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机会本位战略观下的企业战略取向分析
2005-04-29田奋飞
田奋飞
一、SCP范式中的市场——战略——绩效逻辑
众所周知,新古典经济学在完全同质和完全竞争假设下,无法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问题。产业组织学家贝恩(J.S.Bain,1956,1959)和梅森(E.S.Mason,1957)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假设下重新分析了产业市场中企业间绩效的差异问题。他们通过对产业市场结构、竞争行为方式及其竞争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实证研究,认为企业之间绩效的差异主要源自于不同的产业市场结构以及相应的市场行为。这就是著名的SCP范式(又称贝恩——梅森范式)。如图所示。
该范式认为,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模式可以引致有效的市场结果或同它密切相关。其中,市场结构是指一个产业市场的组织结构特征,它包括市场形式、市场状态以及各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组合。
市场结构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生产集中度;(2)顾客集中度;(3)产品之间的差异程度;(4)市场进入条件;(5)市场透明度。这些方面对企业竞争优势都有重要影响。市场行为是指生产者在市场上相互之间和对需求者一方所采取的行动、经营方式和策略。它的目标是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资产增值最大化。市场行为标志具体表现为:(1)企业在计划及规定的价格与产量方面的目标和方法;(2)企业的产品策略;(3)企业的销售策略;(4)调整和相互适应竞争者的价格、产品和销售策略的手段。市场结果或市场绩效,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获得的最终成果的总和,包括6个方面:(1)生产的相对技术效益,如规模效益水平;(2)与长期边际成本和长期平均成本相关联的销售价格水平,以及由此产生的利润率水平;(3)一个部门的产量水平;(4)与狭义生产成本相关的销售成本大小;(5)产品的水平状况,包括外形设计、质量水准以及供给弹性等;(6)整个部门的技术水平,如新产品的开发、生产方法的创新、技术进步的成本耗费及由此带来的收益。此外,市场竞争存在的客观基础条件,即它的周边框架条件,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果也有一定影响,因此也必须考虑进去。
二、市场机会本位战略观下的企业战略取向之一:机会导向的产业选择
由于“任何产业,无论是国内的或国际的,无论是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竞争规律都将体现五种竞争的作用力:新的竞争对手入侵、替代品的威胁、客户的砍价能力、供应商的砍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因此,对产业市场竞争规律的分析主要就是分析上述五种竞争力量及其相互作用对产业盈利潜力的影响。迈克尔·波特指出:(1)这五种竞争力量决定着特定产业的盈利潜力。例如,买方的砍价能力影响到企业所能索取的价格,替代品威胁的作用也是如此。买方的力量也会影响企业的成本和投资,因为强有力的买方要求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方的砍价能力会影响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和其他投入成本。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会影响产品价格以及竞争的成本,如厂房设施、产品开发、广告促销等的投入。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威胁会限制产品或服务价格,并提高进入壁垒的构筑成本;(2)这五种竞争力量的综合作用力随产业的不同而不同,并随产业的发展而变化,结果表现为所有产业从其内在盈利潜力来看并不一致:在五种竞争力量都比较理想(即竞争程度比较缓和,竞争威胁不大)的产业中,企业普遍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而在那些一种或多种竞争力量所形成的竞争压力大(即竞争比较激烈)的产业中,则极少有企业能够获得满意的利润。因此,“产业的盈利能力并非取决于产品的外观或其技术含量的高低,而是取决于产业结构”;(3)产业结构相对稳定,但又随产业的演化过程而发生变化。结构性转变反过来会影响五种竞争作用力的总体或相对力量,从而又进一步对产业盈利潜力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4)企业战略应主要着眼于选择正确的产业和比竞争对手更深刻地认识五种竞争力量。
三、市场机会本位战略观下的企业战略取向之二:市场导向的战略定位
在选定的产业市场中,企业为了更多地获取市场收益,必然会针对所选产业市场的特点(即针对决定产业市场竞争规律的各种影响力)采取相关战略措施,以期建立较高的市场位势。按照市场定位学派的观点,即使在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盈利潜力高)的产业里,如果一个企业不能拥有突出的市场位势,依然难以获取满意的收益;反过来说,在产业结构并不理想、产业的平均盈利能力并不高的情况下,拥有较高市场位势的企业仍然可能获取较高的收益率。因此,企业在选定产业后的“第二个中心问题”是要在该产业中建立起相对较高的竞争地位或市场位势。
