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京味文学?
2005-04-29单智慧
求是学刊 2005年2期
单智慧
京味文学始于老舍,止于王朔。老舍几近一生的倾情笔耕,将老北京的万千姿态尽收卷中。他小心翼翼地掩藏着知识分子特有的忧患意识与审美情趣,拒绝大善、大恶、大悲、大喜,力求用世俗的心感受世俗的民间。于是,在老舍的文本世界里,那些被挟持到现代性滚滚洪流中的城中人,照样可以苦中作乐,从容生活。没有什么比品读他的作品,更能体会京味之味了。老舍既是这种地方文学的开创者,又是集大成者。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审美潮”兴起,沿着老舍的依稀足迹,林斤澜、邓友梅、刘绍棠等作家迎来了京味文学的又一波。作家们不动声色地书写残存的历史记忆,里面有我们熟悉的人物、故事和味道,只是老舍的魂魄不见了。因为此时的京城已不是彼时的京城。现代性的发展冲动使得整座城市躁动起来,前辈们还在唱着挽歌,有的文学青年已经开始撒野了。尽管王朔从未标榜京味,其作品的审美意趣更与京味文学的经典表达南辕北辙,但也只有这座城,能为他的出场提供舞台。他笔下的顽主们,挑衅也好,狂欢也好,仿佛都构成了对那时那城的绝佳隐喻。他们荒诞不经,诠释着历史对这城市开的玩笑;他们焦虑不安,承受着城市变迁时的阵痛。只是将稔熟于心的生活和盘托出,便成就了王朔意义上的京味文学。王朔像老舍一样,将一种鲜活的民间姿态和语言带到读者的面前。他促使京味重新在当代社会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