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五周年: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等6则
2005-04-29
中国区域经济报告:三大经济圈呈不同发展趋势
最新发布的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2004~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分析认为,中国长江三角洲区域、珠江三角洲区域、京津冀经济圈区域作为经济社会与区域一体化发展先发和引领地区,发展势头强劲,并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报告认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深化,区域综合实力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动力继续由内资带动向内外资并举转变。表现为长三角内部产业一体化程度较高、中心城市上海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
报告指出,随着长三角竞争力的迅速提升,珠三角发展速度放缓的趋势将延续,“大珠三角”的一体化发展将助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具有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将为珠三角的发展拓展腹地。但合作效果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京津冀经济圈一体化步入实质合作阶段,三地优势互补、资源有效配置、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初现端倪。同时,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难有跨越式增长局面出现,但存在跨越式发展的巨大潜力。
报告说,京津冀区域经济整体上是以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是中国重要的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北京将突出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功能,天津将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导,河北将对自身传统优势产业进行优化升级。因此,京津冀经济圈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西部大开发五周年: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
西部大开发五周年座谈会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胡锦涛就西部大开发五周年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大开发。
胡锦涛充分肯定了西部大开发5年来取得的积极成果。他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中央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顽强奋斗、艰苦创业,推动西部大开发取得了重要进展,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各族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实践证明,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和指导方针是正确的。继续实施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分紧要。
胡锦涛强调,做好西部大开发的各项工作,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着力深化体制改革,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力度,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紧紧依靠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奋发图强,坚定不移地把西部大开发继续推向前进。
2000年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5年来,西部大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西部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为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00年至2004年,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60多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生态等工程在西部相继开工,投资总规模达到8500亿元。西部特色农业迅速发展,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2.88亿亩,退牧还草工程治理草原1.9亿亩。一大批已建成的项目开始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西部地区基本实现了油路到县、送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县际公路、人畜饮水、沼气建设、生态移民等工程积极推进。以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为目标的“两基”攻坚计划开始实施,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一批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温饱,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5年来,中央累计投入西部财政性建设资金约4600亿元,其中国债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比例超过1/3;安排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约5000亿元。
温家宝要求国企关闭破产工作严格责任追究制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工作,审议并原则通过《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和《电力监管条例(草案)》。
会议听取了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工作有关情况的汇报。会议认为,近几年来,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大中型困难企业和资源枯竭的矿山平稳有序地退出市场,对于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完成历史遗留的国有困难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任务非常艰巨,必须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政策,继续抓紧做好这项工作。
会议原则同意有关部门提出的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工作规划。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按照法定程序规范操作,严格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切实维护关闭破产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安排好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国有金融机构要认真履行审查职责,妥善处理有关债务,保证关闭破产工作顺利进行。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兼并、重组,促进国有困难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会议指出,国有企业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是在特定时期,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采取的一项特殊政策。在各方面条件具备后,要通过法律途径、市场方式解决企业退出问题。
会议听取了发展改革委关于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和近期实施意见的汇报。会议认为,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的组成部分,是广大农村地区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制定《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很有必要。会议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政府主导、分层负责,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建养并重、协调发展的原则,认真组织实施,为促进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方便农民群众的生活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
会议认为,为了加强电力监管,规范电力监管行为,完善电力监管制度,制定《电力监管条例》是十分必要的。会议决定,《电力监管条例(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平稳、较快”将是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主基调
2004年,中国经济保持了9.5%的高增长率。展望2005年宏观经济走势,此间经济学家们认为,尽管中国还面临着一些长期问题的困扰和短期矛盾的挑战,但由于国内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仍然较强,平稳较快增长将是今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会比去年略低,但仍会保持高水平的平稳增长,第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预计会控制在9%至9.5%之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认为,中国经济仍然处在本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2005年还将是一个较快发展的年头。
