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码摄影的色彩控制
2005-04-29宗兴森
宗兴森
物体的颜色是其表面质地的重要表现特征,影像色彩的控制是摄影艺术常用的手段。数码摄影中一个很重要的技术要求就是景物影像的色彩控制,数码摄影的影像色彩,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即光源色温的判定、白平衡的调整和色彩模式的选择。这3个问题统一于每一次拍摄中,并且有着因果关系。
1.光源对色彩的影响
摄影离不开光,摄影光源不仅决定着景物的亮暗,还影响着景物的色彩,不同光线的不同组合呈现不同的色彩。光源的色彩成份常用色温描述。
色温是借用完全辐射体(也称绝对黑体)的温度来表示光源的光谱成份。当实际光源的光谱成份与黑体在某一温度时的光谱成份一致或接近时,就用黑体的温度来表示实际光源的光谱咸份,单位为绝对温度K。色温不是指光源的温度,它是光线颜色的一种标志,是表示光源光谱成份的概念,摄影者必须了解常用光源的色温。如晴天日光的色温是5600K左右,日出或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K,卤钨灯的色温为3200K,60瓦白炽灯的色温为2670K,烛光下的色温约为?000K,电子闪光灯的色温为5600K等等。光源色温的高低标志着各自所含的光谱成份不同。光源色温越低,其光源中红光的成份越多,图1为白炽灯照明;光源色温越高,其光源中蓝光成份越多,图2为荧光灯照明。
实际拍摄中的光源色温变化是很大的,春夏秋冬,晨昏早晚,太阳光的颜色都各不相同,各类人造光(水银灯、日光灯、闪光灯等等)的颜色也各不相同,色温变化较大。当拍摄环境的光源色温发生变化时,传统照相通过加用滤色镜控制影像色彩,数码照相主要通过调整白平衡,以达到调整色彩目的。
2.白平衡调整
白平衡就是根据现场光源色温情况,调节感光材料(CCD、CMOS)的各——个色彩的电信号感应强度,如果光源色温较低,光线中红色的成份较多,那么通过调整白平衡来减弱对红色的感应强度,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各种色彩就是平衡的,白色就会是纯白,不会偏色。白平衡使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拍摄出的照片色彩和人眼所看到的景物色彩完全相同。简单地说白平衡就是无论环境光线如何,仍然把“白”定义为“白”的一种功能。白平衡的调整不单单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从事画面色彩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方法。
关于白平衡的操作,通常的设置选项分为以下3类。
自动白平衡(AWB)相机会根据拍摄环境自动设置白平衡。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动白平衡都能够获得不错的效果,色彩还原基本正确。但现场光线暗弱或现场光线色温超出自动控制范围(通常在2500K~6500K),以及在某些光线复杂的环境下,相机本身的判断可能不准确,就需要试试其他白平衡设置选项。
常用白平衡预设这种状态下通常都提供了数种常见的白平衡模式,例如日光、阴天、白炽灯(即钨丝灯泡)、荧光灯(也称日光灯)、闪光灯等。如果当前拍摄的环境恰好符合这些情况,就可以把白平衡设置为相应的模式。
照片受拍摄场所的光线影响很大。在自动模式下颜色不自然时,根据拍摄场所的光线,选择“日光”、“钨灯”、“荧光灯”、“阴天”等模式进行拍摄会得到更好的效果。但是这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光线色调条件下的白平衡调整,并不能代表全部的室内和室外环境下的白平衡调整,并不具备普遍意义。如果需要更逼真的色彩,则可以通过手动设置。在一些特殊色温环境下的拍摄,也需靠手动来调整白平衡。比如:在拍摄红红的夕阳时,对着蓝色的参照物手动调节白平衡,可以拍摄出充满温暖气氛的画面。而如果把数码相机的白色平衡设定在自动位置,数码相机会把夕阳的温暖色温误判成室内,因而会补偿画面的蓝色,并减少红色,把夕阳原有的温暖气氛完全破坏了。
手动白平衡如果自动白平衡不准,你又判断不出当前拍摄环境属于哪一种模式,你就得手动去校准白平衡了。手动白平衡还可以细分为两种方法:
①直接选择光源色温。如果明确地知道所用的光源色温是多少(比如3400K的碘钨灯),就可以直接指定色温,光源的色温可通过色温表进行测量。
②现场测量。拿一块纯白色(或非常接近白色)的纸板,放在镜头前,按下相机的测量按钮,相机就会记住当前这种颜色是白色,其他颜色也就有了参照物。这种方法可行性最强,效果通常也最好。需要注意的是,在手动校准白平衡时,一定要在被拍摄物体处进行,而不是在相机所在位置进行。如果拿着相机在室内,根据室内的环境调整一番,然后拍户外的东西,那就等于白校准了,并且白纸应该显示充满相机的整个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