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解发展生命的最大值

2005-02-01张泽科张新洲

人民教育 2005年10期
关键词:生命评价课程

张泽科 张新洲

在中国西南,有一个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

在四川成都的锦江河畔,有一所努力“让孩子展开翅膀”的龙江路小学。

论气势,“龙小”没有巍巍峨眉山秀出天府之国的高耸;

论时空,“龙小”没有悠悠都江堰浸润天府之国的流泽;

然而,就是这所占地仅有0.8公顷的“龙小”,在“求解发展生命最大值”的追求中:

两次捧回国家环保最高奖——“地球奖”;

荣获教育部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称号;

最近,又荣获中央文明办颁发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奖”一等奖。

在这些荣誉的背后,演绎着怎样的教育故事?

“以人为本”这四个字不是挂在墙上的装饰品,作为校园文化,我们要让思想“落地生根”

求解——建造适宜生命生长的教育乐园

当我们沿着垂柳依依、清澈秀美的锦江(又称府南河)来到“龙小”的校门前,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在许多学校把上级颁发的各种“铜牌”热热闹闹地挂在校门前作为一种荣誉、一种时尚时,“龙小”却没有把一块块含金量很高的“铜牌”挂出来。李海校长非常坦诚地说:“‘龙小拒绝‘铜牌文化。因为我们的校园文化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这四个字不是挂在墙上的装饰品,作为校园文化,我们要让思想‘落地生根”。

用建筑延伸和放大自己的教育理想

这是“龙小”人的校园建设理念。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乐园中育人”到今天的“现代乐园”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龙小”经历了“从思想到灵魂的洗礼”。2003年,“龙小”在校园改造时,把校门建成龙形建筑,象征着吸吮锦江——母亲河乳汁成长的“龙娃娃”——龙的传人,蓄势待飞、鹏程万里的精神。

在校门前左侧,有一方8米宽、10米高的石壁景观在喷泉辉映中,静静地半卧在瀑布下。石壁上面镌刻着孩子的手迹,这便是当年“龙小”的环保小卫士在考察被严重污染的锦江后致市长的信。正是这被媒体称为“还我锦江清水”的“第一声呼唤”,催生了成都市治理锦江的“政府1号工程”。从此,成都一天天变美……因此,成都市荣获联合国环境治理“人居奖”桂冠,“龙小”也捧回了“地球奖”。“龙小”人筑起的,与其说是校园景观,不如说是用童心铸就的永恒的教育诗。

当我们怀着几分敬意走进这没有“铜牌”的龙形校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仅能容下1700名孩子上课间操的整洁校园。沿着操场左行,有一组石雕:一把古朴的算盘、一盘象棋残局、一支如椽毛笔、一方古砚、一个计算机键盘……错落有致地点缀着校园的边边角角。看着孩子们在这些石雕上坐卧嬉戏,一下子使这个充盈着生命律动的校园,泛起厚重的人文情怀。

在“龙小”,“孩子的需要就是教育的行动”。这句听起来空泛的教育理念,却到处可以找到实实在在的答案。教学楼内,洗手台根据孩子身高不同,修建的高度高低错落,以方便孩子们使用。在操场和教学楼之间有一个落差,修建了4组台阶,台阶两旁的“坡道”被设计成滑梯,为的是让孩子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安全“滑下”……为把生命关怀的理念融入校园建设,“龙小”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时空、每一个细节,努力建造适宜孩子幸福成长的教育乐园。

是否把新课程理念融注于校园文化,这要看孩子在这里是否找到了自我和快乐

顺着李海校长的指引,我们看到每层楼道都安置了一个电脑触摸屏。这看起来和摆在许多单位前厅没什么两样的东西,在“龙小”却有了孩子喜欢的“触摸E时代”、“校园小博士”、“黑色精灵”等贴切好听的名字,这是孩子们为触摸屏征名时起的。在“龙小”,到处可以看到孩子们参与的身影。课表设计,历来是老师的“专利”。“龙小”却在全校展开课表创意比赛,把设计权下放给班级,交给了学生。有一次,五年级班主任李老师收到了张扬着孩子们个性的48张课表,便自己筛选了一份,准备拿到学校参赛,却有个孩子不服气:“我的那份长颈鹿课表更漂亮。”李老师找出来仔细一看,形态各异的长颈鹿代表着各种课程,设计新颖别致,李老师灵机一动,将这些课表都贴在墙上,孩子们开始逐一评比。现在两周一换,让每个同学设计的课表都能得到展示。

