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用垃圾造肥赢得鲜花和财富

2005-04-29李玉明

恋爱婚姻家庭 2005年2期
关键词:施乐农家肥肥料

李玉明

每个人可能都有路过垃圾堆的经历,那刺鼻的恶臭和杂乱的肮脏,让你一刻也不想多停;而城市垃圾更是环卫部门的头疼事,每年为清扫、转运垃圾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还不得不为倾倒垃圾开辟一个个垃圾场,占用土地不说,还影响环境。

在湖北省襄樊市有这样一个人,他从垃圾中发现“金子”,人见人厌的垃圾对他来说是免费的生产原料,把这些垃圾运到工厂后制成有机生物肥,从而为城市垃圾的处理找到一条革命性道路。而他也在分解垃圾、为城市环保作贡献的同时,为自己赚了个盆满钵盈。

“神经”?打工汉辞工与垃圾为伍

1953年7月,罗学贵出生于湖北省钟祥市磷矿镇刘阳村,高中毕业后,先后在磷矿镇中学、党校当过教师。他工资较低,妻子在家务农,日子过得一直很紧张。

1997年初,罗学贵被钟祥市劳动局民工培训基地聘为负责人。基地有土地700多亩,建设成养殖、种植示范点,供学员们全程操作实习。罗学贵经常带领学员到种植示范点教学,在为蔬菜除草时,学员纷纷抱怨土质太硬。有一个学员建议:“罗老师,这是土壤板结。在咱农村,施用农家肥就能防止这种情况。咱基地下次种植时,得先在地里施农家肥。”罗学贵认为他讲的有道理。

因此,半个月后在种植另一经济作物时,罗学贵就带领几个学员到附近农村收购农家肥。可任凭他们跑遍附近大小40多个村子,没有一户农民愿意卖给他们。这些农民纷纷说:“这点肥还不够自家用呢!”

罗学贵感慨万千。想不到平日蚊蝇乱舞、臭气熏天的“粪堆”在种地时竟成为香饽饽。看来到农户手中收购农家肥是不行的,基地必须自己积肥。可是,一直到年底,还没攒够所需的肥。

1998年春节过后,因为和主管单位发生了一些矛盾,罗学贵辞职了。钟祥市一家花卉公司看他搞过特种种植,便聘用了他。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其他工人一起,为苗圃整地、松土、浇水,月工资只有500元。

1998年2月底,罗学贵和工友在老板带领下,从垃圾场拉回一车垃圾,用铁筛把塑料袋、铁丝等杂物除掉,然后挑来大粪浇在上面。后来,老板又运回过几车垃圾。一位老工人告诉罗学贵:“苗圃因为多年施用化肥,土壤板结,花苗长势不好。想用农家肥改良土壤,又不好收集,老板只好用发酵的垃圾代替,效果还不错……”

罗学贵陷入了沉思。由于长期施用化肥,许多土地出现板结,影响作物生长。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就是施农家肥,但农家肥收集起来费力、费时,农户自给自足都存在困难。苗圃园需肥量大,花卉老板用垃圾快速攒肥,倒也是一种好办法。想到这里,罗学贵突发奇想:能否像老板这样,用垃圾大量生产“农家肥”呢?如果可行,土地可得到改良,还能消化垃圾,改善城市环境,真是一举多得。

罗学贵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垃圾主要由厨房垃圾、工业有机物废料、白色垃圾等组成。如果能够合理分选,厨房垃圾、工业有机物废料都可以利用。他把分选后的垃圾拿去化验,得出“有四种养分”的结论。

罗学贵又找来大量资料,通过查阅得知,可与农家肥相媲美的是有机肥,但当前生产有机肥的主要原料为禽畜粪便、农作物秸秆,收购、运输成本高,“豆腐变成肉价钱”,工业化生产走不通,所以有机肥生产在我国一直停滞不前。罗学贵心想,垃圾本身就有营养,假如用作有机肥的生产原料,可免费就地取材,大大降低成本,生产的肥料具有价格优势,便于推广。罗学贵的信心更足了。

