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自救的女人
2005-04-29采田
采 田
挣扎篇:问题女人的问题婚姻
“因为早年的经历,我异常内向、孤僻、自卑、敏感、多疑,与人难以相处。我不断地与心理学阐述的症状对号入座,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苏菁1968年出生在广东高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被打成右派,母亲无力抚养她,只好将她送到乡下的外婆家。由于远离父母,又加之乡下重男轻女的习俗,苏菁的性格变得孤僻、自卑、敏感、多疑。出于对自己的保护,她对周围的人都充满敌意,很少想到他人的感受。
在广西农学院读书的时候,苏菁和室友处得不太好,只有一位室友对她比较好。有一次,这位室友主动帮她到街上买文具。第二天,苏菁发现街上卖的文具比室友报的价要低,她很气愤,觉得这位朋友太虚伪。不久之后的一天,那位室友兴冲冲地说要告诉她一件事,苏菁没好气地回了她一句:“有什么好说的?”说完就爬上自己的床。室友愣在那儿,好半天没回过神。这以后,这惟一的一位朋友也对苏菁退避三舍了。
走入社会后,苏菁的这种孤僻、自卑、多疑的性格已影响到她的同事关系和家庭生活。
因公公无意中说了一句:“亲家母咋没一点笑容……”她便像一头被激怒的狮子,和公婆发生了最激烈的争吵。丈夫劝和,她却恨恨地说:“你们一家人都没安好心!”一连几天,她都不让公婆接近孙子,婆婆气得卧床不起,直叹:“我造了什么孽呀……”
因为应酬,丈夫经常很晚才回家。每次遇到这种情况,苏菁总要整夜守着电话,不断地呼他,直到他回话。有一次,丈夫干脆关了手机。这更让苏菁焦虑不安,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一遍遍地虚构丈夫跟哪个相好的在一起的情景。她越想越气,从床上跳起来,把丈夫所有的衣服翻出来扔到地板上,然后踏上去一顿猛踩。丈夫回到家,她仍然怒气未消,一再追问他为什么关机,和谁在一起,在干什么,任丈夫怎么解释也无济于事。那天晚上,他们一直争吵到天亮。事实上,那天晚上丈夫一直在朋友家打牌。虽然虚惊了一场,但苏菁对丈夫的戒心并没有因此消除,她总担心自己受伤害和欺骗,莫名其妙的恐惧常常促使她对丈夫采取“预防措施”。两口子很少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过心,话不投机半句多,争吵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后来,“离婚”两个字也成了他们每次吵架的口头禅。原来开朗、自信的丈夫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了,晚归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1999年秋天,苏菁和丈夫的婚姻终于走到了悬崖边。在又一次激烈的争吵后,丈夫草拟了一份离婚协议书。
自救篇:改变,从心态开始
“现在我明白了,我的境况不是周围环境造成的,而是我自己的心态决定的。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在任何稳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面对丈夫的离婚协议书,苏菁的心受到了极大震动。她想起她和丈夫相识、相恋的温馨浪漫,想起他们一家三口爱意融融的天伦之乐,她不甘心这一切就这样毁于一旦。
那天晚上,苏菁平生第一次主动与丈夫言和了。他们平心静气地谈了很多。丈夫说出了心中压抑很久的委屈和不满。苏菁这才知道,自己平时对他的不信任、不理解、不给面子,是多么严重地伤害了他。丈夫说,他希望他们能像自己的父母一样,虽然贫贱,却恩恩爱爱,相伴到老。丈夫还有一句话让苏菁感触颇深,他说:“我的母亲从未当着外人甚至孩子的面指责父亲。”
苏菁决定做一个好妻子、一个好母亲,一个对社会、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而不是家庭和社会的包袱。
有了强烈的改变欲望后,她就采取行动了。她开始阅读有助于提高人生品质方面的书籍。美国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在《激发心灵活力》一书中说:“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感觉,就像更换点唱机的唱片那么简单,只要我们把内心的记忆,消极改变为积极,就能很自然地把我们引到产生更满意结果的地步。”
苏菁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她明白了为什么她以前越是分析自己的症状就越是没法走出来。因为她总喜欢说:我现在的境况是别人造成的,环境决定了我的人生位置。其实如何看待人生,完全是自己的心态决定的。一位哲学家说: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好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苏菁还领悟到:其实生命中很多的事情都是两面的,全看你怎么感受它、诠释它,给它赋予什么样的意义。比如过去经历的许多不幸,当她以受害者的心态去看待这些事时,她就会一直抱怨下去,从而对家人、对社会充满仇恨;而当她负责任地去看待每一件事时,就会获得力量,获得新生。
改变,从心态开始。
立即行动——苏菁的精神为之一振。
一天夜里,丈夫因为应酬又没有回家。苏菁一次次拿起电话想打他的手机,可最后还是忍住了:“相信他,就当他出差不回来了。”这样想着,她不知不觉睡着了。深夜丈夫蹑手蹑脚回到家里的时候,她已经美美地睡过一觉了。闻到丈夫一身酒气,苏菁没有责备他,而是和声细语地说:“以后少喝点,注意身体!”见妻子没生气,原本准备挨一顿臭骂的丈夫竟然心生愧疚:“对不起,今天实在脱不开身,回来太晚了。”随后,他把妻子拉到沙发上,意犹未尽地聊了起来:“今天晚上,我的工程方案有了着落......”
