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一天要吃几顿饭?

2005-04-29赵光瑞

当代人 2005年12期
关键词:手拉手穷人贫困人口

赵光瑞

问这样的问题可能有人会觉得“弱智”,如此常识的问题还用问吗?是的,按照常规,人一天需要吃三顿饭。然而这样的“常识”,有的穷人家的孩子却不知道:国庆节期间,正在广州参加“手拉手”活动的贫困小学生丁肖霞就不知道,她住在广州小学生高咏思的家里,当高咏思家吃晚饭时她却不愿意吃,她告诉高咏思:“今天我已经吃了两次饭了,怎么还要吃饭啊?”原来,丁肖霞在家时每天只吃一顿饭。可能在她看来,能吃上两顿饭,已经算是“吃多了”,怎么还能再吃第三顿饭呢?(《信息时报》)10月10日)

读这样的新闻令人心酸。一日三餐是古往今来人们生活的习惯和基本需要。但是这样的“习惯和需要”,贫困的小学生却不知道。由于家境贫寒,可能家里长期每天只吃一顿饭,以为每天吃一顿饭才是生活的“习惯和需要”。因此当遇到一日三餐时,她才会不可理解。我想,一个贫困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在家乡一日一餐绝非只是发生在一家一户,可能左邻右舍每天都是只吃一餐,这才使她产生了生活错觉。不仅如此,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甚至吃不惯“手拉手”对子家精心准备的鱼虾等美味,总想吃面条、馒头和野菜。贫穷使他们远离了生活的基本需要,他们平时过的苦日子可想而知。

这些情况怎能不让人心酸?当初建立新中国,就是要让穷人过上好日子,摆脱苦日子,不再“吃了上顿没下顿”。而新中国成立50多年后,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日子还是不好过,或是因各种情况回归贫穷,依旧“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那些穷人家的孩子,每天只吃一顿饭,根本就不知道人生的基本需求还应有“下顿”、“三顿”饭。怎么会这样呢?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家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均年增长率达8%以上。20多年的增长到了今天应该是多少?为什么这样增长,却没能“增长”到一些贫困的家庭,有的家庭几十年后今天的生活还出现了负增长?这种情况各级都知道吗?都采取了哪些积极措施呢?

一提到发展成果,各地都能如数家珍般摆出一批又一批,就连一些贫困地区的官员,也能给你介绍一大堆。但说起贫困,也只是在显示脱贫政绩时才会听到,很少正面认识贫困,不少官员对贫困的群众贫困现状并不了解,或是了解也不能真正关心。笔者曾看过一则媒体报道,某县把本县在全国各地干出成就的乡亲的巨幅画像,在县城主要干道中央树立咸排,以宣扬他们的成功,给家乡人增了光。可是,这个县同样有一些贫困户,县里对他们的关心度就弱多了。这种情况,恐怕有的地方同样存在。

笔者以为,改革开放的成绩需要总结宣传,一些在经济大潮中获得成功的人和事也应该关注,但是,更应该把目光投向多数人的身上。特别是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提高了,还要把目光关注在收入“平均数”以下人口的身上。如果这些“平均数”以下的人口占当地人口的多数,就应该把这些多数人的事情办好放在首位。因为社会发展的目的,是让多数人得到实惠。解决“吃了上顿没下顿”人口的吃饭问题,应该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这是成立新中国的最初目标,是早就应该实现的目标,今天在有的地方还没有实现,各级政府、官员,对此应负责任,应有必要的压力感、紧迫感。这应该说是现代政府最基本的责任。

在刚刚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在研究国家未来5年发展规划,其中把增加穷人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作为重要内容。这是非常正确的决策,是社会正常发展的需要。这是穷人们的福音。笔者以为,未来各级必须重视解决贫困人口、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要把发展的眼光,放在给更多的人带来实惠上,对于辖区贫困人口的贫困情况,要像这些年关注一些“成功人士”那样,详细掌握实情,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带领他们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富裕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让部分人先富起来”发展目标后,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广大生活贫困、欠富裕的人群。让更多的人富起来,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才是文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责编/孙建新)

猜你喜欢

手拉手穷人贫困人口
只要我们手拉手
隐形贫困人口
你是时间的穷人吗?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手拉手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穷人的尊严
针针见血骂哭穷人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蔡昉:富足的“穷人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