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浪族 游走两岸三地
2005-04-29
梁文道
思维飞翔于两岸三地
梁文道出生于香港,童年在台湾生活及接受教育,16岁才回香港继续升学。他现在专注于发展电视台工作,并为报章写专栏,担任牛棚书院院长。
同一时间要做很多件事才满足
梁文道在香港出生,但4个月大已被送到台北外祖父家。童年向往过“小混混”的生活,成绩操行不达标,16岁无奈重返香港,最终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今天,梁文道集传媒人、写作人、牛棚书院(牛棚书院是香港一所平民学府,通过举办民间讲学,发扬中国书院精神)院长身份于一身。
他离开台湾那个年头,正值戒严。梁文道没有停留在巨变中的台湾,却选择重投香港。
“像香港其他文化人一样,我觉得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不够,要做很多件事才满足;因为贪心,留在香港,满足感最强。在凤凰卫视做《锵锵三人行》,大家认识你,觉得你做得好,便有社会影响力。但在香港,要写很多稿,做电台、电视,大家才觉得你有影响力。”
对香港充满变数、多姿多彩的生活,梁文道直言喜爱,但觉得很累。“我最喜爱的仍是台北的小街小巷,越多野狗的地方,感觉越自由。”
跳出框外看两岸三地城市人
梁文道凭其背景和视野,可以看见两岸三地的特性,洞悉各自的局限。
“台湾有很强的‘民间纽带,再好的学院朋友都可能因为政治立场不同而翻脸。香港不会,人与人之间是原子式关系,少了宗族、民间联系,多了抽象的契约关系,好像很个人化、功利,但当抽象系统遭到冲击,香港人也会团结。
“虽然大陆社会上有很多禁忌,社会信任问题严重,但从文化角度看,香港要向大陆学习。香港并非没有文化创意,只是缺乏培植创意的土壤。”
愿做两岸三地的桥梁
“我未来会在两岸三地之间多些游走,希望把三地联系起来。”梁文道背负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曾经有个愿望,老了的时候到佛寺或修道院,躲起来自己一个人住,研究学问,写点东西。”
张辉
到上海寻找新世界
张辉在香港出生及成长,38岁那年往上海发展事业,从此不时穿梭两地工作。张辉现任一家国际活动策划公司的制作总监,并为报章撰写专栏。
每个新的开始都很新鲜
张辉长在香港,38岁那年却毅然到上海寻找新世界。他曾是杂志主编、舞台设计及制作、网站创办人,今天则是一家国际活动策划公司的制作总监。
工作上,上海带给张辉很大满足感。“香港跟上海处于不同阶段。香港的历史高峰已过,在走下坡路。上海每天变化,人人有目标:买楼、转工作、旅行、送子女留学,像以前的香港。他们在物质欲望背后是精神的渴求,但未必可以明言。”
贩夫走卒可以聊
张辉又说:“我最喜欢在上海独自散步,有空便逛三四个小时,边走边看人和事。贩夫走卒可以聊,达官贵人可以聊。计程车司机吃4元人民币的盒饭,我也吃;他们是信息收集者,从每个乘客口中都听到一些事,一些表面看不到的事。”
“人家常说上海人怎样怎样,如果真正认识上海人,感觉便不同,总不能用一个字、一句话形容。我感觉上海男人斯文、体贴,常常被太太骂。说到事业,上海女人比男人更雄心勃勃,斗志、气量都较大。”
随时准备好出发
张辉小时候因为家境问题,搬过十六七次家:“我不知什么是邻居,也常转换学校,没有什么朋友。我没有不动产,想到哪里都行。”对张辉而言,“家”只是一种精神观念,“心安处即是吾家”一语对他来说是再简单不过,也再自然不过。
地理上的漂泊,张辉不在乎。孑然一身,张辉不害怕寂寞。“寂寞是人生必然的一部分,人性的一部分,与有没有家无关。”陪伴着他的,是上海家里的猫儿和过千本书。
上海虽然带给张辉工作上的满足,却不是他准备长居之地。崇尚自由的他,渴望有一天挥一挥衣袖,寻找自己的另一片天空。
窦文涛
一个人的双城记
窦文涛生于河南,后于武汉大学修读新闻系,曾于电台工作,1996年初加入香港的电视台工作,现为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由于家在深圳,窦文涛经常往返于深圳与香港之间。
戴着大墨镜看周围的人
窦文涛周一和周二会像钟摆一样,准确地往返深圳和香港。早上离开深圳的家,到罗湖关口搭火车直奔香港;从深圳到香港上班,要花将近两个小时。每次在关口排队,他总是戴着大墨镜看周围的人。
“重阳节、中秋节等日子,特别多香港人过关,关口经常堵着一堆人。有的人特别着急;有的人明显在深圳有二奶,拿着给情人买的精致小礼物;有些深圳农民有特殊证件,每天都要到香港种地。关口那里有吵架的、还有打架的;你可以看人、看书、听音乐,非常好玩。”
窦文涛爱在香港购物,尤其喜欢尖沙咀长长的海港城。在深圳,他则常常留在家里,因为深圳朋友不多,他也乐得独处,有时到处闲逛,也会爬爬家后面的那座山。
游客心理无善无恶
“现代人的不平等心特别重,世界所有矛盾都源于不平等。到任何地方,都应该像一个游客,游客的心情是平等的,无善无恶,只找寻他喜欢的、有特色的事物。我们对城市的评价,往往夹杂着主观、功利。不要问一个城市有没有你喜欢的东西,应该问你在这个城市有没有发现你喜欢的东西。”
无论是罗湖关口,还是自家书房,窦文涛都能够随时随地发现乐趣。“人不能较劲。不较劲就是对一切都说好。我现在无论在哪里,哪里就是一切都好,如果不好,一定是我的问题。”
人和城市的交往也靠缘分
曾经有两年,窦文涛每星期都要往返深圳、香港和北京,同时在三地生活,日子时空交错,他学会了忽略距离。“那两年,也许工作上没出什么成绩,但认识了很多朋友。我最好的朋友都在北京。那样的生活真好。”
窦文涛说自己是手艺人,干活拿钱,不用应酬,所以北京以外,他在深圳和香港没有朋友。他说自己“只有朋友和不认识的人,大部分都是萍水相逢,点头之交,过后不留。”
“人和城市的交往,也靠缘分。香港当然有特立独行的豪杰义士,但我没有碰上。朋友缘不在此地。我们的感知,只是瞎子摸象,所以必须明白自己有局限。”
窦文涛的家其实不在香港,不在深圳,也不在北京。家对于他,不是空间,而是时间。他的生活只在乎他的心境。“我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摘自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