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识沈郎乡

2005-04-29刘晓闽

青年作家 2005年8期
关键词:尤溪方塘尤溪县

刘晓闽

结识尤溪人并与尤溪人为友已经有好多年了,不知不觉就对尤溪这个地方藏着一种说不清的情愫,也多了一种特别的期待。期待去认识尤溪。

成行的那一天仿佛突然而至,又似乎水到渠成。没有预先计划,也没有提前安排,好像一切早已准备就绪,只等一声令下:“出发——”

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在穿过了一个又一个长长短短的隧道以后,尤溪——那个素有“闽中明珠”美誉,那个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大名鼎鼎的文化圣人朱熹的诞生地已然在望。

但见满目青山,远处的山顶雾岚飘浮,淡若轻纱。尤溪地处戴云山脉西坡、闽江西南侧,境内丘陵起伏、山岭耸立、层林尽染、山间盆地错综;尤溪河谷斜贯南北,一路从容走入闽江,它养育着3463平方公里土地上的40余万生灵。尤溪县城就被包围在青山绿水之间,青山无语,绿水有情,它注定要造福这方水土,要诞生千古大贤。

城关三角场上矗立的一尊圆形基座,用花岗石砌成的古铜色的朱熹塑像告诉我自己的确已经身入尤溪,真的来到了尤溪朋友的家乡,来到了朱子故里。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朱熹之父朱松任尤溪县尉,后寓居于此。南宋建炎四年(1130)九月,朱熹诞生在尤溪县城南毓秀峰下郑安道(义斋)馆舍西厢房。城内有条河叫沈溪,朱松为表记念,便给儿子取名“沈郎”。于是尤溪又有了一个古典而诗意的称谓:“沈郎乡”。她赋予山城尤溪以厚重的文化底蕴。

我只有半天时间,那么走访朱熹故居“南溪书院”建筑群,包括开山书院、半亩方塘、观书第、活水亭、溯源处以及文庙大成殿、韦斋旧治文物、沈郎樟公园、朱熹文物展览厅等等,无疑是认识沈郎乡的必经之地、必观之所。一代圣人朱熹就是从这里起步,从这里走出去,走向了外面的世界……

一走进书院,就是著名的“半亩方塘”。“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所作、被后人千古传诵的《观书有感》,诗中的方塘此刻就呈现在我眼前——青山、绿水、石桥;天光、云影、古亭……一群贪玩的孩子在已经重新修葺一新的方塘内玩水戏耍,其乐无穷。他们可曾知道,八百多年前,一个叫沈郎的幼童,就是在这里读书、嬉戏、玩耍,度过了他一生中难忘的童年时代,他勤奋好学、聪明过人,在尤溪留下了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书院左侧有朱熹幼年手植的两株古樟,历经岁月沧桑,至今依然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其枝干参天、交错成荫,气势磅礴而蔚为壮观,被当地百姓称为沈郎樟。古香樟一直备受家乡人民的保护,同时也给沈郎乡的世世代代以圣贤的智慧和护佑。

朱熹的一生只为官九年,而著书立说、讲学传道达40多年,虽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的活动并不在尤溪,但我想恰恰是尤溪作为“源头活水”孕育诞生了自己的思想大师,让古代蛮荒之地的福建转瞬间成为当时的文化繁荣之地,从而也诞生了一个具有强烈地域性的学派——闽学。圣人出自圣地,圣地造就圣人,这就是作为沈郎乡的尤溪之幸之荣之尊吧。

当我走出“南溪书院”,当我走在县城的石桥上,当我走进县城纵横交错、熙熙攘攘的街道,我萌生出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特别感觉——依山傍水、方圆不大的沈郎乡始终立在我的视线之上,我发现无论我身处何方,我都必须仰视我眼前的这座县城,尽管她几乎没有大城市里高达几十层的摩天大楼;她也没有宽敞笔直的大马路和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没有现代都市里的种种繁华和喧腾;但却一点也不影响她的灵秀与美丽、热闹与生气、质朴与实在,也不缺少真诚与热情,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工作、读书、休闲、娱乐……城中心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下聚满了悠然闲聊的老人们,也许他们如今的话题不会停留在那个乳名叫沈郎的古代圣人身上;也不会再津津乐道当年的闽北匪首卢兴邦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但他们一定不会不聊聊家庭、不聊聊他们家中的儿辈孙辈。我想起大成殿上朱熹手书的板联:“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看看我周围熟识的尤溪朋友,读书、和顺、勤俭、循理不正是他们所持之道之本吗!

猜你喜欢

尤溪方塘尤溪县
观书有感(其一)
尤溪县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半亩方塘,妙趣横生
观书有感(其一)
尤溪三景
福建省尤溪县老年大学校歌重焕青春谱辉煌
爸爸的手提包
闽中有尤溪 岁寒出金柑
尤溪:以控费红利换改革成效
庆功台/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