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历史迷雾看油价上涨

2005-04-29徐振宇

中国市场 2005年39期
关键词:欧佩克原油价格油价

徐振宇

1973年以来几次主要的油价上涨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原油价格一直处于超稳定状态,基本维持在2.5到3.5美元/桶之间,主要的几次油价巨幅波动基本上都出现70年代以后。

注:以上数据系作者根据美国能源研究所(EIA)的相关数据整理。

1973年以来,已经出现过几次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其中大幅度上涨至少出现过五次;另一方面,油价也曾出现过相当长时期的下跌(除20世纪80年代末期有一定程度的上涨外,整个80年代几乎都处在不断下跌的过程中;90年代油价则基本处于较低的水平上;2001年也有一次显著的下探)(参见图1)。

1973年-1974年的油价大幅度上涨,主要与石油禁运相关。1973年10月,叙利亚、埃及与以色列突然发生军事冲突,美国等西方国家(同时也是主要的石油需求国)站在以色列一边。为实施报复,阿拉伯国家联手对这些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施行石油禁运,这使得全球的原油供应净损失达到400万桶。当禁运持续到1974年3月时,原油价格已经翻了两番,超过12美元/桶。其他相关的重要事件包括:OPEC提高税率和价格;OPEC石油国有化进程开始;OPEC和西方国家就资产所有权的逐步转让问题进行谈判。此外,当时美元的大幅度贬值也是油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1979年-1980年的油价大幅度上涨,可谓是多事之秋的必然结果。这一时期发生了太多重要事件:伊朗石油产量大幅减少;OPEC决定将石油提价14.5% (1979年),在此之后又数次以类似幅度提高油价;伊朗革命,伊朗国王被废黜;伊朗扣押人质;美国总统卡特下令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伊朗取消与美国的合同;沙特把基准原油价格从19美元/桶提高到26美元/桶;科威特、伊朗和利比亚减产,导致OPEC日产油量下降到2700万桶 ;沙特轻质油价格继续上涨(从26美元/桶涨到28美元/桶,之后又迅速涨到34美元/桶);两伊第一次大规模战争爆发。

1990年前后的油价大幅上涨与海湾战争密切相关。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随之海湾战争爆发,油价迅速上升;但随着战争的迅速结束,油价又迅速回稳,并逐渐下跌。这次油价上涨虽然幅度较大,但维持的时间很短。

1998年-2000年的油价大幅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此前油价的持续下跌(其主要原因包括亚洲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以及OPEC尤其是伊拉克原油产量的不适时的增加)。为缓解油价过低的局面,1998年4月和7月,OPEC分别削减日限额125万桶、133.5万桶,但油价仍未出现明显回升。只是从1999年开始,随着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进入新一轮景气,原油价格才开始迅速。当然也不排除国际局势的影响,如1999年初美国与南斯拉夫之间的军事冲突也对油价有一定的影响。

2002年至今的油价上涨也与前两年的油价低迷有一定的关系。进入21世纪不久,美国经济即现疲软态势,加上非OPEC国家增加了原油产量,油价开始出现下跌,加上“9.11”事件的不利影响,油价继续下挫。直到2002年初,OPEC 才决定限产,加上俄罗斯等非OPEC国家的配合,油价开始反弹;该年年底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的罢工更是进一步巩固了这一成果。更重要的事件无疑是2003年3月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这是本轮油价上涨最重要的导火索——直接导致了作为重要的原油生产国的伊拉克的原油供应大幅度减少;同时又恰好赶上美国经济开始逐步回稳和亚洲经济的强劲增长。这样,一方面原油供给日趋紧张,另一方面,原油需求又稳步增长,必然导致世界范围的剩余产能空间日益缩小。在一个相当紧张的供求环境下,一些过去不成为主要问题的因素(如严寒的冬季、某地的石油管道爆炸、飓风等)现在也开始扮演重要角色,这是本轮油价上涨的重要特点。

