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与目标定位
2005-01-29巢宗祺
巢 宗 祺
在研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是否可以将“综合性学习”单独列出来提些要求?目的是在本学科的各个学习环节之间加强整合,在语文和生活、语文和其他学科之间增强联系和沟通。事实上,语文教育界早就有人发表过这方面的观点,也有这方面成功的经验。当初拟出“综合性学习”目标第一稿以后,大家就有点犹豫,这里面大多是一些“活动”,不是我们过去所习惯了的“目标”、“教学要求”一类的东西。确实,在语文课程标准起草的阶段,我们有过一段时间的彷徨,原因就在于头脑中关于“目标”的思维定势,总是把“目标”跟学习结果紧紧地绑在一起。按照这样的思维,课程目标基本上只能限定在“知识和能力”的范围之内,“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很难进入具体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系列提出来,是在对“目标”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突破之后的一个尝试。
三年多来,对于“综合性学习”,批评意见颇为尖锐,欢迎之声也很强烈。根据从报刊上和在一些地区的调研中获得的材料,我们看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两个方面的情况。
一是成绩可喜。一些学校十分重视综合性学习,老师们想方设法,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的地方反映,学生以前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没有东西可写,现在结合综合性学习,作文不愁没有话题和材料了。有些老师深有感触:开展与不开展综合性学习不一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动起来了”,學习兴趣大大增强,思想活跃,眼界比过去开阔,在多方面取得了学习成效。同时,老师们还从这些活动中进一步了解了学生,发现了蕴藏在学生中的不同类型的智慧,有些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是尚需改进。从这几年所见到的综合性学习实施案例来看,这里面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有些活动的主要目标偏离了语文;有的地方偏重形式上的热闹,对实际效果的关注还不够充分;有些活动不切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需要和条件;有些活动形式雷同,多次重复,将来可能会因过于单调而令学生感到厌倦。
当前,我们有必要加强研究,认准方向,顺利、稳妥地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
对于综合性学习,我们应该认识清楚它在语文学习中所起的作用,这样才能在实施过程中把握住关键因素,并始终对活动的实际效果保持密切的关注。
1.从需要出发,以课题引领,拓宽语文运用的空间。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的是语文学科范围内的听说读写活动,其作用在于突破分细小项目练习的局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而有的是跨领域的综合,其作用除了锻炼综合运用的能力之外,还以课题引领的形式,突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指标和作文路数,使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活动空间。过去中小学生的阅读主要是课内选文的阅读和课外凭个人兴趣的阅读,而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在课题的引领之下,根据任务的需要,设计方案,组织活动,选择、搜集、阅读相关的材料,开展书面和口头的交流,学生在活动中有分工,有合作。这样的活动,不只是集中在一个比较窄小封闭的语文知识或能力问题范围内反复进行技能训练,而是由任务、课题出发,打开思路,拓展阅读视野,引进新的话题,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新的思考空间和话语系统。一个人要很好地领会和准确地表达某个方面的思想,他必然要熟悉这个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概念、惯用词语和某些特定的表达方式。一个人的言语活动如果只是局限在某一个领域,比如说日常生活领域,那么他跟其他人的交流只能是日常生活的话题。因为不熟悉、不习惯其他方面的话语,他就很难参与其他领域的交流。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走进一个个新的话语领域。这类活动的设计要着眼于以课题、任务来引领。
2.沟通语文与不同领域的联系,增进语言与思维的活动机制。
一个人的言语系统、思维系统要能够跟外界不断地交流信息,形成开放的系统,需要有可以接纳和释放信息的“触点”、“接口”来与外部系统连接。这种“触点”、“接口”一般会由外部系统里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概念、词语、表达方式等构成。如果一个人这样的“触点”、“接口”少,那么他的思维空间和话题范围就相应地会有很大的局限性。相反,如果他的“触点”、“接口”多而且活性强,那就会时时触发联想和想象,他就可能有比较大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的空间,思维的发散、连动、转换、统筹的机制和语言反应机制也可能变得灵敏。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要在这“连接”、“沟通”、“激活”上产生效应。在不同领域里开展这项学习活动,就是要使学生在他们的语文学习链上逐步形成许多与其他领域连接的“触点”、“接口”和相应的活动机制。
3.在动态的过程中实现整合,提高实际的应对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在相对静态的学习空间进行某个局部环节的分项练习,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动态的实际情景中学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投入到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实践中去,开展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学生会遇到许多远比静态情景中更为复杂的问题。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学习调动、整合各方面的因素来解决问题,就会大大提高在语文实践中的应对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要在“实际问题”、“动态过程”、“应对能力”等方面多加考虑。
4.指向基本目标,争取多方面的收获。
综合性学习,既要注重“综合”,又要强调基本目标的落实。综合性学习,有不同领域内容的交叉,会形成一些边缘地带,这些地带可能是“四不像”。过去往往是各个学科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哪个学科都不管这“四不像”地区。这“四不像”地区通常是实施难度最大的地方,但也往往是能量和效益最集中的地方。另一方面,综合性学习又不能是盲目杂乱的,它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基本指向。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应当指向语文,首先要保证在语文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取得比较确定的成效。当然,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在某个方面有所收获的同时,在其他方面也可能获得一定的“副产品”或“附加值”,如,增强了在其他领域里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在跨领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受到启发,找到其他领域的课题;开始学做课题,包括课题咨询、查阅资料、设计活动方案以及每一个细节,活动的组织和推进,方案的实施和调整,成果的提炼和展示,等等;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拓宽了视野,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要搞好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紧扣基本目标,同时争取更为丰满的成果。