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豆粥宜人飘清香

2005-04-29孙清恩

烹调知识 2005年9期
关键词:宜人浆水丰县

孙清恩

无论远走他乡,还是守在本土的丰县人,都视豆粥为精血之物。城镇人把它作为经典早餐,几乎天天都饮。客居他乡者为能喝上一碗粥而欣慰。我在大西北工作数十年,每次回乡都要设法喝几次粥。上世纪70年代回乡探亲时,寻遍镇上都没喝上粥,心里总是空落落的,好像白回了趟家似的。喝过丰县粥的外地人也都有浓厚的兴趣。南通的亲戚、徐州的朋友来我家,每次都点名要喝粥。80年代末我的好朋友奎屯市政协主席赖新夫妇来看我,喝了丰县粥,被其清香宜人的口味所打动,一直念念不忘,90年代末,每天早餐都要喝粥,说这东西真养人。

人们之所以喜饮豆粥,除其清香宜人的口味之外,与原料的营养价值之高是分不开的。据有关资料显示:每100 g黄豆中,蛋白质含量达40~50 g,含人体8种必需的氨基酸、丰富的冬氨酸、谷氨酸和微量碱,这些物质对加强人的脑细胞发育、增强记忆力和儿童发育都有好处。所含卵磷脂和可溶性纤维有助于减少体内胆固醇,因此是高血压、冠心病人的理想食品。黄豆中还含有抑胰酶,对糖尿病治疗有益,还有综合性抗癌效果。小米适宜脾胃虚弱、反胃、呕吐、腹泻或伤食腹胀人以及失眠体虚低热者食用。

良好的营养价值依赖于精湛的制作工艺。据老粥人刘老先生介绍,首先要选好料。黄豆要粒大饱满不霉不烂,去皮去嘴只用豆瓣;小米采用饭谷;再就是把黄豆、小米温水泡透,最好现泡现磨,用手拐石磨打浆。近年来有个别粥人用新式磨打浆,烧出的粥口味不太纯正,群众不欢迎。然后用水要卫生清澈没有污染,接着就是煮粥。将大锅少许底水烧沸,慢慢倒入生浆,文火慢煮,直到粥在锅中冒花即可,不可烧沸,否则越烧越稀,失去原味,口感苦涩;也不可不开,更不能用勺子乱搅,否则浆水相离。最后,盛粥的容器是特种土烧制的缸,用棉花等保暖材料围好;粥不可在锅中久放,熟后立即起锅盛入缸中,这样久放不凉,香味更加浓郁。

制作这么讲究,喝粥也有学问,盛粥不能用金属,要用椰壳做的勺子;盛至细瓷花边碗以后,稍停几分钟,嘴沿着碗边滑动转圈吮吸,这样一是不烫嘴,二是别有风味。喝一口一个大坑儿,好的粥不粘碗,喝完连碗都不用洗。真是有了会烧粥的人,又有会喝粥的客,相互不断促进,使粥文化在古老的丰县大地演绎得淋漓尽致。

豆粥在丰县典籍中没有记载,但民间有美好的传说。据说明初永乐年间,跟随燕王征战南北的老兵,纷纷要求解甲归田,朝廷念其有功,赐给土地让其屯垦,在丰城西一溜十八屯,不交赋税不纳皇粮,丰衣足食。然而好景不长,周屯的周家,因天灾人祸破产,土地被陈家滚走。周家身无分文钱,家无隔夜粮,孩子饿得哇哇叫,周家主妇舀干粮囤弄了几斤黄豆和小米,为了多吃几顿,故意加水浸泡,用小石磨拐了一大盆浆水,分出一些熬成了稀饭,居家大小狼吞虎咽吃个精光。主人心想这样也吃不了几天,不是办法,不远处是集市,如果去卖也许可以养家糊口。说干就干,第二天上市,不到两个时辰就卖完了,从此一发不可收。街上有一文人说,这东西得有个名字,稀饭乃粥也,你姓周,周粥同音就叫粥吧。后来传至丰县城乡,在县城逐步开成了包、姜、崔、刘四大家,各具特色,成为百年老字号,继续为滋润丰县人民作着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宜人浆水丰县
忘不了儿时那碗浆水面
乡村不应有“官僚”——关于“丰县事件”的三点思考
丰县为何层层“失守”?——“丰县事件”折射基层顽疾
丰县建立四项机制 强化烟花爆竹监管
西北美食浆水或可降尿酸
“清浆水”浅谈
习作点评
社区睦邻点的“宜人温度”
秋食养生 炖补宜人
有一种美食叫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