他说,经过一年多来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趋于缓解,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得到抑制,薄弱环节得到加强,这些为今年的经济增长打下了较好的基础。1978年至2004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4%。中国曾经历从1993年到1997年连续五年的反通胀时期,此后又进入连续五年的反通缩阶段。从2003年开始,中国进入了新的经济增长期,这一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9.3%。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司长郑京平说,中国经济仍处在新一轮较快成长期的大趋势没有发生改变,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仍较强。这个大趋势的特点是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国际化以及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同时,世界经济继续在复苏的轨道上运行,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中重发展的取向非常清晰,出口、消费和投资三大需求仍比较旺。他说,此外,今年一个更加有利的因素是,由于中国进行了及时正确有效的宏观调控,使得曾经一度出现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快、粮食生产继续滑坡等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进一步增强。去年年初,中国经济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经历了连续五年粮食减产,出现了粮价猛涨的形势;二是投资规模过大,生产资料价格也上涨得很快,可能导致严重通货膨胀。为此,中国实施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一方面抑制投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
在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作用下,2004年中国投资增速呈逐步平稳回落态势,从一季度的43%、上半年的28.6%、前三季度的27.7%,回落到全年的25.8%。同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695亿公斤,比上年增长9%,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中国消费市场稳中趋活,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2%。
张立群预计,今年投资的增长还会保持在20%以上。一方面投资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先前投资的惯性也会保持一段时间。电力、高速公路、铁路建设等都有一定的发展周期,住房、汽车、电子、通讯等市场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这些都会拉动投资的增长。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经济发展适度放慢对改善中国经济结构,缓解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保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好处的。他认为,中国应继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同时,适当提高居民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特别是确保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促进农村消费。
国研中心报告指出2005宏观政策重点:解决深层矛盾
在2004年经历了一个“有惊无险”的发展过程之后,2005年中国市场总体形势将保持较快增长。宏观政策的重点将是:巩固宏观调控成果,注重解决深层矛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认为,2004年在国家果断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之后,部分行业投资过快的增长势头得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得到抑制,从而使国民经济从总体上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我国市场运行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未解决,将继续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主要是:经济运行效益仍不高,经济粗放型增长现象依然严重;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膨胀的深层原因并未解决,此轮宏观调控虽取得明显成效,但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仍存在突出问题,一旦放松行政手段,投资有可能强力反弹,带来新的问题和矛盾;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影响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深层原因亟待解决;房地产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突显体制性矛盾;金融体制改革亟待深化。因此,他建议完善调控机制,更多地采取经济和法律手段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继续关注农业、关注粮食。建立促进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性安排,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经济健康运行的问题。关注城市中低收入阶层和农民的收入状况,解决其在物价上涨条件下的实际困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刘世锦研究员说,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重点是防止经济的大落,不过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更重要的是要防止大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军扩研究员认为,从经济运行走势来看,2005年经济增速将较去年有所回落,但仍会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他认为,政策层面中有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一个是注意保持汇率的稳定,另外,粮价下跌的风险不容忽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赵晋平研究员认为,今年政府的外贸政策应在提高出口退税效率、建立外贸风险预警机制、规范竞争以及改善双边关系和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有所侧重。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认为,政府今年应对汇率、房地产泡沫及物价问题特别关注。他建议今年在不改变汇率形成机制的前提下,选择适当时机调整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幅度;应该采取加息等措施以解决房地产领域的泡沫问题。他认为,今年的物价形势不容乐观,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有可能在今年向下游产品传递。
世界经济论坛讨论全球经济面临的潜在危险
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正在瑞士小城达沃斯举行。在论坛有关世界经济的研讨会上,与会经济学家和企业界人士纷纷指出,尽管全球经济目前发展良好,但仍潜藏着巨大危机。
许多人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将延续2004年的强劲增长势头。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美国强劲的消费需求和资本开支正推动美国经济快速扩张,日本经济也摆脱了近10年来的低迷态势,第一次实现了由个人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即使是以往经济表现平平的欧洲,预计其经济增长速度在今年下半年也将有所上升。
但是,与会的经济学家纷纷警告说,美国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导致美元汇率出现了“剧烈而无序”的下跌,还将导致美元利率的快速上调,这将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威胁。
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目前美国个人储蓄率接近为零,财政赤字却日益攀升,巨额经常项目赤字也无法靠美元贬值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不断提升利率将不可避免,而利率最终会升至限制消费支出的水平。一旦美国消费支出减少,不但美国经济会陷入衰退,那些一直依靠对美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也将大受影响。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也指出,目前美国正在向世界其他国家无限制地“透支”。
美国国际集团副主席雅各布·弗伦克尔在发言中指出,西方国家应当停止对中国人民币币值问题的纠缠,而应该将重点放在自身的改革上。美国应削减政府赤字,而欧洲应加快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不幸的是,美国政府和国会目前都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削减赤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