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救命钱”危机日现
2005-04-29朱军倪颖
朱 军 倪 颖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边的人们依然沉浸在圣诞的欢乐中。突然,惊涛骇浪拍岸袭来,永恒快乐的信仰终未超越天灾人祸的魔障。
然而,我们没有因恐怖而麻木不仁,全世界伸出了爱心之手。因为我们毕竟是快乐的生灵,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众生一体,我们同“大我”的欢欣息息相通。
但是,爱心能否驱散亚洲上空的腐败阴云?“大我”的理想能否超越种族的隔阂呢?
地球的伤口
2004年12月26日上午8时58分55.2秒,在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北纬3.9,东经95.9)发生8.7级地震。
地震发生数分钟后,地震引发的大海啸迅速袭击了距离震中最近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两小时以后,海啸袭击了斯里兰卡,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10米高的巨浪横扫印度洋沿岸的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马尔代夫和孟加拉国。
截止2005年1月14日,各国在此次海啸中遇难的总人数已达163338人。印尼与斯里兰卡的死亡人数分别达到10万与近3万,这两个国家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6%以上。
2004年12月29日,海啸发生三天之后,联合国高官就迅速提供了1.3亿美元的先期紧急援助。同时联合国强调,在联合国的主导下,各方协作对于挽救受灾地区民众生命的重要性。联合国还决定在12个月的期限内,设立一套预警机制。
据法新社统计,全球为印度洋地震和海啸受灾国认捐的援助金额目前已突破100亿美元。这笔款项包括42国政府承诺捐献的经济救助,以及债务减免和贷款。截止记者发稿时为止,联合国表示,目前可直接用于海啸灾区救援的资金总数为7.17亿美元,已经达到了救灾所需的9.77亿美元的七成左右。
为此,全球的领导人聚集在雅加达宣誓,提供30亿的援助给成千上万的海啸灾民,同时呼吁所有国家践行许诺,勇往直前。
然而,在印尼召开的此次会议,始终被渎职腐败的阴影所笼罩。《华盛顿邮报》1月6号的一篇报道的题目就是:《海啸峰会在渎职腐败恐惧中收场》。
在这笔数额不菲的“救命钱”面前,全世界正面临着这样一个尴尬:这些凝结着全球慈悲之心的钱款,可能最终无法流向真正需要它们的地方。
印尼的决心
世界权威反腐研究组织透明国际2004年公布的年度清廉指数(CPI)排名显示,印尼得分1.9,与肯尼亚并列122位,排名倒数第6位,是世界上最为腐败的国家之一。仅2004年头四个月,印尼就查处了180件腐败案件,比2003年同期增长20%。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由于腐败导致的经济滞后,使印尼大约有1.1亿人口的生活水平低于每天2美元,而海啸将使几乎100万印尼人陷入贫困的深渊。
几乎在海啸发生的同时,印尼司法和人权部长哈米德表示,政府目前正在起草一份反腐规章,将认定腐败为特殊犯罪,其严重性等同于恐怖主义。
此次海啸赈灾的规模前所未有。国际反腐败组织和各国行政部门提醒,印尼的渎职腐败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反渎职非政府组织“印尼腐败观察”声称,它们已经收到报告,说在救援物资到达受灾最严重的省会城市班达亚齐之前,一些官僚盗用并且倒手贩卖了赈灾大米和其他供给品。
“就我们的经验来看,灾后重建项目中的腐败是十分猖獗的。因为如此多的救灾品将集中到班达亚齐,我们认为这里会存在腐败,”一个反腐组织领导人露西·德贾尼说。
但是,已将反渎职运动推行了两个月的印尼总统苏西诺许诺:绝不会允许救援基金被挪用。“每一个卢比、每一个美元都很重要,都必须被透明和负责地处理。无论如何,没有任何空间允许挪用现象发生。”苏西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邀请市民、反腐组织和其他人参与监督,确保国际救援物资真正地送到灾民手中。”
救援的困扰
在灾难的背后,各种丑陋的利益和欲望在疯狂生长。
海啸的到来并没能暂时平复种族间的仇恨。在救灾工作中,斯里兰卡政府与叛军猛虎组织之间的紧张关系正在加剧。近日,由于政府在其势力范围内发放救援物资,猛虎组织纵火焚烧了海啸难民营。
在这种情况下,有观察人士指出,海啸捐款和物资即使排除万难全部到位,能发挥的作用也极其有限。更何况,受灾国的低效率政府不能应付源源而来的救援款物。大量物资的闲置甚至浪费正在成为困扰他们的问题。