1998年4月,罗学贵辞去了苗圃园的工作,运了一汽车垃圾回到老家,一头扎进垃圾堆里开始了研究。刚开始,拨弄那些散发着阵阵恶臭的垃圾,他恶心得呕吐过好几回,连吃饭都没有胃口。后来,嗅觉麻木了,才渐渐好受一些。

村里人见他放着城里好好的工作不做,回家折腾那些臭烘烘的垃圾,都以为他神经出了问题。得知他在研究用垃圾做肥料,有人说起了风凉话:“想发财想疯了!”以前的好友也赶来劝他:“许多专家都没能解决的问题,你一个门外汉能行?还是出去好好地打工吧。”几个兄弟也连连抱怨他把家门口变成垃圾场了。

面对各方压力,罗学贵不为所动。第一步,他研究如何分离垃圾。他用特制的筛子去除垃圾中的塑料袋、砖头等体积较大的杂物,实现垃圾初选。但初选后的垃圾在形体、质地上相差不大,进一步分离很困难,罗学贵一时陷入了困境。

经过上百次试验,1998年6月的一天早晨,罗学贵发现前一天晚上泡在玻璃缸里的垃圾,此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漂浮在上部,一部分沉淀在缸底。罗学贵仔细查看,发现漂浮物大多是薄膜、纸张等无用的纤维物质。沉淀物则是各种有机质。那些漂浮物用水轻轻一冲,就流出了缸外。罗学贵顿时高兴得手舞足蹈,终于找到分离垃圾的“浸泡水冲法”了!

神奇!垃圾肥赶超化学肥

接下来是如何提高垃圾养分的问题。罗学贵多次到武汉,请教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武汉大学的黄敬钢教授对他利用垃圾造肥的想法大加赞赏:“变废为宝,改善环境,而且垃圾中大量有机质可有效缓解土壤板结。”并指出罗学贵以前没想到的问题:“垃圾有难闻的臭味,除臭也很关键,能不能把提高养分和除臭结合起来解决呢?……”黄教授带着罗学贵在武汉大学图书馆查阅了大量书籍,设定了用生物办法解决除臭与营养问题,并帮助选定了30多个菌种。

武汉之行,使罗学贵深受鼓舞。回来后,他在分离好的垃圾中添加鸡粪、猪粪做成培养基,然后接上放线菌等菌种,放在潮湿温暖向阳的环境里。几天后,垃圾物料上长满白色菌体,罗学贵拿到武汉一化验,奇迹出现了——养分提高了5~6倍!而且垃圾中的臭气也消失了,散发出淡淡的酒香味!

接着,他根据试验设计出“垃圾生产肥料”的工艺流程:采取浸泡水冲法分离垃圾(去掉纤维等无机质,保留有机质)→发酵→无害化处理→配少量禽畜粪便或者农作物秸秆粉→接菌种(放线菌等)→利用设备成型。他又用一周的时间,制定了详尽的技术措施及要求。

罗学贵马不停蹄地筹办工厂。一天,罗学贵在钟祥北郊为工厂选址时,看到一家复合肥厂大门紧闭。向周围人打听,得知这家厂由于生产原料主要是稻草、麦秸,肥料定价高,销路不畅,已停产了。罗学贵灵机一动,我何不与这个厂合作呢?他找到该厂的季老板,介绍了利用垃圾造肥、降低成本的思路。季老板很感兴趣,当即与罗学贵签订了合作协议。

3吨肥料很快试产出来了。此时正是小麦播种季节,为检验肥效,季老板请老家的亲戚朋友小面积试用。可是,两个月后,“试验田”里的麦苗弱小泛黄,出现营养缺乏症状。

罗学贵心急如焚,把肥料样品带到省里一化验才知道,这种肥料所含的“氮、磷、钾”只占总养分的16%。化验人员还告诉罗学贵,国家对肥料的生产有技术标准,商品肥中“氮、磷、钾”养分不能低于20%。