一般而言,针对所选产业,企业通常选择三种基本战略来建立市场位势:即成本领先、差异化及目标集聚。成本领先战略就是要使企业的总成本低于全行业的平均水平,从而获得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差异化是指企业在顾客广泛重视的某些产品要素(如功能、质量、包装、花色品种、服务等)上力求做到在行业内独树一帜,把产品的独特性作为建立市场位势、赢得顾客忠诚的关键性因素;而目标集聚战略则是着眼于在产业内一个或一组细分市场的狭小空间内谋求市场位势和竞争优势。显然,上述三种市场战略从根本上说是市场导向或产业导向的:一方面,三种市场战略分别着眼于从企业产品的价格或成本(低成本战略)、产品的差异化(差异化战略)以及企业在产业中参与竞争的市场范围(目标集聚战略)等方面寻求市场位势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仅仅从企业产品的价格、差异性以及企业参与竞争的市场范围等方面来讨论企业的市场位势与竞争优势问题,这三种市场战略的选择与实施也就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的差异:“形成战略的实质是将一个公司与其环境建立联系。……产业结构强烈地影响着竞争规则的确立,以及潜在的可供公司选择的战略”(波特,1997)。这就是市场机会本位战略观下企业战略取向的表现与特征之二。
四、对市场机会本位战略观下企业战略取向的基本评价
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机会本位战略观指导下的企业战略是市场导向或机会导向的,旨在通过企业的产业市场选择、定位和运作获取市场机会、建立竞争优势。这种紧跟环境的战略与环境是相匹配的,因而往往能使一些企业在特定的情况下迅速发展壮大(机会支撑),但由于不一定与企业资源及能力相匹配,从而也会使企业跌入“机会陷阱”。首先,企业在产业或细分市场的选择方面不仅要看产业的结构特征,更取决于企业的资源能力状况与禀赋特征。企业所拥有或所能支配的资源能力状况决定着企业所能参与竞争的产业或细分市场的范围,而企业资源与能力的禀赋特征则决定着企业对产业或细分市场的选择倾向;其二,企业在市场战略选择方面,无论是低成本优势还是差异化优势,虽然最终都要通过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表现于市场,但归根结底又都源自于企业内部,是企业资源及其整合的异质性的市场表现。如低成本优势源自于企业雄厚的资本、先进并适时更新的技术、工艺与设备、严格的成本控制系统、完善而有效的管理体制以及基于此的规模经济与经验效应,等等;差异化优势依赖于企业基于资源、技术、组织、管理风格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独特性与创新能力。因此,脱离企业内部因素的市场位势或竞争优势不仅难以存在,更难以持久;脱离企业内部因素去选择产业领域与市场战略,会使企业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甚至在市场中迷失方向、引致失败,这在中外企业经营实践中多有例鉴。国外如拉克航空公司(Laker Airline),该公司最初在北大西洋市场上采取非常明确的低成本集聚战略,其目标是针对那些对价格极为敏感的普通旅客市场。然而,一段时间以后,该公司开始增加不必要的花样:增设新的服务项目,开辟新的航线。这种变化使该公司在市场上的原有形象变得含糊不清,并使整体服务系统由优变劣,其结果是灾难性的——拉克航空公司最终因此而破产了。国内如曾经轰动一时的“红高粱”,这家企业最初将传统的大众食品(以烩面为主)与洋快餐(麦当劳)的卖场环境、操作模式、价格及销售方式相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中式快餐——“红高粱”快餐,因其独特性与大众化而广受欢迎。但后因不顾自身资源与能力的限制,在不同的区域快餐市场中盲目扩张而崩溃。这两个企业在经营领域与经营性质上虽然有本质上的差别,但在市场定位与战略选择方面却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都是市场机会本位战略观下极端市场导向的战略取向。在这种极端市场机会本位战略思维模式下,企业并不真正清楚其市场位势与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从而也不清楚其市场定位与战略选择的真正依据。这样,在进行市场定位和战略选择时,企业往往只盯住市场及其蕴涵的机会,而不是基于其内部的资源与能力状况,从而导致其新的市场定位与战略选择(或在新市场中的定位与战略选择)因脱离其自身资源能力状况而给企业带来灾难。如拉克航空公司,其最初的市场定位(聚焦于价格敏感型普通旅客市场)与战略选择(低成本)被证明是正确的和成功的,其实质是这种市场定位和战略选择与其自身资源能力状况是相适应、相匹配的。但在市场机会本位战略思维模式下,拉克公司并未认识到其自身资源能力状况及其在市场定位与战略选择问题上的关键意义,因而,后来依据市场导向所进行的新的市场定位(开辟新的航线、增设新的服务项目而进入普通旅客市场以外的其他旅客细分市场)和新的战略选择(差异化——增加新的服务项目与花样),脱离了其资源能力状况(特别是在原有定位和战略模式下所形成的服务文化与市场形象),从而导致失败。这充分说明,市场机会本位的战略取向惟有基于企业的资源能力状况才可能将企业引向成功,否则,就极有可能使企业在市场中迷失方向,最终跌入盲目扩张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