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撒尔古城
2005-04-29丁成
丁 成
额尔古纳市黑山头镇北十二公里处,根河、得尔布尔河欢快地汇入了奔腾的额尔古纳河。河流汇合处的东部高地上,有一座背山面水的古城遗址,这就是哈撒尔古城遗址,也叫黑山头古城遗址。
东方的古城最注重的就是城墙、城门和护城河了。提到哈撒尔古城,马上想到的就是高大坚实的城墙、巍峨庄严的城门,而且马上让人联想到一个成语——固若金汤。可是哈撒尔古城着实让人有点失望,当我们还没有找到曾经浮想联翩的壮美时,古城已经踩在我们脚下了。
古城遗址面积约三十五万平方米,城墙残高一般两到三米,最高处四米,墙体顶宽两米,底宽六米,城墙拐角处有突出于墙垣之外的高大角楼。城墙外围有底宽五至九米、深一到两米的护城壕。古城四面均有城门,城门外又都附设瓮城,其实也就是比现在的个人住宅的平房稍高稍大一点吧。因为城墙是土筑的,所以采取了上窄下宽的结构,而且又不高,土墙上已长满了郁郁葱葱的野草,所以看上去没有那种威严和坚实的感觉。面对脚下的城墙,你很难体味到历史的壮美和沧桑,更难把它与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强大的王朝联系在一起。
这座古城的主人就是成吉思汗的大弟拙赤·哈撒尔。
公元1214年,成吉思汗将额尔古纳河流域分封给哈撒尔,当时它包括现在我国境内的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全部和额尔古纳河西岸现在俄罗斯境内的广大地域。在额尔古纳河东岸,哈撒尔建立了哈撒尔古城,也就是现在的黑山头古城。后来他的儿子移相哥又在额尔古纳河西岸建立了一座新的城堡与哈撒尔古城遥遥相望。
也许是民族的生活特点决定的,草原上的古代建筑中确实很少有坚固的石墙和高大的建筑。不过在哈撒尔古城中间偏西北部还有一座内城遗址,内城中又有“干”字型宫殿遗址一处。在这里黄绿琉璃瓦残片、青砖残片俯首可见。这里还发现过龙纹瓦当和造型精美、色泽艳丽的绿釉复盆等建筑饰件。这些东西发现在内地不足为奇,发现在大草原的深处,就足以想象这里当时曾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王侯宫殿了。这里是当时蒙古王公贵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重要的军事基地,从这些情况也可以看出成吉思汗对哈撒尔偏爱有加。
一方面,哈撒尔与铁木真(成吉思汗)感情比较深厚,另外他也是与铁木真并肩作战帮助铁木真成就大业的得力助手。在铁木真、哈撒尔五兄弟中,拙赤·哈撒尔以英勇善战著称,被称作“不败于一切有生之物的人”。在少年的时候,哈撒尔与铁木真因为争夺一条金鱼,共同射杀了异父同母的弟弟别克帖儿,俩人遭到母亲的责骂。这件事在铁木真心里留下了很重的阴影,同时也加深了他对哈撒尔的感情上的依赖。以后两个人射杀了突袭的两只大雕,在草原上一举成名。再到后来他们一同身经百战,出生入死,这都使得哈撒尔同铁木真感情愈加牢靠。尤其是在铁木真被脱里罕和桑昆消灭几万人马,元气损失殆尽的情况下,哈撒尔诈降敌方,兄弟俩里应外合,苦战三天,彻底消灭了克烈部,为铁木真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成吉思汗格外器重哈撒尔,按照惯例分封哈撒尔及其子孙以高官厚禄之外,并享有部分特权。在后来的蒙古帝国中,可汗的继承者在成吉思汗的嫡子中产生,成吉思汗的兄弟各支是无权问津的。他们之间的关系犹如“推不开的门扉,跨不过的门槛”。但是1426年,阿岱汗的即位,使汗权转移到哈撒尔后人的手中,直到1433年岱总汗的即位才使得汗权回归。之所以产生这种结果,是与哈撒尔系历代享有的特权有重大关系的。
