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儿”回家了
2005-04-29子鹏
子 鹏
一名从斯里兰卡海啸废墟中被救起的婴儿曾经在许多痛不欲生的父母心中重新点起了希望的明灯。然而,最终毕竟只能有一个家庭,也就是婴儿的亲生父母,能够把这种梦境般的希望变成现实。怎样才能公平、客观、科学地判定谁是婴儿的亲生父母呢?就在收容婴儿的医院和认子“亲属”们为这个暂时被命名为“海啸儿”的归宿相持不下时,一位从125英里以外的科隆坡赶来认子的父亲开始焦急而又愤怒地呼唤着:“我的孩子,阿巴拉施!”可惜,仅仅3个月的婴儿并没有答应。纠纷闹到法庭,官方决定采用目前认为在确认亲子关系上最精确的方法——基因鉴定的方法来帮助裁决。
基因鉴定亲子关系的科学根据来自遗传学的基本定律——孟德尔定律。这一定律认为,孩子的遗传物质——基因(DNA)来自父母双方:基因的一半来自父亲,另一半来自母亲。除了生殖细胞外,人体所有细胞里都有一套完整的、来自父母双方的基因。因此,通过比较两代人基因成分的组成,就可以判断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基因鉴定的具体步骤包括:取样、复制、分离、鉴定几个程序。
什么样的生物标本可以用来做基因鉴定?一般来说,取样本身并不挑剔。只要是包含细胞成分的标本,包括血迹、毛发,都可以通过生化处理取得遗传物质。为了确认亲子关系,需要从两代、三方的身上取得细胞标本。也就是说,需要“海啸儿”以及假设的父母双方的细胞标本。取样,往往比想象的过程要简单许多,只须从口腔中擦取脱落的上皮细胞就可以供实验人员从中提取所需要的遗传物质。
这么一点生物标本怎么能保证结果可靠?这就是复制的功效。为了把收集到的有限的遗传物质增加到能够用来比较鉴别的数量,就需要把来自父亲、母亲、孩子的遗传物质,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分别加以复制。可以说,复制过程是基因鉴定方法的关键。因为遗传物质只占生物标本中很小的一部分,很容易消失在样品处理过程的“汪洋大海”之中。为了增加遗传物质的含量,20年前莫利斯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这种方法能够使事先选定的若干靶基因在体外快速、特异性的扩增。今天,聚合酶链式反应经过不断改进,实现了基因扩增自动化,短时间内就可以将靶基因扩增上百万倍。这样一来,原本微不足道的基因“底板”就变成了“声势浩大”的生力军。
那靶基因的片段混在一起如何比较?所以,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分离。分离,指的是将复制后的基因片段分开,以便亲子之间进行比较。分离的方法在生化技术上叫做凝胶电泳。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基因片段带电、同时片段大小不等的特点,在电场的作用下,沿着凝胶做成的“跑道”赛跑来决出名次。实验人员把基因片段的混合标本点滴在起跑线上之后,一群群基因片段就开始向终点跑。结果跑前跑后,完全取决于基因片段的大小。小的灵活,自然跑在前面;大的负担重,也就被落在了后面;不大不小的分布在中间。经过染色,就可以看到凝胶板上,不同大小的基因片段成带状分散在起点和终点之间。大的基因群体才跑出不远,小的基因群体已到终点。这时,每一条凝胶板上的色带都代表着一群同样组成的基因片段。
你会问,忙了半天,到底怎样鉴定?只要比较凝胶板上的色带分布,就能发现血缘关系。有人把这种个体特有的色带分布叫作基因指纹。亲子关系鉴定的依据是:同样条件下,没有血缘关系的个体之间色带分布不同;亲子之间色带分布应有50%相同。灾难性事件也许能毁灭一个人的指纹,却伤不到他的基因指纹。基因指纹也可以同超市里商品的线标相比。线标上线条的独特分布使它只与一种特定的商品相对应。在人类,除了同卵双胞胎以外,每个人的基因指纹都不同。亲属之间,小孩的基因指纹一半像父亲、一半像母亲。经过专业的分析比较,就可以判断是否存在亲缘关系。一般来说,比较基因指纹可以百分之百地排除亲缘关系,也已经能够把确定亲缘关系的精确程度控制在百分之九十九以上。
2005年2月14日,经基因鉴定,“海啸儿”终于回到了亲生父母的怀抱,从而结束了长达两个月的法庭纠纷。结果,“海啸儿”的名字真的叫阿巴拉施。
(编辑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