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城,一座美丽的城!
2005-04-29邓焕彦
邓焕彦
最近两年,特别是今年以来,凡是到过沁源县城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这座城太美了!青山碧水之间,耸立着一座白色的山城;城内宽广的街道,花团锦簇,绿树成行,漂亮的路灯,如扬帆,如探海,如公主,如王子,交相辉映,神态万千;齐整的楼房,一律银妆素裹,仪态端庄;绿化的草坪,一片一片,青翠欲滴。不说外地人,就是离开家乡短短几年的沁源人回来也会疑窦众生:这是沁源吗?怎么变得如此美丽!
对于沁源县有点印象的人都知道,县城是一个很小的地方。虽然建县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西汉就有了县制;也曾经设立过沁州城,但是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县城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加之雨季沁河泛滥,所以,城也只好依山而筑。最早的城,就建于今南北长畛地,可古城的遗址早已经荡然无存。现在的城,据县志记载,“元时在今县城紫金山之半修筑城池,明洪武二年(1369年),在今县城内承宣街修建县署”,周围不过443丈,高1.2丈,真可谓是一个“弹丸之地”。抗日战争时期,就在这座小小的城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雄的沁源人民,奋起反抗,与入侵的日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创造了闻名于世的“沁源围困战”的光辉战例,受到了党中央、毛主席的高度评价。战争结束以后,留给人民的,是一片残垣断壁的废墟。解放后,沁源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使昔日破烂不堪的山城变了模样,换了新颜。可县城并没有大的拓展,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向东、南、北三方进行了“蜗牛”式的延伸。到了20世纪90年代,县城依然是一个“从南到北一条街,路窄车多行走难”的小城。与飞速发展的其它兄弟县区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从大的方面讲,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系统性的、整体性、科学性的规划,沿街的建筑,高的高、矮的矮、大的大、小的小,各个单位各自为政,随心所欲,式样不一,颜色不一,给人以凌乱不堪的感觉。从小的方面讲,一街通南北,既是行路,又是市场,脏、乱、挤,而且十分没有安全之感。尤其是到了学校放学的时候,车辆要过,学生要走,市民要行,小贩要做生意,那个乱、那个挤,让人心惊胆战,不是人碰人,就是车撞车,事故频发。人们走在路上担心自己,回到家里担心家人,有的干脆迟迟上班,早早下班,以避开用路的高峰。再说美化,不长的街上,柳、柏、杨、槐杂植,树冠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就像是一家老少三代在逛街。到了夜晚,几十米远一盏路灯,发着昏暗的光。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回来观观沁源的县城,真是天壤之别,百年之差。县城,是一个县的门户,是一个县的象征,县城建设的好坏,直接反映着一个县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发展水平。难道沁源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就不能有所改观,“整整形”、“美美容”,成为与外面的世界一样美丽的县城吗?可经济发展的滞后、领导者观念的滞后,使人们的这种想法似乎成了水中明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毕竟,县城的建设需要投入庞大的建设资金。对于一个财政收入不足5000万的小县来讲,岂非易事?山城的建设与发展,似乎成了沁源人的一个梦。
进入新的世纪以后,市委对沁源县的领导班子进行了重大的调整。随之,发展的战略思路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001年,在每年正月例行的县乡村三级干部会议上,新任的县委书记王玉圣明确地提出了“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弘扬本色,打好底色,发展绿色,提升黑色,创造特色,改变羞色”的发展思路,要求向“七年再造一个新沁源”的目标努力奋进。沁源人称之为“六色战略”。正是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开展了一系列的重点工程并且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城市建设就是其中的一项。他指出,“县城西有山东有水,中间还有一条丁城渠,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在十三个县区中条件是最优的,为什么不建山水园林城市?今年要先行搞出规划,明年一开春就着手建设。”