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崛起一条龙
2005-04-29杨光江敏
杨 光 江 敏
三
1994年7月1日,定曲公路全面改造开始,西城购销站的旧址,全部成为了公路占地。西城购销站根据有关部门的指示倒闭,于民一年多的经营,顷刻之间化为乌有。所有职工,除了一部分另行安排之外,全部自谋出路。
历史惊人地画了一个圆,于民和他的六条汉子,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但是,这一次和上次不一样,因为他们有了自己成熟的销售网络和经营技术,于民带着人们重新创业,,他通过关系,用自己的积累花了四万元,买了焦化厂的7分地建立新的门市。他们一边干,一边谋划着明天的美好,在这群彻底和国营脱离了关系的汉子们,因为有于民作他们第二次创业的带头人,他们的心里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他们在议定企业名称时,有人说咱们都是清一色的男子汉,就叫“一条龙”。
于民说就叫“一条龙”,咱们一定要一条龙一样,在定州的市场上崛起。
1995年是国家实行银根紧缩控制通货膨胀,来抵制来自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市场购销出现了相对的滞缓。一时间有许多的企业因此纷纷下马,这对刚刚起步的一条龙肉联厂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猪肉价格的一路飙升,一斤生肉涨到了7、8、9、10、12元。人们开始算计自己手中的钱包,生猪价格也开始大幅度的涨价。有行无市,人们对猪肉望而却步,这使肉食销售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有些小肉铺干脆关张,一条龙也在同样的危急之中。
怎样打开坚冰,怎样走出困境,这是于民在那些日子折腾得他寝食不安的大事。他天南地北地打电话,了解行情,他在寻找和等待商机。他想起来在部队给师参谋长当警卫员时,参谋长在沙盘作业时讲解的战略战术一一在他的脑海里泛起。商场如战场,在战争状态下要想实现战役目的,就是要有机地调动敌人创造战机。在对周围的市场了解得烂熟于胸的于民,这个时候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他说,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突围,用我们的宰猪刀子,杀出一条路来,拉动市场,创造市场。
在生猪销售市场相对疲软时,一大批超过标准体重的育肥猪,困在养殖户的手里,因为育肥猪在超过100公斤时,就会停止生长开始积累脂肪,3个月之前还在待价而沽的养殖户,这时也急于出手。
1996年中秋和国庆节前夕,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一条龙”,推出了节日特价肉食供应:10元3斤肉。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一条龙”成为人们议论的一个焦点。“一条龙”门市前人山人海,涌来了成千上万的顾客。被高价猪肉阻滞的猪肉市场,一下子火爆起来。
“一条龙”的员工们,全体出动马不停蹄地收猪、屠宰、上市。每天100头猪还不够销售。这一年的下半年,一条龙的销售额一直保持在最高水平。于民在前期出现亏损的情况下,耐心地给员工们做工作,并且和员工们一起在企业内部挖掘潜力,坚决杜绝跑冒滴漏,把猪本身的每一个部位都充分地利用起来,最大限度地降低费用提高效益。这一年元旦和春节期间,“一条龙”在树起自己品牌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降价销售的第三个月,他们实现了利润12万元,不但拉动了市场,也为广大的养殖户解决了卖猪难,使企业成为定州市的养殖业龙头企业。
四
任何一个事业都不是平稳发展的,于民和“一条龙”也是在和困难作斗争的曲折道路上走过来的,他曾经有不下百次地自己给自己下决心,不干了,不干了,可是在平静下来之后,还是一如既往地,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了一条龙的事业中来。