本轮油价上涨的原因分析

影响油价波动的供给方面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行为。欧佩克目前控制着全球40%左右的原油产量 ,在全球原油贸易中占据着更大的份额,其一举一动必然对世界原油价格产生巨大影响。一旦其中的一些成员国风从草动,就有可能会对世界油价产生重要影响。而且,这些成员国似乎总是有各种“情况”出现——政治局势不稳;局部政治冲突和军事冲突不断;民族、宗教、领土和政治纠纷纠缠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该组织本生就是一个以谋取并瓜分垄断利益为宗旨的卡特尔组织,注定了其成员国必然经常齐聚一堂商量石油大计,而议题往往不是提高油价,就是限制各国油产(其结果必然也是提高油价)。类似的行为往往是使油价上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历史经验看,历次油价上涨过程中,OPEC成员国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本轮的油价飙升也不例外。

本轮油价大幅上涨的重要背景是,美伊战争导致中东地区局势不稳,而战后伊拉克迟迟未能恢复正常生产和出口,其它石油输出国虽然竭力增加产量,其产量增长的幅度仍然跟不上需求量的增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全球的石油供应紧张。目前,OPEC的论调主要是增加原油产量。果如其言,则油价飙升之势或许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前苏联地区(尤其是俄罗斯)、美国等重要的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影响。正如图2所示,前苏联地区的原油产量占全球的14%,美国50州也占10%,如此高的份额当然不容忽视。而且,这些国家的石油储藏量非常大,可开发的潜力仍非常大,所以,将来或许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本轮油价上涨的过程中,俄罗斯所扮演的角色似乎不怎么地道——前几年尤科斯石油公司事件无疑对油价上涨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俄罗斯等重要的产油国在OPEC缩减石油产量的同时进行配合,无疑会进一步加速世界油价的上涨。所以,本轮油价的走势,显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些重要的非OPEC产油国的态度和行动。

罢工的影响。2002年底,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工人罢工,作为重要的原油生产国的委内瑞拉原油产量突然下降,而罢工结束后,委内瑞拉的原油产量也未能恢复到罢工前的水平,供给的减少必然会引起油价的波动。无独有偶,90年代中期尼日利亚石油工人的罢工也曾使世界油价出现过较大幅度的上涨。

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一些纯偶然的因素(如石油运输管道爆炸或原油运输过程中的重大泄漏);恐怖分子的行为;强权主义和霸权政治的影响;地区局势尤其是中东地区的局势。考虑到伊朗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在石油生产和输送方面的重要性,最近伊朗核武器问题显然也是一个对原油价格有微妙影响的重要问题。

影响油价波动的需求方面

本轮油价上涨最重要的背景可能就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复苏和强劲增长。从2002年开始,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均有所加快。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也迅速走出低谷,经济增长非常强劲,印度的增长率更是全球瞩目。世界经济在去年甚至出现了过去25年以来最强劲的增长。全球低利率背景下的高投资率也导致对石油的需求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而这必然有利于拉动油价上涨。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经济体,消耗着全球1/5以上的原油消耗量,中国等东亚国家则是世界上增长最强劲的经济体,且对原油的消耗量日益增长,这些国家经济的强劲增长显然会对油价产生巨大影响。

既影响需求又影响供给的方面

天气因素。冬天过于严寒就必然引发对石油的更大需求,而这必然有利于拉升油价——2004年冬季油价的迅速上涨就与西欧和北美遭遇的严寒冬季有较大的关联,无独有偶,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极其严寒的气候袭击美国和欧洲时,油价也出现了短暂的大幅上涨。另一方面,天气也可能对供给造成较大影响——2004年,墨西哥的伊万飓风也助长了油价的上涨(据说使油价每桶上涨6美元)。而今年北美的飓风又一次隆重登场,无疑是造成今年夏季油价大幅飙升的重要原因。据说飓风还有可能卷土重来。所以,天气因素在加剧油价上涨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石油提炼环节的影响。一般的说法是,在世界范围内,现有级别的原油与很多国家的炼油技术之间不匹配。由于将重质原油(如沙特最常见的原油)提炼成清洁、低硫燃料的难度大于轻质原油(如布伦特原油)。如果很多炼油厂都不购买重质原油而纷纷选择轻质原油,就会导致轻质原油的价格迅速上升,这就会加剧下游市场(成品油)的价格上涨,而这反过来又会诱发轻质原油价格的上涨。

