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LM跟着“世界工厂”跑

2005-04-29

电子商务 2005年2期
关键词:世界工厂厂商产品

何 适

美国PLM厂商Agile公司副总裁James Aufemberge在北京迎来了2005年的第一场雪。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话”瑞雪兆丰年”,他觉得这次中国之行的兆头不错。有意思的是另一家PLM老牌厂商UGS亚太区总裁陆瀚先生(Hans-KurtLUbberstedt)也在春节前访问了北京,使2005年的中国新年顿时增添了不少PLM的气氛。

Ag11e紧盯世界工厂

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一定是又一个热门事件(NextBig Thing)。James坚定的语气可以解释他为什么在过完圣诞和新年假期后即走上了访问亚洲的旅程。“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他们对PLM需求在急剧增长,毫无疑问中国会成为Agile未来国际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James此次的行程确有点风尘仆仆的味道,几天之内他要访问台北、北京、上海、东京等地多家重要的合作伙伴,确保在未来几年内包括亚洲在内的海外市场能在Agile的营业收入中占有更大的比重。这家在1999年才成立的NASDAQ上市公司已经踩着PLM市场的兴起步伐,紧紧跟着世界工厂的迁移,寻找更大的商业机会。

“我已经非常熟悉如何买到便宜的折扣机票。”被认为不像销售员一样活络的Agile大中国区技术总监邱宪宗已经很熟悉在内地旅行的细节了,在台北和大陆之间的频繁穿梭让他深深感觉到内地市场令人心动的商业机会。2005年初,Agile上海办事处就是在他的一手操办之下开办了,开门迎接的第一位客人就是James先生。

“我们进军中国大陆市场的策略已经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了。”James表示,“现在是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好时机,因为这里的市场已经被我们众多的竞争对手培养多年,开始逐步走向成熟了。”James承认,已经有不少在北美、日本、台湾的客户已经在中国开设了工厂,为了更好地给他们服务,Agile在若干年前已经在苏州开设了研发中心,目前已经拥有100多位工程师的规模。

对客户满意度的追求甚至超过对销售业绩本身。James表示,相对于竞争对手擅长提供某个具体软件产品的做法,我们的策略与其他厂商绝对不同,Agile更注重给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把在其它成熟市场的优秀用户的做法提炼为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给亚洲新兴的工业化地区提供实用的PLM解决方案,“这会大大加快他们的实施进度,提高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

“我们对合作伙伴的策略非常重视。”邱宪宗介绍说,通过参加由《电子商务》杂志社和ERP世界网组织的“百家优秀管理软件厂商推荐”活动,Agile与联想软件。东软集团等建立了联系,“我们认为其价值甚至比单纯找到一个潜在客户还要高,我们将会与他们进行具体合作细节的商讨。”很显然,本地化和合作伙伴策略将是Agile打开中国市场的制胜法宝。

UGS的新年突破

2005年2月8日,中国农历年除夕。著名的PLM厂商UGS在美国宣布了其2004财年业绩,营业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比上年增长了14%。这不仅是新兴的PLM行业首个超过10亿美元大关的公司,更具有意义的是,2004年是UGS脱离EDS集团独立运营以来的首个财年,优良业绩足以激励员工和用户对该公司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而就是在几天前,UGS亚太区总裁陆瀚先生刚刚结束对北京的访问,谨慎的总裁先生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业绩数字,而是给中国媒体一个非常乐观的总体评价,同时也把他的2005财年计划带给中国的同事们。尽管由于前大中国区总裁陈杰先生的离职让大家有些不同的猜测,身兼大中国区临时总裁职责的陆瀚先生也并不回避这个敏感话题,并给在UGS工作十多年的陈杰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陈杰的卓越贡献给UGS中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的兼职工作不会太久,”陆瀚幽默地说,“因为我做大中国区总经理还不够格:我不是中国人,对本地市场的了解也不够深入。”

在中国已经有了4000家用户的UGS毫无疑问是在中国市场资历很深的老牌厂商了,过去本地化策略的成功将会继续得到充分发挥。而“无论谁都要有中国战略”几乎已经成所有跨国公司的共识,最近中国经济的为表现又让他们做出“现在必须就要有中国战略”的决定。

但是,要打开一个成熟的市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即便在北美,与制造业无关的人们也未必对PLM有更多的了解,这并没有阻挡PLM从业者们依然对这一概念在中国的流行充满信心。“PLM一定会像ERP一样在中国普及开来。”UGS前大中华区总裁陈杰在新浪的《总裁访谈》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不错,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ERP产业在中国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普及提高,ERP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激发,大大促进了ERP行业本身的发展,给跨国和本地ERP厂商都提供了相应的发展机会。

陈杰表示,制造业对PLM的理解其实比ERP更加直接,以产品制胜的观点更容易被接受,从早期CAD、PDM产品的销售比MRPll产品销售更直接中也可以预测到PLM的普及一定比ERP更加迅捷。