目前,大批运进斯里兰卡灾区机场却来不及清理的一箱箱食物已经开始腐烂,外国人捐赠的二手衣物也大多还藏在箱子里。在班达亚齐,运送救援物资和救援人员的飞机蜂拥而至,造成了当地机场的交通堵塞。由于缺乏足够的人手,如此众多的物资使印尼政府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并适当分发。
更令印尼政府担忧的是,由于机场的局限,这些救援款物甚至面临着可能与救援飞机和救援人员同时坠落的危险。1月11日,美国海军一架海鹰直升机在机场附近的一处稻田坠落,造成4人受伤。而此前一星期,有一架救援飞机因偏离跑道撞上了一群牛,迫使机场停止运作4个小时。印尼政府十分担心,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班达亚齐机场将会发生飞机撞毁事故。
如此种种,使得兴致高昂的各国捐款者开始变的“缩手缩脚”。
美国的吝啬
在巨额捐款的去向面临着全球视线严峻拷问的时候,有个现象富有深意:西方各大强国除天灾不断的日本外,纷纷表现得有些“吝啬”。
法新社爆出猛料,许多国家的巨额认捐款主要是贷款,而且大多附有政治条件。目前,许多认捐是以贷款或与资金援助国公司合同的形式出现的。
目前只有日本声明承诺捐助的5亿美元是“直接补贴”。澳大利亚虽然以10亿澳元(约合7.62亿美元)的承诺捐款数额位居援助国之首,但如果考虑到其中50%是提供给印尼的无息贷款,那么它在援助排行榜的位置就会降至第二或第三位。认捐5亿欧元(约合6.68亿美元)的德国是目前第二大海啸援助国,但德国总理施罗德上周在宣布这一消息时并未谈及这笔援助金的具体构成,他只是暗示说,其中可能包括减免债务和与欧盟等组织共同采取的一些援助措施。
认捐了3.5亿美元的美国和德国一样,仍在考虑以何种方式提供这笔钱。美国总统布什1月10日表示,美国将信守诺言,兑现认捐款。但美国的援助向来是世界上附加政治条件最多的援助。据美国国际开发总署(USAID)的统计,截至1月10日,除美国军方用于救灾的资金外,美国用于灾区援助的金额只有8800万美元,即使加上五角大楼发言人希克斯上周曾表示的美军方每天500万至600万美元的援助花费,仍与3.5亿美元相距甚远。
这些超级大国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如此计较,关键仍在于他们对海啸捐款具体执行能力的怀疑,其中最大的担忧仍是其中可能出现的腐败问题。采取贷款和分期有条件支付的方式尽管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但客观上的确能起到促进当地政府加强自律的作用。
美国是第一个站出来用“吝啬”来表达这种不信任的。2004年12月27日,美国政府宣布向受灾的亚洲国家提供1500万美元援助,联合国人道救助协调员艾格兰随即指责其太过吝啬。
美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吝啬”态度,极大地影响了其他西方国家。但它的目的并不仅在杜绝腐败的发生,其中还有通过渲染“不信任”来削弱联合国的势力,以达到最终取而代之号令天下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带动的这场“吝啬”行动,可能将导致承诺捐款数额的落空。
拯救联合国 拯救人类
就在记者快要完稿时刻,国际最著名的审计咨询组织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宣布,为海啸救灾提供无偿服务。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官员正式透露,该公司将帮助联合国监察给予海啸灾民的救援财物。此外,联合国还将授权普华永道调查任何在海啸救援行动中出现的欺骗、浪费或滥用救灾财物的情况。
实际上,联合国此次充当救灾“总司令”事出有因。
此次援助海啸受灾国的行动,原本是由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组成的亚洲海啸救灾“核心集团”总指挥的。但由于各国纷纷质疑美国此举是与联合国争夺领导权,美国的霸权主义作风只能使救灾行动更加复杂化。于是美国国务卿鲍威尔1月6日被迫宣布,该“核心集团”解散,其救灾行动将纳入联合国统一指挥之下,各国主要捐助款项和物资都将通过联合国转交给受灾国。
观察家们认为,联合国似乎是要通过普华永道这个全球最值得信赖的审计机构,向世人证明自己清理门户、重新崛起的决心。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日前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更清楚而直白地表达了联合国的这一意愿:“我们将建立一个负责监察救灾款项使用情况的机构,以确保救灾资金得到透明和高效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