从哈撒尔的社会地位来讲,哈撒尔古城是不可小觑的。事实上成吉思汗的童年和少年也是在后来的哈撒尔的封地——额尔古纳河流域度过的。这座已经荒芜了的土城虽然已经不见往日的辉煌,却曾经孕育着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气魄的一页,后来的蒙古大军向南灭掉了金国和宋朝,向西征服了中亚和欧洲,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地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在广阔的地平线上,他们“来如天坠、去如电逝、飙风迅震、千里瞬至”。在征服中亚和欧洲时“十年兵火、万里干戈、屠城二百、灭国四十”,“三十万蒙古大军分三十三路横排推进……”壮哉!即使“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气在这么大的场面面前也只能是一小抹尘灰,自惭而形秽吧!也许是他们把目光放得太远了,也许是他们自己的军队太强悍了,所以他们也就不用去建造坚固的城池了。他们不是安居乐业、守护城市的城池的建设者,而是攻城略地、无坚不摧的城池的破坏者。
也许是草原太辽阔了,你总是望不到它的尽头。再雄伟的城池在草原的怀里也是那样渺小和柔弱。也许是辽阔的草原太平坦了,草原的天空太湛蓝了,站在草原上的蒙古勇士总能感觉到顶天立地的自信,草原的空旷让他们变得豪放而大气。哈撒尔古城和谐地躺在茫茫的草原上,对勇士们来说,与其说它是坚固的堡垒还不如说它是精神的温床。他们累了在这里歇息,胜利了在这里欢呼。假如当年的铁木真和哈撒尔只是看着脚下的土地和肥壮的牛羊,假如他们不被更肥美的水草诱惑着,被更辽阔的天地诱惑着,也许,他们永远也走不出哈撒尔城了,中国的历史也会因为没有雄壮之音而变得缺憾。
历史古迹的魅力,一方面来自自身,更大的吸引力则来自它所承载着的一段历史。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在灰烬中感受历史的温度”。当我们了解到哈撒尔辉煌的昨天之后,再度踏上哈撒尔古城墙就禁不住浮想联翩了。
哈撒尔古城的历史是与大草原融在一起的。在浩瀚的草原中你能感觉到哈撒尔城堡曾经是古代绿色海洋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感觉到它曾经是多么的瑰丽和辉煌,感觉到它曾经经历了多少的风风雨雨。站在古城之上,遥望茫茫的天际,百草肃杀,秋风猎猎,仿佛觉得在草原的尽头剽悍、狂放的蒙古铁骑正飙风般地卷过来……刀光闪闪,战马嘶鸣,转瞬间大金、大宋、欧亚大陆被征服了……历史的场景在头脑中再现,壮美的豪情迅速膨胀着。这时,我却不得不想起中原的一个人物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个人就是抗击蒙古大军的南宋将领文天祥。
单凭《过零丁洋》的诗句,文天祥的豪迈和智慧就足以和弯弓射雕的成吉思汗媲美了。可是文天祥没有耀眼的辉煌,却有着亘古的悲壮。战败的英雄比战胜的英雄往往更能体现悲凉的壮美。相反的是战败的元朝军队被明军赶出中原后就再也没能打起精神来,在后来的战争中,他们几乎是一触即溃。谁敢想象这就是当年叱咤于欧亚大陆的天骄呢。这与败中求胜、不屈不挠的文天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许就是因为那几句《过零丁洋》的诗句吧。因为文天祥的将士们被这种爱国的“丹心”所激励着,所以势虽去而志犹存。
文天祥的气节遇见了北方来的粗犷的蒙古人挟来的烈烈长风。虽然成吉思汗的豪气也是气贯长虹,可这股豪气也太霸道了,结果,文天祥的气节真的撞了个粉身碎骨和满地的“清白”。于是那些仁人志士、文人墨客把它连同《过零丁洋》小心翼翼地收起来,一代代地传下去成了传家宝,不光是为了悼念,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寻找精神的慰藉甚至支撑。
不管怎样的悲壮,繁荣而文明的中原还是被来自草原的铁蹄荡平了。物质的文明和文化的繁荣不能拯救政治,也不能改变历史。一个王朝不能恒久,它总是很不情愿地被即将产生的新的王朝所推翻或被外族很不光彩地灭亡。这是他们的必然命运,就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样不可避免。在这个时候,“文化本来应该是一种提醒和思考的力量,却又常常适得其反,变成了颠倒轻重缓急的迷魂阵。”