军事冲突。从历史的经验看,历次油价上涨几乎都与重要军事冲突有关:第一次油价大幅上涨显然与阿以冲突有关;第二次油价上涨也与两伊战争的爆发密切相关;第三次油价上涨过程中有海湾战争的影响;第四次油价上涨过程中有美国和南斯拉夫军事冲突的影响;第五次油价上涨则与2003年3月开始的美伊战争密切相关。军事冲突首先影响原油的生产,一般趋于减少原油供给;另一方面则因为要打仗而增加对原油的直接需求,有时还会为交战国(特别是美国)以及相关国家(如武器和相关战争物质的供给国)带来战争景气,导致这些国家的经济繁荣,从而间接增加对原油的需求。一方面是供给的减少,另一方面需求的增加,无疑会促进油价的上涨。

政府的干预。政府的原油储备实际上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增加需求,也可以增加供给。如果政府在高油价时大量增加原油储备,对高油价显然有推波助澜之影响,而释放大量的原油储备则有利于平抑油价。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一些国家仍然持有或准备持有大量原油储备,从而为油价带来进一步的压力。

投机者的因素

国际油价“虚”高,投机者的投机也是一个因素。诚然投机者的能量的确不应低估,但过分高估其在油价上涨的作用似乎并不符合现实。投机者的作用或许主要是趁火打劫。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目前投机者之所以能够游刃有余,很大程度上在于当前的供求状况的特殊情形。

货币层面的因素

在历次油价大幅上涨过程(包括1973-1974年、1978-1981年以及1990年前后)中,美元贬值似乎都是重要因素。最近几年来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无疑也是引发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2002年欧元/美元的汇率为1:1左右,当前已突破1:1.2,几年之内美元贬值幅度超过20%,由此也必然导致国际油价虚增。美国不断贬值这一货币层面的因素显然对本轮油价大幅上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油价在中长期趋于下跌的理由

最近,著名的高盛公司对未来油价走势作出了大胆预测——原油价格可能突破100美元/桶。不利的天气(如过于严寒的冬季对取暖用油的巨大需求)、OPEC的成功限产、来自一些主要原油生产国的不利消息(如输油管道爆炸、恐怖分子袭击、一次又一次的飓风以及其他一些影响原油生产的抵制灾害等)、中东地区的局部冲突、伊拉克重建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伊朗核问题以及全球经济新的景气所带来的巨大原油需求似乎都注定了高盛公司是对的。但是,我不同意这一观点:

首先,从历史的经验看,原油价格不仅有上涨,还有下跌。下跌的年份并不比上涨年份少多少。而且,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下跌的年份与上涨的年份几乎相等(即图2中黄色的标明Real的价格波动线所显示的),且1981年以后的“实际”原油价格从来就没有超过1981年,有时甚至与1973年以前保持在同一水平上。当前名义上较高的原油价格如果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实际油价并没有超过1981年的水平。没有一直上涨的油价,也没有一直下跌的油价。油价的大幅持续下跌往往孕育着新一轮大幅度的油价上扬过程——最近两轮的油价上涨实际上都与上涨前的若干年份的大幅下跌有相当程度的关系。超跌油价一般必然鼓励石油的消费,使得需求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必然降低各国企业投机石油生产的积极性和投资水平,从而在不远的将来减少石油供给,同时OPEC以及一些非OPEC重要产油国也可能有意识的限制其产量,所有这些都孕育了油价大幅上涨的可能。

另一方面,油价持续大幅度上涨,也往往孕育着新一轮油价下挫的可能性(参见图1

和图4)。油价是不可能一直在高位运行下去的,其基本理由如下:

就目前的一些具体影响因素而言,也可以认为油价必然在中长期下跌。

OPEC作为一个卡特尔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着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由于其中所涉及到的利益主体众多,即使达成限产协定,也会有部分国家不遵守协定。且原油价格越高,各国暗地里违反限产限定的动力越大。OPEC诞生以来的历史很好地说明了该组织很难在长期中维持高油价,他们总是就限制产量达成协议,然后又各自私下违背协议。