“龙小,梦开始的地方。”这是孩子们对母校最好的评价。一般学校的校庆图册,大都是领导、专家、教师的题字和图片。在“龙小”65周年校庆图册上,却是学生活跃生命、飞扬个性、闪烁智慧的活动平台。“龙小,梦开始的地方”、“歌声笑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童心爱心敬业心心心相印”……这些从孩子们心底迸发出的激扬文字,赫然印在校庆图册的扉页上。

“孩子们潜藏着我们意想不到的智慧,他们给我们上了人生最生动的一课。”这是让李海校长刻骨铭心的一次“征名活动”。管乐是“龙小”的传统特色,但管乐队一直沒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几个音乐教师想了一年,还找了搞音乐的教授帮忙,取出的名字仍不满意。学校尝试向学生“有奖征名”,孩子们的表现让教师们大吃一惊。他们取出了“小神龙乐队”、“龙之韵乐队”、“小飞虫乐队”,等等。经全校师生投票,凸显“龙小”愉快教育特色、朗朗上口的“HAPPY乐队”一举夺魁。如今,“龙小”用绿色植物把“HAPPY”固化成了一个特别的校园景观。

正是由“管乐队征名”衍生的“我参与、我体验、我快乐”龙娃娃系列活动,奏响了一曲瑰丽的生命交响乐。

如今,一个快乐奔跑着的卡通龙娃娃——娃娃头上的角表示龙的形象、手拿毛笔表示热爱学习、奋力奔跑表示热爱运动、脚踏画板表示热爱艺术,化身1700名活泼可爱的孩子,正在充满阳光与生命活力的校园里,积极参与、感受、经历、创造,在张扬个性的“龙娃娃”活动中,每个孩子都收获着快乐、自信和成功。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甘于寂寞,在平凡中追求和感悟教育的伟大

求解——追求关怀生命的教育理念通过对“龙小”校园文化建设的直观感受,使我们对李海校长刮目相看。他,身高一米八左右,一身正气,忠厚、和善的面容透着几分书卷气和良好学养。1998年,李海接任“龙小”掌门人,继承“龙小”十多年“愉快教育”的优势,首战攻向学校相对薄弱而极富潜力的现代教育技术。短短几年,“龙小”建成全省一流的现代教育技术系统,并跻身首批“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站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平台上,李海校长思绪奔涌,是该敲定新的学校文化走向的时候了。现代教育技术引发了观念交锋,他开始从办学方向、教育目标到课程文化,全面拷问自己的教育行为对于教育本质的体悟。学校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李海的思考回到了“原点”。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生命发展

蘸着自己教育生涯的积累,李海反思“龙小”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愉快教育”实践。当“知识就是力量”成为教育的最强音、“双基”被当成教育的主要目标时,“龙小”进行的“愉快教育”实践就已经开始关注学生学习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作为“人”的生动活泼的发展。

基于对一次次生命细節的对话,基于对教育本质、规律的真切感悟,基于对教育趋于功利、浮躁现象的审视,他们的追问,在教育本质与“龙小”学校文化建设之间找到了契合点。于是,在“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的情感,尊重儿童的智慧潜能,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龙小”锁定了新的教育取向:“以人为中心,全面关怀、有效帮助生命成长”,并从生命发展需要的实际,提炼出“龙小”新的教育理念:“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甘于寂寞,在平凡中追求和感悟教育的伟大。”

谈起这38字理念,李海校长深有感触地说:“这是对师生做人做事的共勉。发展生命来不得浮躁、奢华和功利,正如皮尔·卡丹品牌是靠一针一线缝出来的,真实做人、踏实做事乃为人之本、成事之基。”

