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油涨价的多米诺效应

2005-04-29周卫中包晓颖

中国市场 2005年39期
关键词:化纤产业链纺织

周卫中 包晓颖

2005年8月,美国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超过了每桶70美元,创历史新高。如果将1990年美国的原油依存度设定为100,那么日本1973年石油危机时对石油依存度为87,2003年则降到了36,所以石油价格上涨对日本经济的影响较弱。而中国自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原油进口量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的石油依存度为175,是日本的5倍,各行业较容易受到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冲击,其中纺织产业链受到的负面影响最为严重。

我国纺织产业链的构成和特点

产业链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根据联系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顺向联系和逆向联系。顺向联系是指某些产业因生产工序的前后,前一产业环节的产品为后一产业环节的生产要素,这样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产业的产品,即最终产品为止。逆向联系是指后续产业部门为先行产业部门提供产品,作为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消耗。纺织产业链属于顺向关联,所谓纺织产业链,是指从石化工业、天然纤维原料生产到化学纤维生产、纺织加工、服装制造直至最终消费的完整链条。纺织产业链中的各产业环节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归纳为:石化工业为化纤工业提供原料(如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己内酰胺、聚丙稀等);天然纤维生产业为化纤工业提供绵短绒和木浆等原料;化纤工业为纺织服装业提供各种纤维;纺织服装工业为消费市场提供服装、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多个产业环节,这些产业环节可分别归入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产业链上的各个产业环节呈现以下特征:构成产业链的各个产业环节是相互联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一个有机整体,企业相互间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关系(从战略供货到核心业务领域内的合作);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由于技术背景的变化及产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呈现出分离和集聚并存的趋势;受产业特征及发育状况影响,各产业环节在技术层次、增值与盈利能力上具有差异性,在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上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有必要进行相应调整,引发产业链内部的结构变动。

我国纺织产业链中化纤工业处于产业链的中间位置,是连接上、下游产业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业务是负责吸收国内外石化工业和天然纤维生产业提供的原料,为下游纺织服装提供纤维。由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和纺织品服装出口国,目前化纤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1%,居世界第一位,因此中国化纤工业的地位非常重要。

从纺织产业链的角度看石油涨价的影响

石油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其价格上涨必然引起各行各业的变动。原油涨价由于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会波及到化纤纺织产业。这种影响不妨称之为“多米诺效应”。

石化产业是纺织产业链的上游产业,其产品提供给化纤企业作为原料,其中主要是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目前,国内聚酯原料PTA/EG的供应严重短缺,大部分依靠进口,这两种产品是石油的后道产品,价格走势直接受石油走势的影响。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势必导致进口石化原料的价格上调,而国内的供应量会因成本增加而缩小。

原油价格的上涨推动了石化产品价格的全线上扬,以石化产品为原料的化纤行业深受影响。我国的化纤产品以合成纤维为主,占总产量的92.24 % ,粘胶纤维仅占7.76 %。合成纤维主要原料的进口依存度平均高达60 % ,其中聚酯原料EG高达77.7 % ,锦纶原料CPL也在65 %以上。根据化纤行业协会对2005年上半年化纤行业经济运行的分析,上半年我国化纤行业共进口各种主要合成纤维原料555.7万吨,同比增长6.88%,主要合成纤维原料进口金额52.81亿美元,同比增长39.51%,进口均价也增长了30.53%。由于价格上涨因素,上半年进口合成纤维主要原料多支出14.9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4亿元。换句话说,上半年化纤行业生产成本增加了124亿元。由此可见,8月份石油价格的新一轮上涨将使化纤原料国际价格升高,国内石化产业供应减少,我国化纤行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纺织品服装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绵纺织、丝绸、服装等亚行业中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现在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正处在产业升级阶段,正在努力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要想稳定发展纺织品服装工业,就必须解决纺织原料问题。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国内天然纤维生产处于停滞阶段,化学纤维成为天然纤维的主要替代品,1990年,中国化纤仅占纺织纤维的22.9%,这一数值1995年提高到34.7%,2000年接近60%。化纤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纺织纤维原料。但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化纤原料价格上升,我国化纤行业利润空间缩小,生产成本升高,影响下游纺织品、服装企业的生产成本,部分地弱化了低成本劳动力带来的国际竞争优势,同时也削减了化纤企业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新型化纤材料的能力,阻碍了纺织品服装产业升级。

