匍匐企邮的急转身
2005-04-29知秋
知 秋
导语: 作为互联网的主要赢利模式之一,企邮伴随着互联网的重生,成为网络服务商的众矢之的,但这匹黑马的背上急需一根缰绳。理性发展和丰厚利润一如一对矛盾体,在企邮市场中吵得天翻地覆。
正文:企邮的话题在去年突然一跃升至议程首位。2005年5月10日,更名后的263网络通信再次大张旗鼓宣传其企邮业务。这次与以往相比略有不同。为北京地税50万家企业供应免费企业级邮件系统,以及与北京地税今后的深度战略合作,仿佛默默昭示着263堂而皇之地瓜分了政府邮箱这块肥肉。
自去年起,纷杳而至的门户网站,具备通信背景的专业邮件提供商,企邮的鼻祖虚拟主机和域名注册提供商,以及部分地方电信企业和小型的网络服务公司,在面临企邮的丰厚市场时,都显得有些迫不及待,花招迭出的企邮促销和宣传举措,让企业用户在做选择时甚至都有些无所适从。去年9月第三届互联网大会上,从新浪、263、35互联(中国频道)等企邮服务商对企邮的宠爱有加就可见一斑,甚至连之前被众人看好的网络搜索,那次亮相也不及企邮的灼人风头。
但在企邮市场必定盈利的高调论断下,如何将提供商的单股热情转化为提供商和企业用户的双赢局面,这个等号能否划到最后,给企邮提供商们如何在企邮中、高、低端细分市场中冷静占位,摆出了一个严肃的命题。
小标题一:企邮卷土重来
企邮作为互联网的衍生品,走向一直和互联网的发展保持一致。随着2003年的互联网大复苏,企邮也经历了一个无人问津、买一送一的尴尬到现今炒作如日中天的大裂变。263网络通信企业通信业务部总经理李晋告诉记者:“从1997年虚拟主机和域名注册服务提供商的注册域名送免费企邮开始,企邮逐步走入邮箱市场,但市场份额一直不高,赠送企邮也仅仅为了提升虚拟主机和域名的销量。作为配角的企邮,在网民数量扶摇直上带动个人邮件市场迅猛高涨之后,才稍稍尝到甜头。”中国网民的数量不负众望,从1999年的890万狂升为2003年的7800万,2004年甚至高达1.04亿。在网民数量频繁涨水的背后,电子邮箱用户的数量也齐头并进,2004年一举突破1亿大关。
263网络通信公关经理曾钢告诉记者,传统虚拟主机和域名注册提供商凭借丰富的老客户资源,触觉灵敏,在企邮发展的初期掌握了这块领土的绝对控制权。自1999年具备通信背景的21cn推出具有web功能、以企业域名为结尾的企邮以来,企邮市场发展状况一直差强人意。2000年,35互联(中国频道)率先推出了其“企业邮箱”产品。随后新浪也不甘落后,宣布推出其企业邮箱新业务,几乎同时,网易、21CN、万网和e龙等网络服务商纷纷效仿,“企业邮箱”业务一时兴起。个人邮箱是否收费的敏感问题让涉足竞争的参赛者左右摇摆,对于收费孰优孰劣的争论,也硝烟弥漫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企邮则在2000年就义无返顾地实行收费制度,虽然彼时企邮的技术和性能与个邮不分伯仲,但收费的传统延续下来了。2002年网易不堪重负,公开宣布退出企邮市场的消息,犹如一磅炸弹,顿时让周边仍然对企邮垂诞的企业销声匿迹,让已经陷身其中的企业人人自危,甚至连新浪也寒声若噤。直到2003年,互联网第二次春天珊珊来到之后,企邮市场也开始苏醒,开始了它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我国企邮市场的规模和潜力是企邮提供商们削尖脑袋往里钻的最大诱因。据Iresearch市场咨询有限公司总裁杨伟庆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的企邮收入还只有单薄的1.3亿元,2002年也不过1..8亿元,但2003年猛增了1.1亿元,直逼3亿元大关。与2002年相比,增长率高达60.2%,在我国企邮市场规模增长率的曲线图上呈现出一个角度分明的小山峰形状。从2004年到2007年,预计我国企邮市场规模增长率将保持平稳前进态势。2004年我国企邮市场规模约为3.5亿元,到2007年Iresearch预计将会达到6.8亿元。