在这沾满泥土芳香的教育理念引领下,“龙小”从“大处着眼”,设定了新的发展模式: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探索“精品+外延”的多元办学模式,实现“更精、更强、更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了让思想“落地”,“龙小”从“小处着手”,要求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件小事,要求在优化每一个教育细节上下工夫。

学校的特色就在人无我有中

近年来,许多学校都在寻找着各自的办学特色。针对一些学校动辄投资几个亿,津津乐道于面积有多大,硬件有多先进,李海校长有他自己的见解:“在激烈的竞争中,许多学校关注的是办学特色。我在想,美国的特色是什么?它不像科威特以石油、荷兰以花卉那样以某方面的特色著称,而是一种综合实力的强大。学校的规模、硬件不是强大,一所名校不仅要有叫得响的特色,更应走向方方面面的强大。”

追求强大,“龙小”提出了“三有”,就是有持续的创新力和发展力,有一流的质量和效益,有真实的个性和品牌。培育了品质卓越的软力量,就能无限生成新品质和新力量。李海校长略带几分激动的语气说:“那些扯着‘以人为本调门儿,名利至上玩教育的做法,我们不要。我们要的是全心全意帮助生命成长的思想、环境、行动和技术。”

为此,“龙小”依据人的生命特性,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促进生命走向更加完善、和谐与无限生长的境界中,把育人目标调整为:让每一个孩子享有自信和成功。培养“品德高尚,思维活跃,行为规范,体魄健美,个性充分”的一代新人。

评价是撬动生命的杠杆,是生命前行的加油站和风向标,是每个生命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全面、有效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就是对生命的真正关爱

求解——让每个生命享有自信和成功

和李海交谈久了,会情不自禁地被他质朴而带有磁性的话语所吸引。当谈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这一教育热点话题时,“龙小”的“新三好”评价体系,让我们眼前一亮。

沿用多年的“三好生”评价体系,虽在促进学生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导航和推动作用,但对于激励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却有些力不从心。它诉求的只是少数人的“成功”,“名额限制”的结果只能是“优中选优”或“轮流坐庄”,多数人得不到成功体验。

“每年评上的各级‘三好生不到学生总数的20%,难道剩下的80%就不行了吗?”一种为每一个生命成长负责的情结在李海心头萦绕。于是,尝试建立一种能满足多数学生发展需求的评价方法的想法在他心中渐渐清晰起来:“必须打破这种‘功能窄化、只为少数人服务的评价模式,建立人性的、科学的、充分激励全员全面发展的新评价制度。”

有此想法的不止李海一人。放眼全国,许多学校纷纷作了有益的探索。五十多年来,“三好生”这个称谓留下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甚至已经将它作为学校的一种文化固化下来了。完全把它“破”掉,大家会接受吗?经过反反复复地推敲,“龙小”把“新三好”定位为对现行“三好生”制度的传承、创新和拓展,他们的“新三好”评价制度终于静悄悄地出台了。

做家庭的好孩子、学校的好学生、社会的好公民

快人快语的焦红宇副校长说:“2000年,‘龙小首次打破名额限制,尝试‘校级三好生合格达标制获得成功。次年即以‘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为基础,从学生所处的环境入手,推出了主题为‘做家庭的好孩子、学校的好学生、社会的好公民的‘新三好评价标准和运行机制。”

在“我努力,我能行”的旗帜下,争做“新三好”,怎么做,做什么?孩子们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评价体系分高中低三段目标,每段从三个方面分别提出10条总目标和操作性目标。如低段“做学校的好学生”,第一条总目标是“热爱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相应的操作性目标则是“对学习有兴趣,不懂就问,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对应第二条总目标“勤于思考,思维活跃,有自己的见解,有创新精神”;操作性目标是“专心听讲,回答问题声音洪亮,积极发言”。总目标反映的是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操作性目标提供的是检测总目标的标尺,二者彼此呼应,使评价落到了实处。

