技术还没有过关、或处于低端水平的企业应设法找到出路。
在国内一些光纤公司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或完善(有的公司仅上了拉丝设备而没有光纤预制棒设备;有的公司虽两者都有,但目前因技术、资金等原因光纤预制棒设备实际是闲置在那里;有的光纤预制棒设备与技术同国际技术相比有明显的不足等等),因此,从国家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的光纤预制棒产业应当走合作、联合、整合的道路。甚至我建议成立一个独立的大型光纤预制棒公司,专门研发制造光纤结构与性能、专门为各光纤公司提供各种型号、规格的光纤。
国家应根据近几年的发展现状,经多方面的指标评审,确定和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光纤科研机构。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上一条几十上百亿投资项目的高速公路、石化公司的批件较容易拿到,它可能解决了一方一区的问题,但对国民经济有更大作用的光纤核心技术——光纤预制棒,可影响全国光纤光缆事业的百年大事,仅十几个亿的项目要等十几年,还无法让人看到希望。
未来的光纤市场在四大领域之中:城域网、接入网;NGN;3G;本地传输网。因此今后光纤的研究和制造应当放在两个方面:对预计目前市场需求量大的光纤如:G652C、G652D光纤(今后是城域网、接入网的主要成员),应在稳定提高技术性能的基础上如何通过体制的改变、企业间的整合实现更大规模生产,又通过先进的管理降低消耗,节约能源,减少人员来实现低成本,低价格。这样才能与世界强手对峙、竞争;不断地研发新一代光纤,如G656光纤、光子晶体光纤、非石英系列光纤等。与世界光通信网络的进步接轨。更有学者提出光纤应到其他领域去发展,如系统芯片、传感器等。
编辑/刘永正 liuyongzheng@txb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