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县域特色 调整结构促增收
2005-04-29纪春明
纪春明
近年来,扬州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瞄准市场谋发展、集聚产业创特色,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壮大农业优势产业,形成了产业特征明显、产业集聚加快、产品竞争力较强的县域特色农业。宝应荷藕、高邮鸭蛋、江都花木、仪征风鹅、邗江江鲜等特色农业发展成为运河边上的一串明珠。全市农民收入近三年年均增幅8.8%。2005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18元,增长16.1%。
一、坚持规划引导,立足资源育特色
扬州市是传统的优质商品粮基地和畜禽水产品的主产区,为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我们把发展县域特色农业作为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一是深入基层摸实情。为因地制宜,培育区域特色,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扬州市多次专题部署,深入调研。从2003年起,市委、市政府先后组织开展了农民人均增收千元、“再干三五年、实现新跨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建设“全面小康村”等综合调研,从而摸清了实情、明晰了思路。
二是制定规划定目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2003年,制定了《扬州市农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了“农民人均增收千元、全面奔小康”的计划,提出3-4年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的目标。今年初,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制定了推进“全面小康村”建设的意见,明确到2009年全市80%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美元。
三是各擅其长求发展。全市各地围绕总体规划,立足本地资源特点,各打各的优势仗,加快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宝应县充分发挥水资源丰富和良好的农业生态资源优势,巧打有机牌,大力发展“有机四水”(水产、水禽、水稻和水生蔬菜),荷藕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总产量20多万吨。高邮市做足“绿”文章,大力发展“绿色五业”(鸭业、鹅业、米业、渔业和林业)。高邮鸭的饲养量达到400多万只,年加工蛋品10亿枚。仪征市依托山丘资源,大力发展优质茶叶、经济林果、食草畜禽,特种经济林果面积达到5万亩、扬州鹅饲养量达300多万只。邗江区推进沿江开发,大力发展江鲜水产和无公害蔬菜。江都市明确了“生态五特”(花木、粮油、蔬菜、水产和畜禽)的发展目标,花木发展到10万亩。
二、坚持龙头带动,集聚产业强特色
扬州市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增强县域特色农业的关键。
一是围绕特色建园区。高起点规划:全市市、县、乡三级着力推进园区建设,规划建设各类园区123个,其中,核心区面积在500亩以上的64个。高科技入园:充分依托农业科研优势,加快科技成果的引进、示范、推广,提高园区科技含量。仪征丘陵山区科技示范园聘请十多位专家进行科技指导,已形成核心方1000多亩,辐射面积近万亩,带动农户2000多户。多元化投入: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唱戏,不断加大园区的资金投入。江都万亩现代花木产业园吸引台湾杨林园艺科技开发公司、香港建得企业公司等20家单位和100多花木大户进园投资1亿元,成为国家标准化农业科技示范园。
二是依托优势引“三资”。包装项目引资:全市市、县两级建立了农业招商项目库,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去年以来,全市新增“三资”开发农业项目700多个,实际利用“三资”30多亿元。打造平台引资:三年来,全市组织和参加市级以上各类农业招商活动十多次,落实签约项目160多个。依托资源引资:发挥我市农业和生态资源优势,推进农业沿江和沿河开发。宝应县发挥荷藕特色,引进台湾永庆置业有限公司等投资2000万美元发展荷园生态旅游观光项目、荷藕特产加工项目。邗江区吸引连云港客商投资6000万元,建成集长江水产开发、垂钓、餐饮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基地。
三是做大龙头兴产业。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建成江苏高邮鸭集团、江苏荷仙集团等47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出口创汇连续三年增长20%以上。拉长农业产业链条: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全市形成以高邮市双兔米业、宝应宝泰米业为龙头的优质稻米产业链,以江苏高邮鸭集团、扬州馋神食品公司为龙头的禽类加工产业链等八大特色农业产业链。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形成“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全市已建成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312个。
三、坚持市场拉动,打造名牌扬特色
扬州市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运筹农业,组织实施了农业“三品三创”(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工程。
一是瞄准市场需求创新品种。推广主打品种:全市重点推出了优质水稻、弱筋小麦、扬州鹅、高邮鸭、罗氏虾等30个主打品种。推广主推技术:全市重点推广应用了麦套稻轻型栽培、畜禽安全高效饲养、水产健康生态养殖等50项实用技术。推进短平快项目:围绕“五增”(增产、增养、增值、增效、增收),大力发展35个市场好、见效快、效益高的短平快项目和品种。
二是立足质量安全创优品质。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全市制定了粮油、畜禽、水产、蔬菜、林果、特种经济作物等6大类40项主要农产品的市级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市建立了罗氏沼虾、无公害优质稻米、无公害蔬菜等26个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14万亩。强化认定认证:全市认证认定无公害农产品168个、绿色食品89个、有机食品15个。今年7月,宝应县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国内首家“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
三是突出市场开拓创响品牌。创建品牌:扬州市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引导各类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注册农产品商标300多个,高邮鸭蛋制品、宝应莲藕成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整合品牌:按照“县有特色、乡有特品”,加强品牌的整合力度,全市注册了“高邮鸭”、“宝应荷藕”、“绿杨春茶叶”等集体品牌。放大品牌: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参加知名商标评比,扩大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宝应湖”大闸蟹获得全国十大名蟹称号;“双兔”牌大米荣获优质稻米十大金奖;仪征市“绿杨春”茶叶多次荣获全国茶叶评比特等奖;高邮“红太阳”鸭蛋多次获中国农博会金奖。
四、坚持政策推动,强化服务扶特色
扬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领导,落实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抓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了党委、政府一条线的组织指挥体系,并明确30个部门参与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全面小康村”建设的职责。各县(市、区)也强化组织领导。宝应县专门成立了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管委会,高邮市对“绿色五业”逐个制定政策。
二是抓政策扶持。我们在向上争取资金的同时,设立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产品质量建设市级专项资金,对效益好、潜力大、市场前景广、还本付息能力强的项目,在资金、信贷规模等方面优先安排、集中扶持。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区域特色发展跑道。全市“通达工程”农村公路改造2928公里,农村“碧水工程”疏浚县级以上骨干河道441条,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三是抓服务到位。扬州市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要求,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开展“为农服务五到户”(扶持政策落实到户、法律法规宣传到户、实用技术指导到户、市场信息传递到户、职业技能培训到户)行动,提高为农服务到位率,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调整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