丈夫是第一次这样推心置腹地跟她诉说,苏菁感到很欣慰。她忽然觉得自己与丈夫并不存在不可突破的障碍,只是太缺乏交流和沟通了。从那以后,苏菁再也不追问丈夫的行踪,而是给予他更多的体贴和关爱。她的“开明”不但没有纵容丈夫出轨,反而让他变得越来越“乖”:尽量推掉不必要的应酬,实在脱不开身也会打电话向妻子请假,尽可能早一点回家陪伴妻子和孩子。
还有一次,丈夫到郊区练车。路边突然冲出一头羊,丈夫猛打方向盘,车冲到路边的沟里,人也受了伤。丈夫到医院包扎好后,忐忑不安地回家。苏菁看他脸上的一道道伤痕,忍不住笑了:“我再也不怕你被别人勾去了。”听她这么说,丈夫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说:“车子送进修理厂了,可能要花一万多元。”苏菁却淡淡地说:“只要人没有事就好。”第二天,丈夫将这事对朋友说了,朋友很奇怪:“你老婆怎么没骂你?要是我老婆,早就骂我个狗血喷头了。”丈夫回家对苏菁复述朋友的话,并说:“这就是你和别的女人的不同之处。”苏菁很感动,她越来越觉得积极的心态的重要性了。
成长篇:我成了受欢迎的人
“任何人都需要尊重,任何人都不愿被忽视。凡事替别人想一想,就能培养出一种细密的心思和宽广的胸怀。”
濒临破裂的婚姻慢慢露出春色,苏菁尝到了自救的乐趣。她又找来一大堆有关心理学、成功学、人际关系学的书籍,从中学习与人和谐相处的技巧。如“相信他人也就是相信自己”、“尊重是一切建议的前提”、“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学会欣赏别人”等等,这些“秘诀”很快被她应用到生活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苏菁的母亲是个很节俭的人,家里摆了很多陈旧、老土的家具,既影响美观,又占地方。苏菁的姐姐是个“眼明嘴快”的人,每次来母亲家,都要为此指责母亲一番,母亲很不高兴,依然我行我素。一天中午,苏菁到母亲家,看到母亲蹲在地上抹地板,便问她:“为什么不用拖把?这样蹲着多辛苦呀!”母亲说拖把拖不干净,这样累是累点,但干净。“嗯,的确比拖把拖的干净,我都不敢抬脚了。”苏菁夸赞道,母亲笑了。苏菁马上转移话题:“妈,您这么爱干净,要是把姐说的那个吊柜挪到一个隐蔽点的位置,家里不是更显宽敞、整洁了吗?”母亲想了想,说:“那,你看搁到哪里好呢?”母亲这么快就松口啦?苏菁竟感到有点吃惊。母女俩商量了一番,最后将它移到储物室里。不久,姐姐回家,看见那个碍眼的大吊柜移了位置,很惊奇。苏菁告诉她说,哪怕是家庭成员,说话、做事也要讲究艺术,而尊重是一切建议的前提。
苏菁和同事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了。有一次,苏菁因公事外出,作为出纳的她没能按时去财务处领职工的工资,领导便安排另一名女同志去领,那位女同志很不情愿,还不停地抱怨:“真倒霉,摊上这么一个事多的人。”苏菁回来后,听说了这事,不像过去那样生闷气,而是很诚恳地向那位女同事表示感谢。不久,在这位女同事加班赶制报表时,苏菁主动提出给她帮忙,再后来,苏菁工作上再有什么急事,那位女同事都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帮别人就是帮自己”,苏菁为此深有感触。工作中,奉行“助人为乐”这个原则,她和同事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苏菁越来越自信、开朗。她踊跃参加单位举办的排球比赛、篮球比赛,主持单位十周年庆祝会,参加全市安全演讲比赛,参加全市法律知识竞赛。丈夫不禁由衷地感叹:“我老婆越来越成熟、漂亮了!”
