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效率的特征和途径
2005-04-29袁志成
袁志成
所谓效率,泛指人们在从事社会活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劳动效果与所消耗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其中,劳动效果是指由劳动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成效或效用。由于劳动效果可区分为有益的效果和有害的效果两种基本情况,因而其中有益的效果便称之为效益。所以,效益是指能给一定社会、团体和个人带来利益的效果。可见效率与效益是涵义上相近的两个概念,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管理效率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效率,是指管理者从事管理劳动的效用性的效率。和其它劳动效率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管理者运用和发挥智力的效用。因为管理劳动集中表现在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和决策的过程之中。管理效率的高低与管理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关系,对一个管理者来说,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做对事情的能力,也就是有效性”,比如说决策正确、指挥得当等。然后再考虑“把事情做好做快的能力”,比如说怎样很好地实施决策方案等。因此,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上述管理效率与效益及有效性的关系概念,在实际工作中要提高效益,就要不断地增强管理的有效性。
一、现代管理效率化的特征
管理效率如同其它社会活动、工作和劳动效率一样,是历史的变化和发展。随着管理劳动及其相应管理决策、管理组织、管理监督、管理信息、管理工具的现代化,现代管理效率呈现出新的特征。
1、管理效率的多重化。现代管理效率的多重化特征主要表现在管理效率的构成因素、形成条件和社会作用上。人们通过管理劳动取得了有效的劳动成果,这种成果的构成因素可以分解为物质的、精神的、经济的、政治的等,以往人们追求和考虑的只注重某一或某几个方面,忽视效率目标的多重性,造成片面性和利己性。现代管理效率化要求各构成因素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以实现具有多重性的管理目标。管理效率的形成条件愈来愈复杂,这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部分的密切交往联系有很大的关系。管理效率的形成除了与管理者本人的知识素质和努力的程度有关外,与管理环境(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有密切的关系,良好的主客观环境往往为管理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管理者要善于创造条件,利用有利环境,来提高管理效率。管理效率的构成因素、形成条件的多重化,深刻地影响到管理效率作用的多重化,虽然各种实际的管理效率和效应发生的时空范围和程序有所区别,但影响日益扩大,往往会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心理情感等,产生多种效应,比如计算机的应用,会极大地提高管理效率,而产生的作用不仅仅是管理工作的本身,它会影响社会组织、劳动组织等的变化。因此,人们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应扩大视野,关注管理效率带来的各种社会作用。
2、管理效率的集约化。集约化是最能反映效益问题的,从粗放到集约就是提高效率的过程。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管理效率不断的表现出集约化的特征,这种集约化特征最突出的表现是在智力、信息和科技方面。管理效力的形成和提高,总是与管理者的智力水平和实际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去提高管理效率主要依赖于经验,采用简单的强制、胁迫或者粗暴的形式达到目的。现代社会主要通过智力开发来提高管理效率。利用信息提高管理效率已成为人们管理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同时,人们在关注信息数量的同时,十分关心信息的质量,把管理效率的提高建立在信息资源集约化的基础上,以提高管理的可靠性。科技技术的发展对管理组织、管理监督、管理信息、管理工具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迅速发展的高科技知识,已成为不断推进现代管理效率化的决定性因素。
3、管理效率的综合化。管理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管理过程不可能孤立的进行和完成,提高管理效率是一种综合的过程。所以效率综合化是现代管理的明显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效率责任、效率关系和效能上。
管理学家孔茨·奥唐奈指出:主管人员“必须尽力地以经济效率来完成自己的任务,以最好的判断对政治情况作出反应,尊重别人的一切权利,并作为社会中的一种建设力量去进行活动,这就是他们的社会责任”。可见管理效率体现的决不是为了某个人、团体、或者地区的狭隘利益,而是全局的共同利益,管理者从事的管理劳动是一种社会责任。与此同时,提高管理效率,不单单与额定的工作量、投入的实际工作时间有关,而且与环境(社会的、企业的)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效率关系上反映出多方位、多条件的综合性。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必须把各种效率关系综合起来加以考虑。
效率责任、效率关系的综合化最终要体现在管理的效能上,即管理者从事管理活动及其相应管理劳动的行为水平和能力、工作状态和效果上。包括用人效能、办事效能、组织效能、决策效能、支配时间的效能等方面,这种管理效能的综合化已成为提高管理效率的根本。
二、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主要途径
提高管理效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高效率的管理是很难实现的。那么怎样实现这一目标,自然应该从现代管理效率化的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中去寻觅途径。
1、系统地积累管理资源,发挥管理资源的累积效应。管理资源是企业重要的财富和无形资产。如同企业原始资本的积累一样,企业没有长期的管理资源的积累,要全面的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的效益是很难想象的。管理资源的积累有利于丰富企业的管理内容,促进本企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这已被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经验所证实。
企业的管理资源有软件和硬件。软件资源包括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管理观念、各种规章、管理制度及方法等。硬件资源主要是各种管理工具、器械等。
管理资源的累积过程表现为长期性和滚动性特征,比如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管理观念都要经过长期的培育才能形成和发挥作用。同时,累积过程也是边干边建、边实践边完善,最终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略。
管理资源的累积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派员学习和引进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可以聘用管理专家直接指导、可以通过综合和汇总各家之长变为己用等。并要建立详实的管理资源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加速管理资源转化速度。
在管理资源累积中,要充分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以便提高管理的实效性。
2、提高管理“密度”和“强度”,增强管理过程的力度。“密度”和“强度”是物理学上的两个概念,把它们引入管理过程,说明管理的状态和力度。管理密度表示组织结构各层次管理网的分布和联结情况。比如企业内部的人事组织分布及联接关系。管理强度表示管理组织管理过程的控制力度。比如企业计划的执行状况。管理密度和管理强度是直接影响管理效率的原因,企业管理的效率不高,往往是由于管理脱节、不能到位,密度不够。或者是管理过程十分松懈、偏离控制标准,力度不够。管理密度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基础和条件。合理的管理密度,有利于管理信息畅通无阻、有利于管理资源集约化使用。管理强度是提高管理效率的保证。提高管理强度有利于体现管理决策的意志和目标的实现。
提高管理密度要和企业管理网络、信息网络密切的结合起来,同时要和企业的管理资源累积过程结合起来,逐步优化,使管理载体始终处于“管理场”之中。提高管理强度要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教育入手,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努力提高管理者的能力和被管理者的素质,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尽快成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和新型员工。
3、转变经营方式,从商品经营走向资本营运。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必须转变经营方式,因为商品生产经营只营运产品,只注意产品保护,只看到增量投入和技术的先进水平。这显然是一种静态的管理方法。而资本营运是营运资金,使之不断增值,注意多元产业的保护,关心资产闲置、关心投入的报酬率。这是一种动态的管理办法,能以市场为基础,合理配置包括资产在内的各种资源,提高总体管理效率。
(作者单位:陕西警官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