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阻碍民营企业成长的几个因素

2005-04-29陈邦勇

现代企业 2005年8期
关键词:私营企业文化管理

陈邦勇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私营企业为繁荣经济、创造税收及增加就业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私营企业的成长中我们也看到,大部分私营企业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状态,只有少数企业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原始积累,发展为规模大、管理规范、资本雄厚、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然而我们也看到,在过去短短的几年里,“太阳神”、“巨人”、“红桃K”、“三株”这些曾经的榜样如今已经成为烈士,死掉的中小型私营企业更是数不胜数,这让我们唏嘘之余不得不深究问题的根源。前车之覆当为后车之鉴,那到底是哪只无形的手把这些企业的名字刻上了生死谱呢?

私营企业的“软肋”

1、融资渠道。私营企业投资的热情一天比一天高涨,然而过分狭窄的融资渠道使得私营企业在银行贷款上无法和国有企业相比。根据对私营企业的统计,在成长型中小企业中,有高达60%的企业通过自有资金和私人借贷来扩大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另外,宏观社会环境(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市场状况等)对私营企业虽然在改善,但是力度不大。中西部地区的很多政府有关部门对私营经济意识形态方面排斥力仍然比较大,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和执法、监督部门在掌握政策中对私营企业“宁紧勿松”“另眼相待”的现象并未消失,公共经济资源分配中的差别待遇仍然存在,金融业的信用贷款仍不向私营企业开放,私营企业融资渠道相对于国有企业(或者经由国有企业改制后的企业)仍然比较少,融资总量有限。研究表明,占工业增加值30%的民营企业得到的贷款只占全部银行贷款的1%。这些负面影响导致私营企业不敢冒然扩大投资,对外投资也信心不足,从而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成长。大部分私营企业走的都是低成本扩张的道路,依靠廉价劳动力建立了自己的市场优势,但是由于缺乏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开发能力,基本上都是跟在别人的后面,导致在高端市场上的核心竞争能力非常低,这已成为私营企业无法突破的瓶颈。

2、行业准入限制。据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民营经济投资体制与政策环境研究》课题组最新研究显示,民营经济在将近30个产业领域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进入限制,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通讯、旅游、医疗等行业,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这些行业的投资者中,极少能看见民营资本的身影。像电力、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领域以及金融、教育、旅游、文体、卫生等新型服务领域民营投资进入是十分困难的。这两年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取消了对民营资本进入的限制,比如汽车、航空、医疗等行业,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待遇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差距还很大。

有关统计显示,中国目前的民间资本存量有超过10万亿元处于“休眠”状态。一些民间资本最有投资意愿的领域,如汽车、金融、保险业等,进入门槛太高,甚至成了所谓的投资“禁区”。再加上主管部门对于融资、上市的控制直接阻碍了民营资本的扩张计划。2005年2月份在《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以及社会事业领域。国家又从政策上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私营企业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要是市场上某些垄断行业和领域(比如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真的能够终结,私营企业发展的春天也就不远了。

“先天不足”的私营企业

1、企业管理与制度。私营企业搞家长决策式的“一言堂”、“老板个性化”的现象必须加以改变。通过提高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来使企业的管理更加有效。现代管理学理论的奠基人彼得·杜拉克(Peter F.Drucker)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他在《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这对泰罗的科学管理是个很好的补充,对于提高效率和过程控制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很具体的操作方法。另外“目标管理”还有利于改善和消除企业管理中不公正、甚至不道德状况,指导、激励员工贯彻经营计划。低效的管理必然导致企业的上层管理者与市场脱节、与顾客脱节,进而导致企业制定的战术,甚至战略无法跟上瞬息万变的市场。高效的管理是一只无形的手,存在于在企业运作的每个过程,使企业变得有序和可控,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要想真正走出私营企业的“管理怪圈”,就必须对企业的经营者进行观念再造,并运用理念培训及专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企业从传统、落后的主观绩效管理模式逐步向先进、科学的客观绩效管理模式。私营企业普遍存在脱离实际的管理,浪费不少人力、财力在学习和模仿别人所谓的“先进管理模式”上。勉强把别人的模式拿来,即使吞下去了,也不见得能够消化,结果搞得消化不良、痛及全身。事实上这种华而不实、类似表演秀的情况在很多私营企业都存在。因此,管理模式必须得立足事实,贯通表里,深入本质,把握规律,服从企业本身的特点以及各个不同的发展时期的需要,并且企业的管理制度也应该尽量删繁就简,强调效率,在保证制度纲领性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它的实际操作性与可执行性,以便能很好地被企业吸收。