为了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他每天都在为这个呕心沥血。到现在他不会娱乐,不会打扑克下象棋,他没有时间去享受他这个年龄人的生活,他知道自己还十分年轻,经营这么大的企业,稍微有不慎就会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他用自己的聪慧和智谋,让企业走在正确的经营道路上。从外地往回进生猪,他给购销人员定了一条规矩,就是:没有防疫的猪坚决不要,运输时没有检疫部门的检疫证明的不能进市。不准进病猪和有疫情的。凡是注了水的猪,宁肯不做这个生意,也坚决不能购进。他还自己摸索了企业的各项制度和规定,实现规范化管理,把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让每一个环节和程序都符合企业的要求。
他提出了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口号,在南方发生猪链球菌的疫情之后,在积极防范的同时,他去外地考察了双汇和南方的一些大型的肉联厂,他决心要把一条龙办成这样的企业。在企业的资金还不是十分雄厚的情况下,他改变了十几年都是靠滚动发展的观念,贷款引进了大型的半机械化屠宰设备。
经过考察之后,他又选择在定州市内的西城菜市场、清风南路、大道观、东关等繁华路段,设立了分店。他还向社会公开承诺:不注水,无疫情,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肉。在中秋前夕,他的所有的门店都是人潮如涌。设在西城菜市场的批发门市,每天早上四五点钟,来自市内各个角落的零售商们,就等在门口,只要送货车一到,立刻就被抢购一空。
对那些零售商,只要是挂一条龙的牌子,就得按一条龙的规矩办事。正是靠着诚信经营,于民麾下的这些零售商们,都率先进入了富裕阶层。
现在,于民和他的员工们,正在把自己企业做大做强。他们的目标是占领周遭的县城市场,继而进军保定、石家庄。于民和他的企业都年轻,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他们的,未来的市场是他们的,他们朝气蓬勃一往无前,他们的目标能够达到,他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十二年前,深化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以企业改制为中心的改革潮头,也同样冲击着定州的一批国营企业,定州市食品公司成为了第一批试点单位。
这一年,如今已经是有着600万资产的一条龙肉联厂经理于民,只不过是个刚刚参加工作的新职工。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挺拔俊秀的小青年,竟然在惊涛骇浪中,开辟了一条通往成功之路的航道,使这个由下岗职工组成的企业,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他们自1993年开始营业,1996年就被保定市政府命名为生猪定点屠宰单位,200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生猪定点屠宰单位,现在有自营肉食商店4个,连营超市一个,连锁店20余家,2005年实现了年屠宰生猪两万头,企业产值达到1800余万元。占领了定州市肉食市场的三分之二的份额。被人们誉为“定州市崛起的一条龙”。
1992年春天,年仅19岁的于民,从部队复员到了食品公司西城购销站上班。这个15岁就参军在部队入党的小伙子,曾经在担任部队首长的警卫工作中,荣立过三等功。回到定州后,几经周折被安排在国营单位上班,他年轻的心中升腾着雄心、壮志,决心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来。
西城购销站是当时桥西一带唯一的国有肉食、生猪调拨、食品批发单位,负责着将近20多万人的肉食供应业务。1992年4月,于民仅仅上班3个月就赶上了改制,他也是第一次听说优化组合这个名词。这一次的企业改制是不成熟的,这里面掺杂了许多历史和现实的复杂的内容,没有资历、没有背景、没有技术的于民,理所当然地被排斥出了职工队伍。22名职工第一次感到了改革的阵痛,他们中间有7个人下岗了。
一夜之间,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岗位。没有工资,没有福利,连最低的生活保障也没有。在当时受打击最大的是年轻的于民,他是抱着为国家建设出力流汗的热血,到这个条件艰苦的西城购销站后,处处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领导让下厨房就下厨房,让干勤杂工就干勤杂工,他就是没有想到,仅仅三个月就没有了自己的岗位,被淘汰出局。
1992年的4月,是于民人生道路上受到的第二次严重的打击!第一次是他父亲的去世,于民的父亲生前是明月店乡的财政所长,他从部队转业后在当时被称为定州“小香港”的地方工作,他在纸醉金迷的世界里,保持着自己的清醒,克己奉公,诚信待人。作为于民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他父亲的英年早逝,让于民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