为了达到“让每一位孩子享有自信和成功”这一评价目的,“龙小”把评价分为自评、同学评、家长评、教师评、社区评和总评,先由各评价主体打出等级,再综合得出总评等级。自评是自己对照“新三好”内容进行全面评价,同学和老师主要针对“好学生”、“好公民”两方面内容进行评价……总评获“优”20个以上和全班同学投票过半数者,就可获得这个学年的“新三好”。

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位成功的学生

“新三好”尽可能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不把关注点放在自己在群体中处于什么位置上,而是放在自己跟自己比有了哪些进步上。这是旨在淡化选拔功能的“新三好”评价制度的一个闪光点。它试图构建起适应和激励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系统,引导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验争创过程,把握自我发展,享受自信和成功。

如此说来,“新三好”丰富了评价内涵,更具科学性和人文性。它尽可能体现“尊重儿童的人格、情感、智慧、潜能和个体差异”的办学理念和“多把尺子”、“机会均等”原则。这既是对传统育人观念的更新,也是对被“应试”异化了的教育价值观的纠偏和还原。

为了使“新三好”既关注评价过程,也尊重个体差异,“龙小”把评价标准交给每个学生,引导他们向目标靠近。比如“做学校的好学生”,学生在校一天表现好,老师就在他的评价手册里盖上两朵小红花(学习花和行为习惯花);一周获得8朵小红花,可换一朵大红花,并显示在评比栏里,作为期末评定等级的依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的感性认识,李海校长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患有先天性失语综合症的学生经常违反纪律,一连几周都没有得到大红花,班主任便向他承诺:“别人一周要得8朵小红花才能换大红花,你只要4朵就行了。”在班主任的精心呵护下,这个孩子的行为习惯大有改观,还在期末破天荒成为了“新三好生”。

评价一转天地宽

看到每个孩子在争当“新三好”的过程中,“重健康、有感受、养能力、学知识”,开启了全新的生命世界,“龙小”的老师、学生和家长都露出了幸福的微笑。三年来,“龙小”表彰“新三好生”4583人次,每学期都有71%以上的学生登上“新三好”平台。

由于孩子踊跃争当“新三好”,增加了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在座谈会上,陈斌同學的母亲说:“‘新三好评价内容具体,民主公正,操作性强,能全面衡量一个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对孩子良好习惯和美好品德的养成很有意义。”丁勇的母亲则认为:“通过‘新三好评定,孩子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家长和老师也更全面地了解了孩子”……据统计,家长中,认同“新三好”评价体系的占97.8%,认为孩子能用“新三好”标准要求自己的占98.3%,能用“新三好”标准要求孩子的占98.7%。

“新三好”评价之所以能很快得到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广泛支持,还在于它建立了一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需求的多方沟通的“网络链接”。“做家庭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公民”,需要孩子在争创过程中主动与父母交流,参与社会实践。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就不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而是一个多层面群体共同构建的具有亲和力的教育平台。

正如2004年底,中央文明办副主任翟卫华考察“龙小”时所说:“‘新三好的创新实践,很好地将学校、家庭、社区结合为一体,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不谋而合。”

要构建起适合学生需要的、本真意义上的学校课程体系,必须为校本课程打开时空,我们把突破口选在了长短课时制改革上

求解——构筑满足生命发展需要的长短课程

当“龙小”人将课改理念融注于校园建设,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三好”评价体系入手,向课改纵深挺进的时候,“龙小”遭遇了校本课程与现行课程体系的冲突。杨尚薇副校长实话实说道:“按小学通用的40分钟课时制,每周最多只能安排28节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几无立足之地。

在深入课程改革实践的反思中,李海校长不断地叩问自己,课程改革的任务是否仅为验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如何体现学校在课改实验中的创新性?如何传承、创新、发展学校的校本特色文化?经过不断地研究、论证、构建,六易其方案后,李海将令旗挥向旨在构筑满足生命发展需要的长短课程。

建构长短课时制——决战在课堂

我国沿用多年的小学通用的40分钟课时制,这单一的课时制与新课程理念及新课程结构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龙小”试图从课程意识重塑、课程体系重建、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等深层领域,来一次学校课程时空的大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力量的大开发,从而建构起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

