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档案”值得关注
2005-04-29邓忠强
邓忠强
据新华社消息,在今年山东等地举行的大学生招聘专场中,那些由人才管理部门和大学生毕业院校联合打造的“诚信人才”,成为招聘市场上的“抢手货”,其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山东乳山市举办的新年第一场大学生人才供需见面会上,首次推出的48名“诚信人才”已全部被当地大型企业、外贸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
这里所说的“诚信人才”,实际上是指有关资讯中反映出来的人才状况,真实准确,实事求是,不掺假。某些大学生为了谋求到一个好岗位,便用“自制简历”把自己包装成“顶尖人才”,不惜夸大其词,弄虚作假。有的在学习专业栏里,填写了外语、计算机、韩语等多个专业,事实上并非如此;有的甚至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年级的两个毕业生,都在档案中说自己是学生会主席,让人哭笑不得。遇上这样的情况,招聘者感到一时真假难辨。如果逐个到学校去查实,成本上也耗不起,无奈之下只好弃而不聘。一时间,人才市场上真才与赝品混杂,使正常的招聘受到困扰。
而在有别于学生“自制简历”的“诚信档案”中,据了解,学生的各科成绩、在校获奖情况、参与社会实践情况、在校期间的品行情况等内容都确保真实;另外,对于申请助学贷款的同学,档案中还更有其需要还贷的时间和金额,以供其将来就业的单位监督。对于符合“诚信人才”条件的,由大学生毕业院校和人才管理部门共同在“诚信档案”中盖章,用人单位只要提取“诚信人才”的档案,即可了解到应聘人才的所有真实情况,不用再担心聘到“以次充好”的“赝品”了。
应该说,这样的“诚信档案”既解除了招聘者的后顾之忧,又使应聘者得以展开公平竞争,双方共赢互利,无论对于人才本身还是人才环境的培育和净化,都可谓善莫大焉。因此,“诚信档案”受到人才市场的青睐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问题在于,建立人才“诚信档案”同样必须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不能回到以往传统计划体制下学生档案“保密”的老路,更要防止一些学校为赢得虚高的“就业率”而徇私舞弊。为此,还必须建立与“诚信档案”配套的监督机制,以便“诚信档案”真正做到诚信,更好地顺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当然,话说回来,“诚信档案”并非讲诚信的唯一选择,即使有的学校尚未设立“诚信档案”制度,招聘者还可通过多种手段来考查人才、识别人才;作为应聘者,同样可以实事求是地 对自己的德才状况进行正确的评估,来一个“毛遂自荐”,在人才市场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这里关键并不在于你用的是“自制简历”还是“诚信档案”,而是要有诚信之心、求是之举。
社会呼唤“诚信人才”,诚信者得其所,无信者失其位。从这一意义上看,招聘中出现的“诚信档案”值得关注。但更引人关注的却是学生中某种社会诚信的缺失。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良好道德素质,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