罗学贵心想,缺什么咱补什么。但是,如何在垃圾物料中添加“氮、磷、钾”,并形成一定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流水线?在季老板的支持下,罗学贵一头扎进实验室,通过上百次试验,筛选出最佳配方,并设计出较为完善的生产工艺,终于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第二批肥料样品生产出来,罗学贵再次前往武汉化验,结果显示“氮、磷、钾”总养分达到26.7%,超过国家标准,并且还富含微量元素、功能微生物。罗学贵激动地把化验报告带到武汉大学给黄敬钢教授报喜。黄教授连连赞叹:“好!好!把有机、无机、生物肥三合一,你开了先河啊……”

罗学贵和季老板认为时机已成熟,就招聘工人,开始批量生产。可是,开工还不到一个月,季老板因其他原因不能与他继续合作了,罗学贵只得再次筹办新厂。在办证过程中,工商、税务、公安、消防等相关职能部门听说工厂是用城市生活垃圾生产肥料,都特事特办,一路绿灯。

1999年3月,罗学贵的工厂开工生产。一车车垃圾源源不断运进工厂,又变成一包包沉甸甸的肥料。

可是,肥料的销售却不尽如人意。罗学贵知道,长期以来,农民用惯了“双百斤”(亩施碳酸氢铵50kg、过磷酸钙50kg),让他们去接受一个新产品,简直太难了。

就在此时,垃圾造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新闻媒体前来采访报道。《湖北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罗学贵及他的垃圾肥料。媒体的宣传和报道,使这种“绿色肥料”的销售形势迅速好转,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几万斤肥料销售一空。罗学贵又招聘了几十名工人,加足马力生产,前来提货的汽车排成长队。仅春季几个月,罗学贵和他的合作伙伴就赚了个盆满钵盈,步入百万富翁之列。

1999年9月,国家科技部获悉罗学贵用垃圾造肥,便组织60多人的考察团前来考察,其中有市委书记,有肥料、农业方面的专家、教授。考察团通过检验和大田对比,一致认为罗学贵用垃圾生产的生物复合肥能明显改良土壤,增强作物抗病力,抑制病虫害,提高产量和品质。更令考察团一行人津津乐道的是,这种肥料以垃圾为主要原料,变废为宝,对减轻城市垃圾重压、减少环境污染起到较好作用,为城市垃圾处理提供了可借鉴的道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拉着罗学贵的手说:“你为人类做了一件大好事,希望你把这个事业做好!”

豪爽!全国的垃圾都是我的生产原料

但是,进入10月,罗学贵遇到新的问题。负责原料供应的科长反映垃圾场的垃圾已所剩无几,到另一垃圾场又很远。销售科长反映,产品出现滞销。垃圾问题倒好解决,产品的销售势头为什么减弱了呢?

一天,一个老客户又来提货。罗学贵同他开玩笑:“怎么啦,我得罪你啦?往常一提就是十几吨,这次怎么提这么少啊?”这个客户解释:“我们小镇就几万亩地,何况还有其它肥料在竞争,哪儿能卖那么多肥料哟……”

罗学贵心里一动。是啊,一个地方需求量毕竟有限。要想扩大销量,必须眼光放远,开拓新的市场。能不能异地建厂?这样既解决了垃圾来源问题,又能依据地域优势在当地肥料市场中分一杯羹。

没过几天,襄樊市的一位朋友向罗学贵建议到襄樊办厂:“襄樊面积大,是农业大市,肥料市场大,并且,在西郊的月亮湾公园,有一个巨大的垃圾场,8年来襄樊市区所有垃圾都倾倒在那里。”

2000年8月,罗学贵在襄樊市樊城区贾汪村月亮湾公园的垃圾场附近,新建了一家工厂,并把生产出来的肥料命名为“施乐得有机生物复合肥”。

可是,销售举步维艰。罗学贵这才醒悟,新闻的效应已经消失,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如何让襄樊的农民去接受一种陌生的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单纯依靠广告?不行!农民是最讲实际的。罗学贵一班人决定破釜沉舟。

罗学贵把业务员分成几路,每路带一车肥料,走村串户逐家派发肥料,来年看效果再收钱。刚开始,人们都不敢接受,怕施错肥耽误一季的收成。罗学贵改变策略,首先“攻取”村支书,把各种检测报告、媒体报道拿给村支书看,村支书相信了“施乐得”,开始向村民进行宣传。就这样,2000年秋季,工厂生产的肥料告罄。

但是,由于货款没有回收,罗学贵只得动用“老本”为工人发工资。最艰难的时候,他身上只有十元钱。生活的艰辛可以凭意志克服,但内心的担忧却如毒蛇一样缠着他:来年农民会主动交钱吗?