在启动长短课程的关键时刻,“龙小”把决策权交给了教师。因为,在李海的管理词典里,“关注生命,不仅仅关注学生,也关注教师,关注学校里每一个生命的正常需求和发展需求。只有当学校的改革要求变成了教师自己的发展需求时,教师生命的活力才会不可遏制地迸发出来”。面对这样一项涉及面广、风险高的综合性改革,全校教师投票表决,竟有高达99%的支持率。

于是,在2003年下学期,“龙小”初步建构起长短课程体系。主体是30分钟的短课和40分钟的长课。少数是60分钟和70分钟的“超长课”和10分钟、15分钟、20分钟的“超短课”。课的长短主要依据学科特点:如语文、数学,学生需要有较长的时间感悟、理解和运用,故以长课为主;而英语、音乐、美术、劳动、思品、社会等课程,内容较为轻松活泼,则以短课为宜。“超长课”主要是计算机学习,“超短课”则以思维训练、健康教育等内容为主。

例如,过去每周7节的语文课,变成了5节40分钟长课和2节30分钟短课,余下的20分钟安排了“超短”的书法课;又如,过去一周共80分钟的“品德与社会课”,变成了两节30分钟短课,剩余20分钟分别移入“晨会”和综合课。

事实证明,在不加重学生负担、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腾出的时空,可以保证校本课程的开设。“龙小”的长短课程体系不仅涵盖了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全部课程,并新增了形体、书法、阅读轮转、英语活动、数学思维训练、“心心语”(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大批校本课程,从而大大丰富了学校课程,较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求。

长短课时制——放大了学校课程的教育价值

也许有人会问,“长短课”会不会流于形式?李海校长的回答是:“相对于原来单一的40分钟一节课的课程模式,短课和超短课不仅是时间的缩短,也不仅是一些‘含金量不高的教学内容和环节的删减,超长课也不仅是简单的时间延长和内容增多,课的长短有致,为的是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提升个体生命和教学的集约化效益的需要。”

由于增加了课程内容而总的教学时间不变,就迫使老师们不得不精心收集、整理、重组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处理教学细节,挖掘教学潜力,追求精讲、精练,从而使长短课时制带来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位叫张蓉的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用短课教学《奇妙的声音》时,删掉了原先‘学生在板凳上寻找打开宝藏钥匙的教学环节,不但未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致,反而避免了孩子们‘注意力分散;同时减少了让学生说出‘表现寻宝儿歌节奏、音色、音高以及强弱方法的次数,学生意犹未尽……每节课孩子们都很兴奋。”正是由于每天接触的课程门类增多了,孩子们每节课需要有意注意的时间缩短了,容易降低疲劳和减少遗忘;同时把时间、空间和学习的主动权尽量交给了学生,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精力更充沛,主动参与学习和乐于表现的孩子更多了。

当我们走进形体课的教室,随着欢快的音乐,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翩翩起舞。墙上,一幅“舞动生命,舞美心灵”的标语,引起我們的深思。以前一周两节共80分钟的音乐课,现在变成了三节30分钟的短课,其中两节是常规音乐课,另外一节为校本课程范畴的形体课。这一变化既促进了音乐教学价值的“边界开发”(向形体课延伸),又形成了音乐和形体课程价值的“边界碰撞”。形体课和音乐课的共同特质决定了它们能够整合互动,因为节奏是音乐的骨架,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形体教学既强劲了这个骨架,又升华了这一灵魂,它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学生的音乐情感和对节奏的体验,并向健美身体,舞动生命、舞美心灵的艺术和人生双重价值拓展。音乐与形体课程价值的边界延伸和边界对接新生的教育价值,是传统音乐课望尘莫及的。

长短课时制,不仅把教师参与课改的活力激发出来,还带来了教师从教学思想到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积极变化,重塑了教师课程意识,培养了教师课程开发和执行能力。同时,也推动了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整合互动。它所给出的自由空间和对教学能力的全面挑战,促使教师从适合学生需要和提高效益出发,不断建立优势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艺术,加快自身的专业化进程。