当金国和宋朝皇帝臣子们还在升平歌舞的时候,草原上的马背民族悄然兴起。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北方的游牧部落远远地落后于中原和江南。南北两地的生产、科学、文化有着很悬殊的差异。而蒙古部落正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他们以一种原始的朴素的文化内涵来诠释着生活和生命。那就是不停地生产和征战,不断地获取更多的水草丰美的草原。这也应了中原的那句哲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的天骄正在崛起,而中原的统治者却日渐奢靡,文化也随之成了铺张的点缀、无聊的品咂和尖酸的互窥。有时直到兵临城下还在做精心的形象打扮。结果,总是野蛮的力量战胜了文明的腐酸……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落后的少数民族屡屡入主中原的原因吧。社会的状态不完全体现在文化的表面繁荣,不在辞赋文章、艺术歌舞,而更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否则即使沉积了再深的文化也只能走向堕落和衰亡。
如此看来,这件事就顺理成章了。更何况聪明的成吉思汗并没有拒中原文明于千里之外,相反他却是尊儒重道的。文化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群所专有的,蒙古人夺取财富的同时也贪婪地吸收了中原的文化,这些文化的乳汁也让他们更加迅速地强大起来。
历史上民族文化的交融,往往是与侵略和被侵略相伴的。强大的蒙古大军征服了金、宋王朝,同时也把相对落后的蒙古民族送进了广阔的文明世界中。伴随着残酷的征服战争,有着几千年积淀的中原文化轻轻松松地吸引和征服了蒙古草原。这种伟大的征服进行得却是静悄悄的,没有发出一点儿声响儿,也不用发出一点儿声响儿……中原文化的坚强和牢固就像哈撒尔古城一样的不事张扬,而且它比辽阔的草原更博大和宽容。
蒙古人的南下和西征给当地人造成了巨大灾难,但另一方面,它使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少了点衰靡之气,多了一点强劲之音,使中华民族的脉搏跳动得更有力了。那个帝国也奏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最振聋发聩的一个音符。(下转64页)
(上接52页)否则的话,古代中国的历史就真正成了礼仪之邦的历史,在古罗马、古波斯和日耳曼帝国面前真的要蹑手蹑脚了。
草原的部落起源于水草最繁盛的地方。自己的水草枯竭了或看中了更好的草原就去抢夺和征战,不断的迁移和征战形成了充满野性与力量的简朴的草原文化。然而,当他们逐渐战胜敌手,并做了中原的主人之后,他们也渐渐地习惯了锦衣华车、繁文缛礼。坚固的城池和金碧辉煌的宫殿让他们觉得安全和惬意。于是,他们忘记了大草原,忘记了简陋的哈撒尔城堡。他们扔掉了额尔古纳河边痛饮的大碗,换上了“春江花月夜”的细瓷杯,开始吟诗作赋了……随之,一个王朝的没落又开始了。
虽然历史湮没了一切,额尔古纳河边走出的这个家族却创造了中华历史上的最雄壮的辉煌。那种雄浑的王者之风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直到后来湘江边上的一个村落里走出一个乳名叫石牙子的汉子站在长城上,对远古弯弓射雕的英雄喊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天光乍现,伟大的诗人、哲人、军事家诞生了,东方是绚丽的万道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