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中国如何迈向“头脑国家”
2005-04-29谢天
谢 天
2005年9月9日至10日,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与世界经济论坛共同举办的主题为“中国下一阶段现代化:制定科学与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中国企业高峰会在北京召开。在“中国的创新:明智的选择还是精明的战略”会议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以我国的创新为主题做了开场发言。成思危指出,在知识社会里,中国要积极通过全面的创新,从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躯干国家”转变为有自己知识和自己知识产权的“头脑国家”。
从“躯干国家”到“头脑国家”
成思危指出,中国要改变经济的增长模式和逐步提高产业的层次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靠知识,有创新,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而要做到这一点,成思危认为要做到三点:第一,加强教育。经济只能保障今天,科学技术可以保障我们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保障我们的后天。只有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提高我们的竞争力。
第二,鼓励创新。创新有的是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有的是通过集成现有的技术创新;有的是通过研究开发创新。国家要采取各种措施来鼓励各个行业的各类创新。
第三,推动风险投资事业。成思危指出,风险投资是金融资本、实际资本、知识资本相结合的。知识资本是虚拟资本,因为它只有在变现的时候,才能够肯定它的价值,所以用实际资本支持知识资本,推进创新,这就是风险投资事业。据悉,近年来,中国的风险投资事业有了比较大的进展。中国的风险投资目前资金总量大概是500亿~600亿元人民币,但80%是国外的投资。成思危强调,我们要进一步促进中国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促进实际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结合,使得知识真正能够转化成为产品、企业利润。“从立法角度来说,我们会在各个方面通过立法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比如最近我们就在修改公司法。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全社会培养一种创新的精神,培养创新的文化,鼓励创新、容忍合理的失败,并且能够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人们敢于承担风险去创新,这都是非常重要的。”成思危说。
成思危说:“在知识社会里有两类国家,一类是“头脑国家”,就是生产知识和输出知识的;一类是“躯干国家”,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不能总是停留在“躯干国家”这个地位上,必须要具备自己的头脑,必须要有自己的知识,要发展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成思危指出,中国企业要想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首先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研究和开发是企业的生命线,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其次,积极制定鼓励企业创新的措施。成思危指出,国家最近正在尝试把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企业更新设备和研究在税前列支,以鼓励企业进行创新。
最后,进行制度创新,支持有创新成果的人去创业。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还报包括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在中国来说,技术创新是很重要的,中国有很多人才,但是制度创新可能更加重要,怎么样通过制度的因素,把制度创新和人们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够使得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我举一个例子,中国科学院能够用纳米技术生产领带,但是只是拿来作为礼品,还不能够大量生产,这就说明我们使创新变成产品、企业、利润方面,还需要很多制度上的努力。” 成思危说。
创新并不是发明
成思危认为,创新并不是发明。他指出,创新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引进、消化、创新。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研发,最后创造出新的东西来。“CDMA是韩国引进美国的技术,但是韩国在CDMA周边技术上有很多的专利,这是它自己发展出来的。尽管核心是美国的,但是它发展出了很多专利,这是一种创新的类型。” 成思危说。
第二种类型是集成创新。把已有的知识集中起来,产生另一种创新。一种产品原来用途是这样的,又转到另外一个创新,像尼龙,从做绳子到做丝袜,这是很大的创新,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
第三种类型是自主创新。成思危说:“自主创新不能完全是靠科学推动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中国比较习惯的,我先研究一个发明,我再找它的用途,实际上,有的发明可能一时找不到用途。更重要的是要注意需求的拉动,如果市场有需求,就会引导你考虑怎样通过创新满足需求,这是更加重要的。从市场发展过程来看,市场需求引导的创新可以说是创新的主流。我们必须重视市场的力量,重视市场对创新的拉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