可以基本判断,长短课时制在“龙小”初步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研究空间,构筑了从“愉快教育”向“关怀生命”教育飞跃的又一个坚实的教改实验平台,这,也正是“龙小”新的底气之所在。

“老师们的倾情投入、孩子们的幸福表现,坚定了我们的改革方向。只要不断反思、改进、完善和丰富,这富有挑战性和生成性的改革,就一定能赋予师生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副校长刘蕾说。

在实施长短课时制过程中,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孩子们以极大的热情欢呼新课程:“有了长短课,‘玩的课更多了,我们喜欢这样上课。”而专家们评价说:“长短课以其人文性、丰富性、灵活性、有效性等优势,促进了生命的多彩、和谐和卓越发展。”

建设一支与时俱进、卓越发展的教师队伍,是兑现关怀生命的学校教育永不衰竭的动力求解

——发掘帮助生命发展的动力之源

几天来,我们在李海校长布下的“龙门阵”里左冲右突,仍被困在阵里。一所占地仅有0.8公顷的小学,如何摆得下气势如此恢宏的长龙大阵?又如何能“舞”得动呢?

李海校长十分感慨地说:“‘龙小教职工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太好了!”引领这样一支敬业乐业、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敢于挑战的教师队伍,需要高超的管理思路和领导艺术。

分享教学成果的“教学节”

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这句话,在李海的词典里却诠释得有滋有味:“课改中,教师是生力军,把话语权交给教师,倾听他们的感受、观点,彼此分享教学成果带来的思考,应该是校本教研的着力点、关注点和归宿。”

回想起设立“教学节”时情景,“龙小”的教导主任李玲娓娓道来:“办教学节看似偶然,实为必然。新课程进入新阶段后,老师们关注最多、也最头疼的是难以处理好‘预设与‘生成这对矛盾,我想搞一次校本教研活动来解决。向李校长汇报时,他说,不要仅仅为了完成‘任务,搞得老师们挺沉重的,干脆搞成一个节,就叫‘教学节吧,让老师们在研究中体验到过节般的快乐。”基于这样一种人文关怀,“龙小”的“教学节”浮出水面。

从此,“龙小”一年一度的“教学节”泛起无法预约的精彩。这里的教学节一反“专家讲、教师听”的惯常做法,在教研活动中,教师真正唱起了主角。首届“教学节”,上午语文、数学、音乐三节课后,分学科讨论。来自省、市、区的专家、老师都分到各组。先由上课教师汇报思路,再由听课教师发表意见,最后请专家限时点评。

讲起这改革的深层目的时,李玲说,老师们在课改实践中产生了不少疑惑、感悟和反思,却缺少对话的语境,需要搭建新的研究平台。把话筒交给老师,把话语权还给老师,就能让他们在深度对话中,实现教改难点的集体攻关和群体智慧的碰撞、集成和共享,延伸教研的价值链。

青年教师的“一三六”培养行动

当我们带着几分启示走出“教学节”的时候,李海校长又抛出一个当前许多校长面临着的共同问题:随着近几年大量的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刻不容缓。为改革提供优质、丰富、活力无限的人力资源,“龙小”推出了培养青年教师“一三六计划”,力求“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导向正确,评价有效”。这个培养系统分三个阶段,其基本目标的描述性定位分别是:“初为人师”、“小荷才露尖尖角”、“春色满园关不住”。即第一年实现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变,基本胜任教师工作;第三年做到基本掌握小学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方法,胜任教师工作;第六年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风格,多数人成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

为此,学校成立了“青年教师评估小组”,分别在第一年、第三年、第六年末,根据教师本人述职和日常考核,对其作出定性评价,分别授予其中的佼佼者以“希望之星”、“明日之星”和“今日之星”称号。