根据工商联的统计数据,全国私营企业所雇用的员工中,50%以上是农民工,25%是下岗职工,私营企业对就业的贡献可见一斑。私营企业缴税金额也比2002年调查时上升了13.6%。随着私营企业对国家税收以及社会就业的贡献进一步加大,将促使政府更积极的增加对私营企业的支持和保护。根据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的《陕西省企业工资支付条例》,陕西今年将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执行劳动合同、工资报酬、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险等内容的监察,督促建筑等行业使用农民工较多的企业必须签订劳动合同,这促使私营企业必须加快步入制度规范化轨道的步伐。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指出,2005年是中国的改革年,是改革攻坚年。当前,非公有制企业扩张中暴露出的问题,凸显了非公有制企业规范发展的紧迫性。因此,2005年要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36”条意见,通过改革进一步建立产权制度保护和真正平等的市场经济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更宽松的制度环境和基本服务制度安排,积极促进非公有经济更快、更好、更健康地发展。私营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完善制度的新阶段。

除了劳务和用人制度,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也应该在政府政策的监督下尽早规范,比如针对私营企业筹资原本就比较困难的现实情况,企业应该尽可能提高营运资金及运用资金的能力,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同时应根据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区域特点以及生产规模制定配套的财务制度规范。

2、企业文化。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被“WTO化”,这些CEO们一边积极的向西方一些优秀的企业学习,一边反省着自己,“企业文化”也不再是个陌生的名词。由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组织的“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发布了2005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私营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文化”的作用,特别是其“提高员工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作用,得到80%以上企业的赞同。但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实用阶段,是从“加强管理层建设”、“着重加强培训”、“建立表彰激励机制”着想的。通过塑造、培育和实施人性化管理,在企业强化亲和力和向心力,增强员工自豪感和归属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企业文化的先进性。有人把企业文化形象的比作企业的“名片,它反映了一个企业的个性和管理风格。对于中小型私营企业而言,由于私营业主本身素质有限,相关部门曾对3249位个体经营者统计表明,有41.9%的私营企业主为高中文化程度,大学文化程度的也才33.5%,无法在民营企业内部形成与设备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理念和企业文化氛围。因此才会过份的强调企业文化的“实用性”,片面地理解了企业文化,并且多数企业浮于形式,企业文化的定位也无法上升到较高的层次,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行动准则在企业经营中逐步渗透,没有能够依据企业具体的发展需求来设计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将之转化为一种理念、作风和习惯,并渗透到企业的目标实现以及团队建设过程中去,因此便出现了那么多“作坊式”的、没有“灵魂”的企业。

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企业文化学的奠基人劳伦斯·米勒(Laurence Millr)预言:“今后的500强企业将是采用创新企业文化和创新文化营销策略的公司,最终的竞争优势在于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以及将其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可以断言,企业文化竞争必将是继产品竞争和服务竞争之后更高层次的竞争,这也是私营企业必走的一条路。

欣喜的是我们看到私营企业情况一天天在好转,企业的数量仍然高速增长,新的政策陆续出台,对私营企业的融资和行业准入限制条件也在逐渐宽松,私营企业也在摸索和教训里寻找管理的先进性,一批批优秀的私营企业逐日壮大,规模化必然引导企业重视企业文化的塑造。同时我们也清楚还有很多问题甚至矛盾亟待解决,所幸的是私营企业一直都保持了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大批企业为了营造一个良好和健康的企业成长环境已经作出了牺牲,但我们相信在国家大环境的影响下,随着市场进一步开放,改革逐步深入,私营企业“一视同仁”、“营养平衡”的那天也并非遥不可及。

(作者单位:西安市水利水土保持工作总站)

猜你喜欢

私营企业文化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法学院哪家最强
私营企业漏缴工会经费现象应引起重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私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