县委、政府说到做到,果然在当年就聘请北京园林设计院、省建设厅规划设计院对县城进行了全面、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在2002年春天,全面铺开了县城的建设工程。一时间,在县四套班子领导的亲自带领下,不仅拆除了街道两侧所有的违章建筑,而且为了拓展街道,拆除了40个单位、22户居民的房屋,拆迁面积达到了2054平方米。那段时间,县委、政府的领导和县直有关部门的同志,一次次地说服动员,一次次地现场督促,一次次地检查落实,一次次地动真碰硬,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所有影响城建规划的建筑全部拆除。其任务之艰巨,其难度之大,可以说没有一个人不知道。为了确保工程的建设质量,县里又公开进行工程招标,选择具有一定资质的工程队承担建设任务。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按照县委、政府“全社会广泛参与,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城建部门全力以赴”的要求,全县上下齐动,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将县城建设得焕然一新。据有关部门介绍,仅去年一年的城建投资就是建国50年总投资的100倍。不仅改造了人民路、东门街、桥西街,而且新建了齐泉街、西山公园和东水公园,硬化了30多条小巷。初步形成了“两路”(胜利路、人民路)“三街”(桥西街、齐泉街、东门街)“两园”(东水公园、西山公园)的新城格局。县晋剧团旁边的齐泉渠,是一条有名的臭水沟,县里年年治,年年脏,垃圾满渠,杂草丛生,蚊蝇遍地,臭气熏天。县里投资80万元硬化了小渠并修建了护栏,还利用废弃的旧渠引来了清清的沁河之水。过去是山上有树城中无绿,如今,新建了一个又一个的绿化带,人均绿化面积7平方米,比以前提高了3.4平方米,比国家的平均水平还高出了1平方米。临街三层以上的大楼全部安装了霓虹灯,三层以下的楼房一律安装了轮廓灯。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工作,还组织有关部门制定了38条管理办法。到2002年七一前夕,县城建设已经初具规模。走在街上,看到的楼房全部粉刷一新,实现白化,并装上了多种多样的节日灯;街旁、院内绿树掩映,绿草如茵,花坛花圃,群芳怒放。白天,当你漫步街头,会看到白墙绿树,红花青草,相映成趣。一株株的红花槐,撑着巨大的绿色伞盖,在街旁亭亭玉立,似婀娜多姿的少女,迎风飘逸,尽展风姿;一棵棵的油松,向人们呈现着岁月的沧桑,如严阵以待的军士,守卫着山城;一片片的落叶松,清秀高雅,超凡脱俗,若个个T型台上的模特,傲视田野。一块块翠绿的草毡铺在了平展展的院内,透着生命的旺盛;一池池的月季,争相斗艳,尽吐芬芳;一丛丛的冬青,青翠欲滴,惹人驻足。最值得一提的是合理规划了集市,小商小贩退出了街头,使街宽了、车通了、路美了。门店彩喷的招牌,体现着时代的气息。走在这样宽敞清新、绿色环绕的街上,真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而每逢夜晚,当你驱车沿汾屯路行走,会看到城内十分壮美的夜景。层层灯光闪烁,处处火树银花,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变幻莫测的霓虹灯,不停地变换着色彩与图案;五光十色的射灯,将或绿或红或蓝或黄的光束静静地射上楼面,为高高的大楼换上了艳丽的晚礼服;建筑物的轮廓灯,流动着缤纷的血液,仿佛为静物注入了生命。单位楼前的装饰灯,更是神态各异,仪态万千,条条光束传递,块块光束闪动,如许多不同的景物展现在你的面前。街上的路灯,使用了最先进的设备,据说与上海的“世纪广场”所用的是同一种灯。在街旁、文化广场院内还安装了许多供居民使用的健身器材。为了使县城净化,县委、政府等四套班子的领导还亲自走上街头带头拾拣垃圾。在他们的带领下,中小学生、青年朋友、老年朋友也都纷纷到街上除垃圾、清纸屑,自觉地维护着山城的环境。2003年国庆期间,省政协副主席、原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在骑自行车环城视察以后,激动地说:“沁源一年巨变,创造了奇迹啊!”当即拍板在沁源县召开了全市的村村通(通水泥路、油路)城建现场会。
现在,街头草地旁、花坛旁、小树旁,已经成为人们避暑纳凉的最佳去处。早晨,你到人民路,你到小广场,到处是锻炼、健身的人群,有的挥剑抖扇,有的翩翩起舞,有的倒走慢跑,有的打拳练功,好一派全民健身的动人场面!夜晚,人们又会扶老携幼,信步街头,边欣赏不夜城的美景,边赞叹着小城的变化,体会着温馨的生存环境,其乐融融,无与伦比!
沁源变了,沁源城变了!沁源变得富裕了,沁源城变得美丽了。生活在这样的山城,生活在这样的环境,是山区百姓之福;有这样想大事、干大事,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县委、政府的领导,是沁源人民之幸。按照县委、政府的工作思路,不久的将来,县城还将使用煤气。相信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引下,在一个作风正、思路清、目标明、团结、战斗的领导集体带领下,全县人民一定可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迹,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沁源城,这座美丽的山城也一定会建设得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