当上岗职工们兴高采烈地走上工作岗位时,下岗职工们也自动地组合在一起,他们要生存,要吃饭,要养活老婆孩子,他们憋着一口气,如果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还让人心服口服,但是,过多的人为因素,不透明的暗箱操作,任人唯亲的组合方式,下岗的竟然都是购销站的业务骨干。
他们经过痛苦的思索之后,一种浩然之气在胸怀升起,自立、自强、自我奋斗,成为他们的口号和旗帜。他们推举于民作组长,开始了他们艰苦创业的第一步。于民的母亲是个高级教师,在儿子遭到了挫折之后,这个深明大义的母亲,毅然拿出了仅有的500元存款,支持儿子自谋生路,自主创业。
西城购销站就在董庄子村的公路边上,于民全家就在董庄子村居住,而且他的家有一个不大的院子,正好作为屠宰的场所。又在定州至曲阳的交通要道旁南边的建材厂,租了两间门市部,西城购销站第二门市部正式开张营业。
作为组长的于民虽然没有技术,但是他虚心好学,脑子灵活,吃苦耐劳,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熟练地掌握了一套杀猪技术。他虽然年轻能够成为这个队伍的领导者,因为他的身上永远是部队培养出来的作风,财务透明公开,工作以身作则,生活吃亏让人,技术上不耻下问,成为他们这个团队的精神支柱和名副其实的带头人。
仅仅一年时间,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业务高速运转,添置了固定资产,除了每个人每月的500元基本工资,他们还创造了6万元的利润。
这不但震动了西城购销站,也使食品公司的领导们大吃一惊,一匹黑马横空出世,他们都开始看好于民。
二
1993年4月1日,是西城购销站改制一周年,这一年被优化出去的人们蓬勃发展,个人效益倍增,这使原来留在岗位的职工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们也猛然省悟,深刻明白改革不仅仅是裁掉一部分人那么简单。改革就是给人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为社会和个人带来实质性的经济效益。
在人们的强烈要求下,市食品公司决定,西城购销站实行第二轮承包,年轻有为的于民从一个被淘汰的职工,一跃成为西城购销站承包候选人之一。
有人说命运偏向于民,在关键时刻让他成了购销站的承包人,才有了他施展才干的平台,但是也有一句名言,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在第二轮承包之前,食品公司的王英奖经理找于民谈话,这位识才爱才的伯乐,对于民说你要有竞争承包人的心理准备,一定要有信心,改革就是让庸者下,能者上。
西城购销站的第二轮承包会议,是一个充满了改革与保守、野心与希望交织着许多复杂的人为感情和偏见的会议,有些人在暗地里运作,想阻止于民承包,但是于民的工作实力和他们小组的成绩使人们心服口服!每个人一年分红八千元,这在当时是很让人心动的诱惑。
这次承包会议采取了最民主和最公平的无记名投票,这是一种微笑的较量,每个人都按着自己的意愿,投出了神圣的一票。公司派来的工作组在收取了选票之后,却当时不公布投票结果。22名职工心情各异,有会心的窃笑,也有失望的愤懑,也就在这时候,历史的天平向于民倾斜了。本来没有打算到现场的公司经理王英奖,因为惦记着西城购销站的会议,这时候却来到了西城购销站,他在大门口拦住了要回去的公司工作组,他果断地说,立刻公布投票结果,公开、公平、公正,决不搞任何不利于改革的小动作。
于民以13票对11票胜出,成为西城购销站的负责人,也是食品公司最年轻的中层干部。
虽然竞选成功,但是西城购销站的实际经济状,况,也不能让人乐观。如果说当时每年上交的一万多元的承包费,是一笔不小的压力的话,在当时急需要解决的就是马上要筹集47000元钱,由西城购销站买断副食品经营门市部。这笔钱在刚刚当家的于民来说,无疑是山一样的压力,也有人替于民着急,怕他这稚嫩的肩膀挑不起这个担子。
这是一次对于民能否胜任这个主任职务的考验,于民在几天几夜的思考之后,他以优惠一万元钱的价格,将门市部卖给了原来的承包人,并且以免去一年房屋租赁费的代价,让承包人将47000元钱按时交给了公司。
这是一次有舍有得的交易,这也是于民后来形成的无中生有的经营智慧的一次演练,这从不动声色的较量,和娴熟的经营意识,使于民在西城购销站和食品公司站稳了脚跟,开始走上蓬勃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