进一步细化纺织产业链,石油——PX——PTA/MEG——聚酯切片——涤纶长丝/短纤——纺织面料——服装。从这一流程就可以看出,原油是整个链条的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原油价格的波动将极大地影响产业链下游产品。

纺织企业应对石油波动的策略

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纺织产业影响巨大,鉴于纺织产业链的特点,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既相对独立又具有战略联盟关系。因此,应对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需要行业的努力,而且需要政府在产业政策方面的调整和支持。

产业方面的策略

纺织产业链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承担着出口和提供就业机会的重要责任。针对目前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问题,政府应该适时调整产业政策。

从长远看,原油价格上涨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是客观存在的。中国政府要想打破石油能源的瓶颈制约,可行的方法有:1、调整合成纤维出口关税政策。由于我国入世承诺的关系,自2003年起,我国绝大部分合成纤维原料与其对应纤维的进口关税出现了明显倒挂。关税倒挂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符合产业链的整体利益。可以采取公开暂定税率形式,降低合成纤维主要原料进口关税,税率应与对应纤维进口关税持平;2、建立适当的金融体制,支持启动对苯二甲酸(PTA)、乙二醇(EG) 的期货贸易市场。近几年,由于国内PTA、EG的发展大大滞后于聚酯涤纶发展,造成当前国内供应严重短缺,需要大量进口解决。短缺也引起PTA、EG市场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不利于行业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非常有必要尽快启动PTA、EG期货市场,以求稳定市场价格,减少和规避企业和行业的经营风险;3、加大对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以便从根本上改变纺织产业链发展中的能源结构;4、开展国际合作,增加获取世界石油供给和新能源开发技术的渠道。

行业方面的努力

纺织产业链中的各行业应该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策略,降低石油价格上涨对本行业的影响。由于化纤行业是石油价格上涨的直接受影响者,同时该行业具有发展不科学,产业结构不合理、原料进口依存度高,产品档次低,特别是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差,很难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的特点,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面对原油价格上涨,化纤企业应该审慎的对待问题,不是采取简单的价格转移等方法,建议采取的策略如下:

加强成本管理,厉行节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通过加强企业改组、改革、改造和管理,大力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以削减油价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企业经济效益的下滑。

调整产业结构,向上游产业延伸。

行业协会可以通过控制引导化纤行业中企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避免企业跟风的运营行为,正确进行战略决策,鼓励有资本和能力的企业向上游产业延伸,一方面可以提高聚酯原料自给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整个产业链结构合理,解决两头小中间大的问题。

建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战略联盟关系。

化纤行业处于纺织产业链中间位置,起到桥梁作用。石油价格飙升风波中,受到威胁的并不仅仅是某个具体行业,而是整个纺织产业链。因此,化纤行业应该建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加强与石化产业及纺织品服装产业联系,共同应对原料价格上涨,这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

加大技术投入比例,提高产品附加价值。

技术开发是指企业把新思想、新构思转变为新产品原型或样品的过程。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究开发费用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的企业将难以为继。目前我国纺织业的技术投入比例一般为2%—3%,仅保持在维持阶段,要想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拥有议价能力,必须进一步加大技术投入比例,以高附加值、差异化的产品赢得国际客户的认同。

化纤行业必须创造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强化化纤新产品的科技投入和工程化研究,重视差别化纤维、功能纤维的研究开发工作;加强一体化和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开展高技术、高性能、高附加值纤维及其应用领域的研究工作。作为替代产品的成本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但功能优势具有广阔的空间,必须开发生产出优于天然纤维的功能,适应高油价带来高成本的纤维新产品,开创化纤工业的新局面。

总之,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的高居不下给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然而,这种困难并非不可克服。关键在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研究机构能够携起手来,从大局出发,通过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密切合作渡过难关。而从长远上看,发展中国纺织工业必须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纺织强国。

周卫中为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包晓颖为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化纤产业链纺织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化纤联盟持续发挥技术创新链优势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CTA 中纺院+ 化纤联盟 强强联合 科技共振
产业链春之奏鸣
恩替卡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肝早期肝硬化
仪征化纤精细管理与技术创新并举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