Iresearch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咨询经理李楠认为,2004年企邮市场波涛起伏,新产品新招式让人眼花缭乱,各商家都紧盯企邮的利润,但这种举动和如此巨大的市场规模相匹配。如263网络通信的企邮利润在所有业务利润中仅次于96446业务。2004年年初,263的“先使用后付费”模式拉开了企邮争夺大战的帷幕,业内对这种用户先申请,随后三月内随时支付的新模式绩效虽然还不太清楚,但263的猛烈出击动作让对手们也惊出一身冷汗。2004年3月,35互联(中国频道)历时两年的“智能识别过滤垃圾邮件系统”技术把第二代企业邮箱产品推向了一个制高点,在反垃圾邮件的新闻铺天盖地之时,35互联(中国频道)又暗合了一把潮流。而一直高调示众的新浪也紧跟时代步伐,在京召开“2004,sina北京企业邮箱推介会”。2004年7月,263与慧聪网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为企业提供网络服务和电子邮件服务。随后2004年8月,成立仅两个月的通联无限,在硅谷动力一条关于协同办公的新闻上嗅到敏感之处,联想由此而发,随后具有协同办公功能的通联邮Tmail在各大媒体上暂露头角。而诸如时代互联等网络供应商也对买域名送企邮的做法乐此不疲。
小标题二:再打一针镇静剂
但从市场运营的常规来判断,业绩起伏的曲线往往是事物发展永恒的规律。从新生到低潮再到扑面而来的狂热,2004年是企邮加速奔跑的见证,但是否能印证35互联(中国频道)总经理龚少晖的话,“中国互联网已经走过了浮躁期,正迈入理性发展期”,我们还在观望之中。
从2004年各企邮服务商轰轰烈烈的宣传、接踵而入的竞争选手、气势汹汹的态势实在很难让人排除“非理性“的嫌疑。客观而言,能否赢得企邮市场的大丰收,并不是企邮提供商的“单恋”可以造就的。企邮市场的上帝之一,中小企业主们对于企邮愈炒愈烈的热度依然冷眼旁观。某企邮应用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目前企邮服务商一直在打价格牌,但这并没有切中要害。第一代企邮给企业留下了太糟糕的印象,很多企业保守地认为,使用企邮就等同于被垃圾邮件不断骚扰,而且大多中小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企邮的重要作用,对最能区别企邮与个邮的邮件管理功能茫然无知。这种对企邮认知能力的缺乏,直接导致了企业对企邮的无所谓态度,而究其原因,企邮提供商单调缺乏内容、只重其表轻乎其里的宣传恐怕也难逃其咎。
以中小企业用户为目标,仅需邮件收发稳定,能保障通达率和反垃圾邮件功能的企邮业务,主要集中在2003年以前。而第二类企邮目标客户的要求不再如此平面和原始。
企邮业务主要由两大板块构成,企邮外包和企邮平台。对于中小企业可以自助分配信箱的B2B式企邮外包而言,进入门槛低,因此各大企邮提供商都有所涉猎。而企邮平台业务是主要针对大型企业的B2C操作模式,如此次263网络通信为北京地税提供50万个10M容量大小的企邮,这个企邮平台犹如传播信息的工具,使用者是北京地税和50万家纳税企业。企邮平台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化、定制化特征明显,开发和维护费用十分高,许多企邮提供商无力也无心做这部分业务。我国从三种网络服务商分化而来的企邮提供商,门户网站、具备通信背景的专业邮件提供商、虚拟主机和域名注册提供商,这三类群体各有千秋。据Iresearch资料显示,2004年企邮服务商的市场份额图表中,门户网站和专业邮件提供商占37%,域名服务商和地方电信企业占51%,小型网络服务公司占12%。
Iresearch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分析师分析认为,门户网站的企邮是在个邮的平台上借花献佛,虽然技术有所升级,但很难达到专业邮件提供商的专注程度。虚拟主机和域名注册提供商有客户资源做后盾,而且如35互联(中国频道),目前正由虚拟主机和域名注册为主、企邮为副的业务模式向企邮为主转变,客户资源也许成为他们制胜之点。表面看来,企邮市场的争夺声色厉俱,而巨大市场潜力也似乎为进入者提供了腾挪空间,但在按照品牌、邮箱功能、价格等因素划分后的高、中、低端3个企邮细分市场中,竞争实际并不如想象中的激烈,大家完全可以各自为政,对企邮某个细分领域的深度挖掘是每个参与企业的普遍性任务,但在这之前,首要任务是确定哪个细分市场更适合自身立足发展。
李晋声称,263网络通信在2004年中期为企邮发展制定了两个方向。延续中小企业邮件外包业务,在此基础上增加即时通讯、网络传真、企业短信等功能,并扩大企邮容量。另一方面,向地税方向扩展也不失为良策,毕竟,走政府路线的企邮提供商为数极少,而通过政府大规模招标的方式竞生出企邮提供商,也可以抬高规模企邮提供商的底线。
热力炒作是无可厚非的,但在企邮市场热闹非凡的背后,能以专业的态度静心思考定位和方向问题,才是与以往盲目狂热哄拥而上局面的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