每个阶段均有明晰的操作措施。如第一阶段的操作性措施是:上岗前“通识培训”、“师徒结对”、每学期举办两次有针对性的主题培训,等等。

学校为每位新教师安排一名指导教师。新教师上“拜师课”后,一学期内至少上一节研究课、一节“汇报课”;指导教师上“示范课”,听“随堂课”,从思想、精神和作风上,从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上,对新教师提供全面有效的帮助。在“龙小”,“师徒结对”成为了培养青年教师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与青年教师座谈中,我们听到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我第一次上公开课时,由于误听铃声,提前了5分钟上课,导致最后5分钟好不容易才挨了过去。下课后,很多人都批评我……”指导老师陈道玉抢过刘檩的话头说:“那天他很沮丧。有人说,刘檩上的啥子课哟?课上得不好,眼睛又小。这是啥子话嘛!课上得好不好,跟眼睛大小有啥子关系?我鼓励他,就是要向大家证明,眼睛小不等于上不出好课……”陈老师还未说完就笑了。刘檩在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潜心钻研,后来获得了全国赛课一等奖。

三次难忘的“惩戒”

在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们忽然又冒出一个问题:“在你‘以人为本的管理词典里有没有惩罚的词条?”李海校长非常肯定地说:“有!以尊重、关怀和发展教师生命为前提,以机会均等的可行性平台和人文化的柔性管理激活教师的发展动能,但这决不意味着不重视必要的规范管理和制度杠杆。”

不准“补课”、“占课”、“抢课”,不划分教师等级,不过分看重考试成绩,不把调研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依据。“龙小”从机制、环境上为教师發展扫除障碍,减轻压力,提供助力,但必要时亦不惜严厉“惩戒”。

在一次家长会上,由于准备不到位,十多位家长一时没有座位,李校长感觉这是对“上帝”的怠慢,责任首推自己,于是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宣布扣发自己年终奖500元。

有一年暑假前一天,4位教师觉得可以轻松一下了,中午小聚时喝了几瓶啤酒,返校迟到了几分钟,结果每人被扣掉了380元的考核奖,便产生了“380元1瓶啤酒”的戏说。

还有一次,某位老师私下调换中午值班,因衔接有误,导致某班学生吃饭时值班老师脱岗。处罚同样严厉,这位老师不仅被扣掉了当月奖金,还在全校大会上做了“心悦诚服的检讨”。

为什么一向柔性的“龙小”,会有如此严厉的“惩戒”?李海的管理词典里自有解读:“在某种意义上,并不多用的惩戒性措施,犹如一道无形的管理防线,既是对生命走向的规范和导航,更是对生命成长的实质性保障。校长处罚自己,意在向全校教师发出信号,对家长的任何疏忽都是对学校形象的损伤。‘啤酒事件的警示是,教师酒后红着脸上班,家长岂能放心把娃娃交给学校?重罚‘教师脱岗的价值在于警钟长鸣:学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须防患于未然!”

尾声

人是生命的精灵,自有人之日起,发展人就成了人类恒久的追求,自有了教育和学校,人的发展由此不断优化和升华,愈来愈彰显出教育的无限神奇。

一旦学校把发展生命确立为自己忠实的教育取向以至使命,学校就会定格在“以人为本”的坐标上。如果把不受教育影响的生命自然生长看作一个常数,那么,施加教育影响的生命发展则趋向一个无限的“极值”,这个“极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行为,即教育能力这个自变量。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教育资源品质越高、教育行为越优化,生命发展就越充分。

而这背后,是教育追求的高远豪迈,是教育走向本真的无私无畏,是以爱心、教育智慧和事业激情去求解发展生命的最大值……

“龙小”是渺小的,她静静地伏在锦江河畔,即使你在成都的地图上也很难找到她;

“龙小”是渺小的,因为她只是华夏神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潮中涌起的一朵浪花;“龙小”又是伟大的,不仅是因为她在小小的校园演绎着“让孩子展开翅膀”这千古求解的命题,而且使这古老的命题赋予崭新的时代色彩;

她的伟大,在于昭示着新课程改革的春天的来临……

当千万所“龙小”崛起,当千万万“龙娃娃”展翅腾飞之日,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

猜你喜欢

生命评价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