俄罗斯等重要的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完全有可能在石油价格高位时大量供应石油。如果欧佩克成员国企图维持低产量高价格,即使他们之间的合作是成功的,他们也受到来自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国行为的影响,两者之间面临这样的博弈:如果欧佩克各成员国之间达成了协议,并能够严格地加以遵守,企图维持低产量高价格,非欧佩克成员国此时的最好战略是增加原油产量,因为在高价格条件下增加原油产量显然更有利可图;如果欧佩克成员国之间的协议不能得到遵守,非欧佩克成员国一般也会选择增加原油产量。实际上,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国是否在主观或客观上配合欧佩克的原油减产计划。实际上,油价越是走向高位运行,无论是OPEC国家还是非OPEC重要产油国,都有动力大量开采并供给原油。

在高油价的刺激下,石油生产企业的反应必然是增加设法增加石油产量(如增加各种与原油勘探、生产与冶炼相关的投资),这样,必然在不远的将来增加石油的供给。如果轻质原油价格进一步上扬,石油提炼环节的变革也必将提上议事日程。欧美国家也可能采用类似中国、日本等国那样能够很好的消化重质原油的冶炼设备,而这些都将减轻油价上涨的压力。

从需求方面看,当前的油价飙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全球对石油的迅速上升的需求,如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和美国等国的经济迅速增长。但是,油价继续上涨可能造成“供给冲击”,从而降低这些国家甚至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而这又必将降低对石油的需求。

在油价飙升之时,消费者将选用更节省能源的消费品(如小排量的汽车)和更便宜的替代性能源(比如电和煤等能源,在东亚各国包括韩国和日本大大增加),厂商将选用更省能源的机器设备等。即使他们不能在短期内迅速转变原来的生产或消费习惯,但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只要油价继续飙升,必然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这些都会大大减少对原油的需求。其实这一过程早在20多年前的美国就已经开始了。从美国过去50年的能源消耗情况来看,石油消耗量的顶峰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后石油消费量增长得非常缓慢(在油价高企的年代甚至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下降。参见图3)。近些年以来,亚洲国家也开始日益转向寻找其他能源,以减少石油消费和进口。根据中国海关提供的数据,2005年上半年中国原油进口仅增长3.9%,远远低于去年同期的34.8%,增长率同比大幅下跌89%。

图3 美国能源消耗量示意图

数据来源:美国能源部(EIA)

此外,政府平抑油价的措施以及投机者获利回吐行为都有可能降低油价。各国政府往往害怕高油价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原油价格上涨导致的供给冲击可能会使得宏观经济面临滞胀之尴尬局面,所以,各国政府在油价过高时可能会考虑采取各种措施平抑油价,包括释放战略性石油储备以及联合起来干预油价等;投机者的判断也并不一致,因此,有些投机者必然在较高的价位抛售。最近油价的下跌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

这样,一方面是原油需求下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原油供给上升的可能性,而这都可以使得油价出现下跌。

而飓风、石油管道爆炸以及罢工等可能主要是短期因素,虽然一般而言,国际政治局势(如伊朗核问题、伊拉克重建中的种种困难、巴以冲突等)对油价的影响,往往可能也只是短期因素,但如果解决得不好,也可能变成长期因素。这也可能正是目前油价难以预测最重要的原因。

或许正是基于此,美林公司和德意志银行比高盛公司要谨慎得多,前者对今后5年的原油期货价格的长期预测为每桶45美元,后者的数据为为38—40美元。从历史的经验看,更谨慎的估计可能更符合实际。我的观点是,目前的高油价即使还是进一步上升的可能性,但绝对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作者为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

猜你喜欢

欧佩克原油价格油价
油价下半年还得涨
下半年油价还涨吗
油价涨了谁高兴
2019年上半年豆油价低
天然气欧佩克的漫长道路
原油价格降到何处是终点?
图表
世界原油价格
2009—2030年原油价格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