宏观的分析必须由微观的业绩做支撑才行。“这个市场还远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UGS亚太区总裁陆瀚对记者表示,不确定性依然是这个市场的确定因素。与ERP市场一样,PLM市场也存在着跨国企业和本地企业两块不同特征的市场,争取跨国企业的市场份额依然是PLM厂商们的重要工作之一,尤其是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厂商们。这一部分市场在概念、风格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很容易进入商业合作阶段。本地企业中的私营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对管理系统的应用意识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国有企业在改制以后也加快了采用先进管理手段的意识,这两部分市场是未来PLM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抓住这两部分市场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战略是否成功。

制造企业对协同管理的需求也不只表现在对ERP、SCM等管理系统上,据全球著名的PLM厂商UGS公司大中国区市场总监邱楚群先生介绍,该公司的PLM产品甚至已经拓展到银行、保险、物流等非制造行业,P(产品)的含义更加丰富,这些案例使得对PLM理论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这一转变动向也非常类似于ERP行业,自MRPII(制造资源计划)扩展到ERP(企业资源计划)以后,其适用的范围也早已突破了原来制造业的范畴。

从成本优势到产品优势

产品生命周期的观点认为,一个产品大概要经历需求与计划、概念设计、产品设计、制造工程、产品测试与质量保证、批量生产、销售与分销、维护维修和循环再利用等几个阶段。“PLM就是

一个战略性的方法,运用集成一致的业务解决方案以支持横跨多个企业的产品定义信息的协同建立、管理、分发和使用,从概念设计到产品生命的结束。也就是集人员、流程、业务系统和信息于一体。”这是专业机构CIMData公司对PLM的定义。

可以看出,PLM不是一个软件产品,而更是一种管理方法,是多个解决方案的集成。这些解决方案中包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PDM(产品数据管理)等我们曾经比较熟悉的产品。PLM的应用可能是它们其中的几个或全部解决方案的集成,涉及的企业也可能不仅仅是制造工厂一家,还包括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

就管理方法而言,这非常像ERP(或SCM),都讲究相关各个部门的协调。但侧重点不一样,ERP更侧重管理流程;PLM则侧重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信息。两者在制造企业中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在应用了PLM技术以后,在产品的孵化、成长阶段,最大幅度地降低涉及开发成本,尽量延长它的成熟。衰落、终结期,获得最大的边际利润。同时大幅降低整个过程中的协调管理成本,整个过程的经验和知识也将很好地得到继承和管理.并在未来的新产品开发上获得进一步地升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在选择PLM技术应用时的需求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北美和欧洲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管理基础很好,对PLM的应用已经关注到了每一个细节,比如六希格码的应用。在PLM所提供的功能要求比较高,应用也比较充分,显示出的效果比较明显。

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正从单纯的加工中心向系统性制造过渡,对PLM的要求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对PLM概念的了解和基础管理也在积极地与世界级企业靠拢,与他们的合作也在不断加深。但进步的速度很快,需求增长的速度也非常快。

已经跃居全球第五大经济体的中国已经完全调动起全世界关注的目光,连续几年保持两位数进出口额的增长又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更感兴趣的是全球经济增量中有三分之一是来自中国的贡献。加上原本数量众多的国有和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民营制造业企业在数量上的优势堪称世界第一,无论乘上多小的一个百分比,其结果都是惊人的。

机械机床、汽车及零配件、电子高科技、医药等行业都是传统的PDM/PLM系统的用户,竞争压力的提高也在不断促进“中国制造”对ERP、PLM管理系统的需要。全世界对中国制造的看法也已经逐渐摆脱了“价格低廉、品质不高”的形象,而转为具有“高品质、精密”和“低廉的价格”双重竞争优势的新形象。

制造业的迁徙带动是全球产业链的集体分工,跟着“世界工厂”满世界跑是包括TV在内的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行业谱写的必然图景。

PLM如何在中国普及开来

认同PLM是“下一件大事”的公司肯定不只Agile公司,除了UGS、PTC等传统专业公司外,SAP、IBM、Oracle等其他应用软件“大佬”也纷纷进入这块市场,并把PLM视为未来公司利润的增长点。

一些生动的案例正在进一步“教育”中国制造企业。2004年在珠三角出现的“民工荒”再次证明了廉价劳动力并不是取之不尽的,必定只是一个发展阶段的比较优势而已,在全球经济中名声甚大的“中国价格”也可能会在越南、印度、泰国等成本更低的“后发”国家的竞争中失去原来的比较优势。如何依靠产品本身的竞争优势获取足够的利润,保证后续发展动力已经摆在众多中国制造企业的发展战略当中。理由是“中国制造”已经走过了靠低成本扩张的思路,已经有不少制造业企业开始在研发上有大量投入,靠打造产品本身的竞争优势获取未来发展的潜力。

潜在的需求要化为真实的采购行为,还需要PLM厂商们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针对目标市场的宣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太过专业势必会影响到概念的普及,也许也会波及到潜在市场的进一步挖掘。

猜你喜欢

世界工厂厂商产品
玩具厂商及合作机构新年进步
厂商对北京卡车市场不抱希望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电视厂商与好莱坞公司将制订超高清标准
新产品
产品
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
Athlon64大战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