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管理有助于银企关系和谐
2005-04-29陈四清
陈四清
银企在相关问题上的认识偏差
正如有关专家所说,当前的经济形势是“松货币紧信贷”,其实银行也在着急,银行的信贷并不是紧,银行也想把款放出去,现在遇到什么矛盾呢?银行想进行产品销售,包括贷款也是产品销售,通过产品销售来占领市场,获得盈利,可是在企业方面,或者是从数据方面看,很多人都感觉到银行的贷款是很紧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是银企双方在“什么样的标准下才能放出贷款”这样的问题上存有差异。在银行方面,银行希望放贷的客户是一些比较优质的客户,同时也希望客户的风险管理水平很高,客户也希望银行满足他对资金的需求,但在这里,标准有不一致的地方。
所以,银企之间应协调、沟通,对于银企双方怎么样得到贷款,怎么样得到银行的服务,应该有一个一致的东西,这样我们的工作才好做。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环境不单是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企业的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银企双方怎么来进行战略合作、怎么来实现双赢,的确有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
我在香港工作过。香港的企业认为银行是天晴就送伞,落雨就收衣——因为银行在企业困难的时候并不支持企业,在企业资金稀缺的时候不断地将企业的贷款取消。前面讲到银行资本约束的问题,其实企业也有资本约束的问题。如果企业搞了一个好的项目,有自有资金,资本结构比较固定,那么银行也是愿意贷款的。银行的资本约束可能更严,因为银行是一个高负债、高风险的行业。其实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很低的,只有8%,8%是什么概念?就是银行所有的资产通过风险加权后,自有资本只有8%,这在每一个企业都不是这样一个比率,包括外国企业也都不是这样的比率。
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现在越来越严了,中国银监会在这方面监控得非常紧,今后还得进一步监管。其实,从另一方面看,还不单纯是资本充足率的约束问题,银行盈利模式的改变,银行追究盈利的目标也在这里起作用。银行并不是要把贷款卡得很紧,就是今后银行实现了盈利模式的转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贷款仍然是银行的主要业务,银行仍然希望把自己的资金和筹集到的资金放出去,以获得收益。银行和客户都是企业,无论怎么谈合作,包括银行要怎么样以客户为中心,怎么样创新,归根结底银行是要盈利的,银行盈利一方面为客户做贡献,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做贡献,银行要养活它的职工。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银行在股份制改革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贷款的标准比原来要审慎。这就是目前为什么会出现松货币紧信贷的局面。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比如现在的短期融资券的问题。其实短期融资券是银行资产形态的转移。为什么这样讲呢?大企业过去是用比较高的利息的贷款,但是现在不用了,企业向银行、向机构投资者发行短期融资券,利率比银行的贷款低,对于银行来讲,由过去的贷款的资产,转变为一种债券投资,银行在同样的风险状态下得到的收益减少了,所以这种短期融资券使得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了。
另一方面,关于中小企业贷款,对银行也有一个误解。我们银行并不是要放弃中小企业贷款,只要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基本完善,资本结构完善,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能够达到,中小企业是能够贷到款的。现在,企业这边强调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银行这边强调对企业营销很困难,其实这都是标准上的误差。我们知道“二八定律”,就是20%的客户,带来80%的利润,其实这种“二八定律”针对我们大企业的战略合作来讲是有道理的。但是从另外的角度看,这种“二八定律”现在正在面临着一个挑战,就是说不一定这20%的客户能够带来80%的利润,银行要面对千家万户的客户,关键在于产品创新,客户群不断扩大,在这样的情况下80%的客户也能带来80%的利润。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银行现在强调对中小企业服务,强调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当然这种支持不完全是信贷的支持,还有很多的金融产品。银行现在不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正在进行两个转型:第一个转型是金融机制的转型,这个大家都看到了;第二是正在进行盈利模式的转型。目前,盈利模式都是80%来自银行、20%来自证券业务,今后这个格局一定会发生变化,包括扩大中间业务的比率,这个方向应该是坚定不移的。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我们银企双方要找到共同点。
风险管理和银企合作的关系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经有两个年头了,这种改革以两家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注资为标志,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这种方式只能用一次,不能多次使用,未来商业银行要通过建立自己风险管理的模式,来构建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商业银行的转型,目前最困难的是银行自身识别风险的能力、评价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要提高,使得银行在市场竞争当中能够把握风险,能够得到盈利。所以无论是未来跟企业的合作还是自身的盈利增长,都要打造和完善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着眼于银行资本、规模、速度、风险、效益持续动态的平衡,是具有内在自我完善功能,在银行持续经营中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风险管理长效机制要解决风险管理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等三个问题,它涵盖风险管理的偏好、战略、组织架构、政策、制度、决策、监控、考核评价机制等各个方面。