超越篇:成功(100%)=
目标(100%)+方法(无穷)
“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未达成,而在于没有目标可达成,当一个人目标明确,生存环境再艰难再恶劣,也能挺过去!可一旦怀疑自己的方向,怀疑自己的选择时,那就一点动力都没有了。”
这个关于成功的公式是苏菁到北京后不久参加一个成功学培训班学到的。当时,有学员惊呼:天啊,目标的比例竟达到了100%!还有很多学员在议论纷纷:我一直纳闷我和我身边的很多人工作都很努力,知识、方法也不少,可怎么就一事无成呢?原来是因为我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啊!
苏菁内心的震动也不小。在一个月前,她刚刚作了一个人生中的重大决策:辞职到北京从事心理咨询!她要用自救的经验帮助更多的人从心理困惑中走出来。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人口密集,精英荟萃,她相信在那里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
自己有了决心,丈夫也支持。2002年6月2日,苏菁义无反顾地辞职北上。然而,真的到了北京,真的开始涉足那个全新的领域,她才感觉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与寂寞,感觉到自己面临的挑战有多大,她开始动摇了,她甚至有些后悔当初的鲁莽与冲动。她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一个弱女子真能在京城闯出一番事业吗?有一段时间,她天天呆在出租屋里睡觉,哪儿也不去,什么也不想,整个人浑浑噩噩。
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带她去参加成功学培训。讲师给出的关于成功的公式让她不禁感慨万分:既然目标在成功中所占的比例是100%,那么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她知道现在要做的是要逐步适应北京的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用全身心的激情投入到这项事业中。
2002年9月,苏菁参加了慧源心理研究所的“潜能开发”学习,并做了那里的咨询员。因为曾经有过自救的经历,又态度温和,对人细致、耐心,循循善诱,她受到很多咨询者的欢迎。
在工作了近一年后,苏菁又开始反思了。她发现:心理咨询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对整个人生改变还是枝节而非根本,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从源头——家庭开始。而慧源心理研究所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基本是零。
苏菁又陷入茫然中:是离开慧源,还是留下来继续做?如果走的话,那就意味着刚刚稳定下来的生活又要重新陷入动荡;如果留下来,她不甘心重复这种繁琐且效果甚微的工作。
她想起曾看到的一本书《16星期从绝望到希望》,书上说:坚持是种好品性,但你必须随时启动常识和智慧。当发现自己的选择有偏差时,要合理调整目标,放弃无谓的固执。——苏菁决定离开慧源,寻找新的平台!
不久,她看到了一本慕名已久的家庭教育书籍《发现母亲》。当她认认真真地把这部长达80万字的书读完时,心情已远不只是激动、振奋,几乎要呐喊:“我找到了,我找到我的终极目标了,是教育——母亲教育将是我无悔的选择。”
《发现母亲》让苏菁清晰地确定了人生目标:她要创办一所母亲学校,让母亲将女人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为了给自己将来的母亲学校奠定基础,2004年上半年,苏菁开始一边埋头写书,一边有选择地接待婚姻家庭问题的咨询者。2004年8月,她以一个母亲的成长经历写的自传《再坚持一会——一个问题女性的21次自救》出版。书一上市,就出现“洛阳纸贵”的火爆场景,苏菁的个人主页也创下了3个月点击达一万次的记录。2004年年底,她入选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温暖中国——2004年女性纪录》。
目前,苏菁创作的第二本“母亲学校”教材《上帝偏爱你:因为你是女人》即将付梓。关于“母亲学校”的宏伟构想,她正在用实际行动一步步地实现。她相信,她一定能成功,因为100%的成功=100%的目标+无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