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患者的语言康复训练
2005-04-29薛东
薛 东
脑中风幸存者不仅要和肢体上的残疾抗争,还要承受“有苦说不出的痛楚”
大约2/3的中风患者在急性期后,失去了语言和言语能力。临床上常见三类语言功能障碍:失语症、构音障碍和运用障碍。如果不给以治疗,这类患者最终会因害怕讲话而回避交流,如此恶性循环,造成一生残疾。
语言康复治疗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满足生活需要。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完成“想喝水”,“帮我下床走走”等生活必需的交流。对于这方面的缺陷,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指导患者如何用手势、表情、书写等方式完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活动。其次便是恢复言语功能。多数临床实验的结果证明,通过语言交流的方式刺激大脑、帮助中风后神经功能恢复,对于增强患者重建语言表达能力有着明显的功效。
医生在明确患者属于哪种类型的语言功能障碍后,就要制定出一套治疗方案,它包括近期生活需要的表达技巧和逐渐恢复言语功能的方法;同时,还要教会患者亲属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如何与他们进行交流。
情景一 老张中风后,就不能完全明白别人的问话。虽然他能吐字清楚地说“你好”、“再见”等习惯用语和打招呼的套话,但并不明白话的含义,而且常常是答非所问。
解疑:从老张的情况看,他患有失语症。失语症是由于脑中风损伤到大脑的语言中枢,使患者不能理解每句话的含义(感觉性失语)、不能读(意义性失语)、不能写(失写),也很难讲出有意义的话来(运动性失语)。但失语症患者各种功能缺陷表现程度不同。具备多种功能缺陷的失语症又称混合性失语症。
对策:第一,鼓励患者表达。每当患者要说什么的时候,应该耐心倾听,向患者反复确认话中的含意,放慢节奏。第二,辅助表达方式。在和患者交流的过程中遇到恰当的话题时,可以用表情、手势、行动、图片帮助确认语言含义。第三,强化理解。为了帮助患者理解,应该消除背景环境中的噪音和抗干扰因素。除了用言语表达外,还可以用手势、姿势、语调、表情、环境、实物等方式和患者交流。对患者讲话时加重或重复关键词。
情景二:老秦是心里明白,但嘴上说不出来。每当有人来看她时,她会用食指在被单上写“你好”,人家走时,她会写“再见”,问她的名字,她会写“秦淑英”,但是就是说不出来。
解疑:这种心里清楚,嘴上说不出来,就属于“构音障碍”。它是因为患者控制发声运动的神经受到损伤,使之不能指挥嘴唇、舌头、声带或肌肉的协调收缩和放松。构音障碍所造成的残疾程度可能从轻微的吐字含糊,到根本无法辨别字音和含意。
对策:患者理解语言的功能完好,平时可练习发音。生活中可通过书写和电脑键盘与人交流。
情景三:老杨能讲出许多字和词,但句子一长就会出问题。不是个别字音发不出来,就是两个相邻字发音颠倒,比如将“吃饭”说成“饭吃”。他自己清楚说错了,但想改又改不了。
解疑:这种情况属于“运用障碍”。是由于患者肌肉协调、控制功能失调造成。患者常常因句子中一个或几个字的发音干扰整个表达过程的连贯性和整体含意。尽管这种残疾本身并不属语言问题,但患者常常合并一定程度的失语症。
对策:为了帮助患者表达,应该努力消除紧张因素,避免其将注意力集中在个别字的发音上,试着用另外方式组织句子,尽可能把长句缩短。把复杂的句子分解成几个独立部分,比如说“先吃饭、后看电视”就可以在“先吃饭”——之后停顿一会儿,再说——“后看电视”。家属要耐心帮助患者用不同的字和词表达想说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