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恐怖文化”的流行

2005-04-29袁跃兴

当代人 2005年6期
关键词:恐怖片大众文化时尚

袁跃兴

忽然间,“恐怖文化”流行起来。在图书出版界,正在形成恐怖小说的出版风潮,本土的恐怖小说作家的作品正在被人阅读,国外著名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的作品,本特利·利特的恐怖作品成了畅销书。一些出版社为了搭上出版恐怖小说这个时尚阅读的快车,已将出版恐怖小说作为2005年的重头戏,于是,有人预言,2005年为“惊悚小说年”。

有的电影评论家说过,中国电影不存在真正的恐怖片……既然是电影艺术界还缺乏这样一个恐怖片的电影类型,那么,就有“敢于吃第一个螃蟹者”,整出中国的“真正的恐怖片”。于是,便有人抓紧投资恐怖片的拍摄,遵循着文化工业的复制性和程式化的流程生产,时尚恐怖小说被作为电影媒介形式,通过影像艺术传达恐怖的内容。

游戏,是时尚消费时代的文化的一种象征符号,这种流行的时尚恐怖,当然缺少不了各种游戏的参与。商家推出的一款款恐怖游戏,直指游戏玩家这个目标群体。而生产的“恐怖色彩的游戏剧情多沿袭比较经典的恐怖小说或电影,畅销的恐怖文字版本会被及时地翻版为电影版,进而制作出电子游戏版,以便玩家闻关,使整个游戏的恐怖气氛愈发浓郁。难怪有人说,电子游戏简直就是提高自己恐怖耐受力的‘魔鬼训练营”。

此外,还出现了所谓的“哈恐一族”,这个时尚消费群体,不仅是上面所说的恐怖的热衷者,也喜欢其他的什么恐怖故事、“恐怖铃声”、恐怖餐厅、恐怖玩具……等等。对于渗透于我们文化生活各个角落的这些恐怖现象,有人称作是“恐怖文化”,——这些“恐怖”的东西,一旦归属为“文化”,就不能不让人严肃而客观地对待和辨识了。

我先想到了过去读过的一篇美国文化界在“9·11”事件后反思恐怖文化的文章,我觉得其中有许多观点对我们认识“恐怖文化”有启发作用:在美国大众文化中,电影《角斗士》有古罗马角斗场上的血腥恐怖内容,这部好莱坞大片的热映,是否折射了美国大众文化的消费者残存着某些古罗马市民的喜欢恐怖娱乐的心理特征?电影中恐怖片是传播最广泛的媒介,“观众对恐怖片的胃口一旦吊了起来就想得到更为强烈的刺激”,如果过分渲染恐怖的内容,“最终反而会使观众对这些恐怖行为的残酷性变得麻木不仁”。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说成为畅销书,是否有利于世道人心?而最重要的是,反思恐怖文化还需反思人性自身,反思美国大众文化极端商业化的趋势……

很显然的是,今天我们时尚中的“恐怖文化”的流行,我们并不感到有多少新意和创造,它们不过是大众文化在这个时代的产物,——“人们不妨自问,这种文化的如此狂热不安的亢奋,倘若不是饥馑者的急不可待,饥不择食,又是什么?这样一种文化,它吞食的一切都不能使它餍足,最强壮滋补的食物经它接触往往化为‘历史和批评……”(尼采语)在这样一种文化的饥饿和精神的空虚的状态下,便只好由商业时尚制造的这种“恐怖文化”填充了。

既然,我们已经把“恐怖”看作了是文化,那么,我们还是要在文化的层面思考,——人类文化史上,有情感体验中的恐怖,有艺术中表现的恐怖,有哲学概念中的恐怖,也有宗教意识中的恐怖,更有对人类的历史命运悲剧认识中的恐怖意识。莎士比亚的剧作有恐怖内容的艺术表现,——恐怖作为一种审美特性,也正是在这个文化精神意义上说的。

而今天的时尚文化中的恐怖,却无法具备这种文化精神和审美意义。哲学家告诉我们,“在恐怖中,主体被剥去了他的主体性,剥去了他具有私人经验的力量。主体非人格化了。……恐怖就是那回到这种否定的核l心中去的事件,尽管没有什么事情发生。”美学家告诉我们:恐怖,是消极的价值,它是无出路,无希望的,它不会使什么东西得到净化,在恐怖中,“人是现实的奴隶,他不能掌握世界”……

其实,“文化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向更高、更完善的理想的努力追求,这种理想赋予生命以真正的崇高意义”,但,“恐怖文化”流行了,——为什么我们却不能让更多的“赋予生命以真正的崇高意义”的文化流行呢?

猜你喜欢

恐怖片大众文化时尚
ACHINESE HORROR STORY
AChinese Horror Story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只为写作的慢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