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执政能力
2005-04-29李春江
李春江
执行力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地方党委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因此,对地方党委来说,提高执行力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执行力是一种理性服从精神,这种理性的力量只能从对巩固执政之基、完成执政使命的紧迫性和极端重要性的高度认同中来
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各级组织的执行力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执政能力实现需要两个方面的配合:一个是制度的设计,另一个是制度的执行。一切执政活动能否正常进行,首先取决于制度和体制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运转得是否顺畅、灵活、高效。组织机构是否合理、运转是否良好,领导干部素质能否胜任科学驾驭和运用执政的制度、体制、方式的要求,则属执行力的范畴,也就是抓落实的本领。可见,执行力的高低关乎执政能力的强弱,并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地方党委的执行力决定着地方的发展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积累过程,这就需要一种持久的执行力作保证。地方党委要从贯彻落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第一要求、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执行力建设的重要性。
地方党委的执行力影响着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区域经济的强弱固然与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等条件有关,但现实的情况是,先天条件并不突出的地区如兴化戴南、张郭成为了率先发展的典型,而浙江“块状经济”“无中生有”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衡量地方党委领导发展经济的能力,主要看其聚合区域内外各类生产要素的能力。事实上,地方并不缺乏宏伟的发展战略和切合实际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执行力不强导致效能低下,并直接牵制地方经济的发展却是不争的事实。地方党委要从创设诚信高效的发展环境,构筑人才荟萃、资本聚积、财富涌流的区域发展高地角度来认识执行力建设的重要性。
地方党委的执行力关系着群众的凝聚力。地方各级党组织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其使命就是执政为民。地方党委的执政纲领和执政目标总是秉承中央精神符合民情民意的,但能否真正取信于民,要看其执行的速度、力度及程度。地方党委一旦具有了强大的执行力就会产生强大的公信力,必将聚合起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又会反过来增强党委的执行力。
二、执行力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有着与时俱进的要求,适应这一要求必须有正确的执行理念、执行方法和执行态度
执行力的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对其有着不同的要求。执行力的建设是思想观念不断转变、思维方法不断更新、作风态度不断跟进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体系日趋科学系统的过程。
执行理念决定着执行的方向。地方党委要把执政为民的理念放在执行力建设的首要位置。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这也是党五十多年来成功执政的根本经验。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对党政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这种要求也是执行理念的根本要求。现阶段就是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把为人民谋福利的理念贯穿执行力建设的始终。
执行方法决定执行的成败。地方党委要把推行系统的执行方法作为执行力建设的核心内容。当前基层执行力不强的原因除了观念和作风问题,主要还是没有掌握执行的规律,所以常常出现执行不力、执行无为和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一是坚持执行的科学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努力实现执政的科学性是党的执政能力强弱的重要体现。执行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决策的科学性上。科学的决策必须要有科学的精神为指导,当前,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思考工作、制定战略目标和拟定工作思路的基本指导。坚持执行的科学化,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方面,要遵循三个普遍规律,即顺应生态平衡,遵循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顺应市场变化,遵循经济规律,实现快速稳定的发展;顺应时代要求,遵循社会规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善于分析一时一地的特定形势和情况,把握有利于加快发展的特殊规律。比如,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地区有先发优势,而欠发达地区只要抓住机遇,同样可以发挥其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坚持执行的民主化。科学的决策来自集体的智慧,强大的动力源于集体的力量。要把宏观的抽象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变为各层各级协调一致的行动,化为与预期一致的生动现实,单靠个体的自发执行难以达成目标。这就要求在执行力建设中健全民主制度,善于把执行任务的分解、执行难点的分析、执行责任的落实变成优化执行方案、求得执行认同的过程。推行执行的民主化,有利于避免执行的盲目性,保障执行的科学性,增进执行的协调性。三是坚持执行的法制化、程序化的健康轨道。
执行作风直接影响执行的效果。地方党委要把树立务实创新的执行作风摆在执行力建设的重要位置。树立求真务实的执行作风,就是要确立正确的政绩观。党和政府的政绩说到底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届党委和一届政府应该有政绩,也必须追求政绩,但所追求的政绩不能是泡沫政绩、劳民伤财的政绩。我们的执行成效只能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标准。有了这种胸襟,我们的执行态度才能始终满腔热忱、一丝不苟,才能不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才能正视问题、直面矛盾、顶真碰硬。当然,对执行力的检验还要看党和政府的工作是否注重效率,是否坚持了在科学发展中加快发展。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各方面问题较多、矛盾突出,加快发展的任务和压力都很大,这就更需要我们善谋执行之策,善于把上级精神和工作实际相结合,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所做的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探索出新的执行方法,事半功倍地开展工作、解决问题、谋划发展。
三、执行力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内在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的形成有赖于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必要的制度保障
执行力是判断力、决策力、创造力、意志力的综合体现,既包含思维层面、知识层面的要素,也有精神层面的因素。执行力表现为对特定对象特定任务的高度服从,但作为执行主体的个体或组织执行任务的过程不是机械的,而是时常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力量是在反复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其作用的发挥与外部的约束激励机制密切相关。
强大的执行力来源于内驱力。地方党委要积极组织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机关活动,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使全体党员干部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面对纷繁复杂的任务、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对多极化的竞争格局、面对多样化的利益需求,地方各级党组织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队伍整体执行力为目标,推动开放的、互动的、终身的学习。执行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无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执行力生成和积累的基本前提,是实现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基本条件。党组织还要通过挂职锻炼、岗位轮换、交办突击任务等形式,搭建让党员干部长知识、增才干的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及时纠正错误和偏差中不断提高执行力。
持久的执行力需要务实高效的激励机制作保证。地方党委要着力构建权责统一的执行力运行体系。在执行力运行体系中首要的是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有规矩才成方圆,只有人人有责,才会人人履责。把执行目标逐项分解展开,落实到人,做到完成目标明确、完成时间明确、考核内容明确。其次,要建立严格的激励奖惩制度。明确各级班子、各个岗位的责、权、利,科学选人用人,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必须强化督查,问责追究。
执行力更多的是考察团体和组织的合力。地方党委需要倡导建设机关执行文化,从而激励干部队伍提高整体战斗力。要以建立效能机关为抓手,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要在机关强化执行意识,改进执行方式,加大执行力度。同时,要倡导和鼓励机关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
责任编辑:黄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