2001年初,罗学贵忐忑不安地和业务员下乡收款。出乎意料,农民都纷纷赶到村里的收款点交钱,并一致要求他们在种稻时再送肥进村。

镇上的肥料经销商听说广大农民对“施乐得”的赞誉,都纷纷前来签订购货合同。一传十,十传百,“施乐得”的市场由此打开。

2002年6月的一天,罗学贵陪几位客户在饭店吃饭,上了一道“糖醋鱼”,客人们吃了一口后,都不再动筷。其中一位抱怨:“现在的鱼都快成化肥鱼了,真难吃!”另一位也说:“养鱼户也真是,明知道往鱼塘撒化肥会‘泛塘,鱼的品质也大打折扣,可就是明知故犯……”

罗学贵灵感顿生:“垃圾肥”的特殊构成,能不能避免这些问题呢?他来到襄樊市职业技术学院,向一位王教授请教。王教授说:“碳铵、磷肥倒入鱼池,碳铵往上冲,磷肥往下落,整个水体都是肥水,遇到天气突变,气压下降,水中氨气就会导致鱼‘泛塘。”接着,他又与罗学贵一起对“施乐得”进行试验。检测得知,“施乐得”溶水后漂浮,只作用于水体40厘米以上,40厘米以下是清水。由此得出结论,鱼在清水的环境生存,就不会“泛塘”。

“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罗学贵再次采取赊销办法,并请养鱼户在不同水面分别施用“施乐得”和其它化肥,两个月后看对比效果决定是否付钱。

罗学贵两个月后前去,养鱼户们不仅结账,而且决定今后专施“施乐得”。因为经过对比,施用“施乐得”的鱼塘不泛塘,鱼增产15%,肉质鲜美。由此,罗学贵的“垃圾肥”又打开新的市场:养鱼。

2004年初,为应对供不应求的销售局面,罗学贵又在襄阳区伙牌镇投资70万元,建成年产3万吨的分厂,并成立“襄樊施乐得生物肥业有限公司”,至此,“施乐得”成为湖北省最大的有机生物肥生产厂。

鉴于罗学贵在垃圾造肥、城市垃圾处理上的突出贡献,武汉大学于2002年8月聘其为“客座教授”。他的“利用生活垃圾生产有机生物肥生产工艺”在2004年初取得国家专利,并同时获得“首届亚洲国际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世界华人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等荣誉。武汉大学客座教授、世界著名环保专家瑞格·费斯克教授在武汉大学听了罗学贵所作的报告后,盛赞这种技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要在全世界大力推广。”而罗学贵在获得鲜花、掌声的同时,也得到滚滚财富。

日前,笔者在采访罗学贵时,他踌躇满志:“今后,我们打算逐步向全国辐射,哪里有垃圾,哪里就建厂,做全国的肥料大王!”

曾经贫穷的罗学贵由于在生活中爱思考,从解决社会问题中发现致富门路,把无处不在、影响环境的垃圾变废为宝,变无用为有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富裕路。朋友,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吗?其实,垃圾又何止做成肥料?没用的“废物”又何止“垃圾”一项?这些大量存在的“废物”里也许也藏着金子呢!睁大你的慧眼,打开你的想像,让我们从众多“垃圾”、“废物”中去发现吧!

猜你喜欢

施乐农家肥肥料
用思维导图整理运算律
如何发酵农家肥
农家肥堆腐要适度过度腐熟危害不小
昆明烟区农家肥的基本特性与安全性现状研究
2019年3月肥料购、销、存统计
2019年3月肥料购、销、存统计
2018年12月肥料购、销、存统计
肥料是否正规 教你快速辨别
火星丁丁当·农家肥
施乐Impika推出图书印刷高速喷墨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