在目前来讲,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应该包括这么十个方面:第一,符合股东价值的风险平衡;第二,明晰科学的风险管理战略;第三,垂直化、扁平化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第四,专业化的授信审批机制;第五,严格的贷后管理;第六,细化的评级和拨备体系;第七,强有力的信息系统;第八,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第九,反映风险成本的绩效考核体系;第十,卓有成效的创新机制。我想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制定明晰、科学的风险管理战略。关于银行的风险管理战略,我们把它概括为六个方面,即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元的风险管理文化,全面的风险计量模式。
第二,建立垂直化、扁平化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在新的公司治理机制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要面临不断调整的三个阶段:一是要实现扁平化;二是要实现逻辑集中;三是要条线管理、坚固SBU(战略业务单元),最后是向全方位、全国程的风险管理架构。的模式。
其次,我们要打造细化的风险评价体系和风险成本的量化体系。过去我们的贷款是没有分类的,后来进行了“五级分类”,在目前情况下财政部已经要求我们不单进行“五级分类”,也要按时拨备,拨备的方式也不是过去完全按照25%、50%、100%的比率,而是按照国际准则贴县现金流的方法来进行。
第四,我们要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和客户营销队伍。这几年我们感觉银行最缺的是客户的营销
队伍和风险管理队伍,有了这样一支队伍,我们才能够进行专业化的银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是深化银企合作关系的重要保证。可以这么讲,银行要求自身加强风险管理,银行也选择风险管理水平高的企业来进行战略合作,愿意把这些资金贷给那些风险管理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企业,因为债权的认购和转移,意味着银行把自己的资产交给别人来经营,这个时候一定要交给放心的人。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对银企合作的重要意义在于,有利于商业银行服务范围的扩大,有利于丰富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等。
第一,加强和改进风险管理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服务范围。由于所在行业、所在地区、产品经营理念的不同,企业的运作模式千差万别,承受风险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商业银行只有提高风险的识别能力,才能真正筛选出产品适销对路、自主创新能力强、品牌优势突出、财务结构合理、风险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与他们共建密切的合作关系,进而更好地帮助客户改善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的承受能力和规避风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商业银行的发展才有可能与宏观经济周期保持相对的合理,准确的把握自身的经营环境和企业的经营状况,与企业共同应对经济周期的波动,真正实现银企双方的合作。
第二,加强和改善风险管理,有利于丰富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目前银行贷款是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但是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实际上在逐步减弱,企业的金融需求日趋多样化。如何满足企业新型的金融需求是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
第三,加强和改进风险管理,有利于降低银企合作的风险。银企在合作当时可能会出现四种结果,第一种结果银企双赢,第二种结果银行赢,企业亏,第三种结果银行亏,企业赢,第四银企双方都失了。我们追求的是基本静态,在追求基本静态的时候,银行希望把风险管理水平高的这样一些客户或企业作为自己的战略伙伴。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企业选择银行的一个标准,为什么有的企业选择大银行,选择一些管理水平高的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是银行和企业选择对方,并成为战略合作伙伴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
当然加强和改善风险管理,并不是简单地回避风险,企业有暂时的资金困难,银行也要给予支持,但主要判断这种困难是暂时的还是长久的,如果这种困难是长久的,对于银行的长期发展有影响,银行应该审慎对待。商业银行要敢于帮一些暂时有困难的企业渡过难关,共同闯过风险。
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的关键
我们认为,构建和谐双赢的银企关系,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信用为纽带,以双赢为目标。
第一、银企关系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银行和企业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和市场单元,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银行和企业都必须准确地把握宏观趋势,前瞻性地、动态地判断市场面临的问题。银行要以长远的眼光分析市场的变化,判断企业发展的前景,企业也要以长远的眼光把握市场脉搏,调整经营思路。银行要根据市场状况调整贷款政策,企业也要根据市场状况安排合理的融资结构。
第二、银企关系必须要以效益为中心。银行的效益归根到底来源于企业的效益,企业的效益不佳,银行的效益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为银行必须把资金投向有效的企业和行业,从而实现银行效益的最大化。银行客户的选择应以效益为标准,不应以地区差别、行业差别等等而有所区别对待。同样的,企业在选择和银行合作过程中,也要坚持效益最大化的选择。当然,对于企业而言,效益最大化不仅仅体现在银行的利率、费率等表层的直接效益上,还包括银行的晶牌优势,银企关系的融洽,银行服务的效益和授信获得的便利程度等,不止是短期效益,而是要追求持续的长期效益。
第三、银企关系要以信用为纽带。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主体在市场中安身立命的基石。国有商业银行曾经因为部分企业不讲信用有过惨痛的教训,个别企业时至今日仍然存在逃债的想法或者行为。为此,商业银行之间应该建立起信用联盟,联手制裁不守信用的企业;企业也要珍惜自己的信用,自觉断绝不守信用的行为,特别是在改组、改制、兼并、联合、租赁等过程中,更要充分考虑自己的作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