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指向,要考虑的还有语文探究学习的目标定位问题。语文综合性学习,是重在实际应用能力,还是着眼于探究能力?我们认为,这两个方面的能力都重要。語文综合性学习,有的活动可着重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的可着重于培养探究能力。不过,在以往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中,我们看到,有一些探究活动定位有些偏移,因此有必要作一个界定:“语文的探究”,所探究的应该是语文的问题,而不是艺术的问题、自然科学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等等。在一些综合性学习中,探究其他领域的问题,而语文在这当中发挥很大的作用,这样的活动算不算“语文的探究”?我们说,这是别的学科、其他领域的探究,不是“语文的探究”,这可以说是某个领域探究活动中的“语文的运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以其他领域的内容为题目,这也是可以的,就像语文课上也需要学习有关自然科学、艺术等方面的文章一样,但是务必注意,设计思路应该是以其他领域的问题作为“引子”,引发兴趣,提起话题,而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的成果设计都要首先落到语文的目标上。
二、从选题看综合性学习目标的定位。
现有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和一些学校自拟的综合性学习选题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基本上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范围内,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个题目之下。如,有的教科书设计了围绕“汉字”展开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有阅读、游戏、问题探究、讨论,等等,活动形式多样,但是学习内容和目标都在语文学科范围之内。再如,有的综合性学习,结合有关单元课文的内容,以“我爱我家”为题,开展口头和书面的交流。这类选题范围比较小,所涉及的内容和话语大抵都在日常生活圈内,多数学生有比较多的话可说,目标比较容易确定,设计的几个环节也比较具体,一般不大会产生目标偏离的情况。
第二类,就是从语文教科书和课堂教学延伸出去,开展语言、文字、文学方面的学习活动,如,“社会用字情况调查”,组织学生选定各自的任务,走出校门展开调查研究。经过观察、搜集、访问、分析、整理、撰写报告等一系列活动,认真投入的学生会有多方面的收获,如,增强用字规范的意识,提高识别错别字的能力、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属于这一类型的选题还有“文学采风”、“编一份手抄报”、“对联文化”、“爱生活,爱诗歌”,等等。这些活动内容一般都会超出教科书,超越课堂教学,相比前一种,活动范围比较广,耗费的时间多,还要做较多的组织工作。学习的目标和效果可能不像前一类那样容易控制。
第三类,即课题选自生活或其他方面的学习领域,内容超越语文学科。例如,在学习一组关于自然科学方面内容的诗文之后,从其中的一篇课文延伸出去,开展“探索月球奥秘”的综合性学习。再如,“某地旅游资源调查”、“环保小课题研究”、“黄河,母亲河”、“戏曲大舞台”、“秋游计划”,等等。这类课题有的贴近生活、适应社会的需要,有的满足学生的兴趣,搞得好会很出彩。但是另一方面,这类课题偏离语文课程基本目标的风险也比较大,师生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比较多。
这里引用山东泰山国际学校薛运锋老师关于《桥》的综合性学习案例,来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设计展开一些具体的讨论。薛老师这一活动的意图是:“在学习课文《桥梁远景图》的基础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事物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把握,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切入点,掌握一定的材料,运用适当的方法,就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得到一定的收获。”其具体活动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动口、动脑,通过实地参观、访问、查阅图书资料和互联网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使学生了解桥的发展,认识古今中外的名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让学生获得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质疑、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热爱科学的意识。
3.联系生活实际,由有形的桥到无形的桥,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指导学生形成书面材料,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
这是一个跨领域的学习活动,目的在于以“桥”为题组织材料和线索,搭建一个活动平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综合性地运用语文、学习语文。活动的成果有几个方面:“为学生建立起一个新的领域里的话语系统”;“让学生在兴趣中激发写作动力,有了览物之情,有了切身体验,作文就走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困境”;“再就是在赏析诗文时,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句,让他们品味诗文中精确优美的语言,感受历史文化的沉淀,受到审美教育”;“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由有形的桥联想到无形的桥”,“拓展了学生思维,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老师在这一活动上花费了不少心血,有很好的设想,在实施过程中又进行了反复的调整,取得了不少成绩。开展这样的活动是一项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工作,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收获,对教师也是很有价值的锻炼。
不过,这一活动的目标定位,还有调整的必要,主要是需要再进一步把着力点向“语文”移动。这一活动的设计中,有些内容列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不合适,如“通过实地参观、访问、查阅图书资料和互联网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使学生了解桥的发展,认识古今中外的名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了解桥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学生学科学的意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目标不宜首先聚焦在“认识桥,研究桥”上,而是应该在有关“桥”的一些重点文本的阅读、诵读上,在以“桥”为题的表达交流上;也可以从“桥”这个字的结构和基本意义入手进行讨论;还可以温习一些由“桥”构成的词语诗句等,把对于桥及其词义的发展的理解结合进来。在实现语文课基本目标的基础上,伴随产生一些其他方面的成果和附带的效益,如“爱科学的意识”、“增加有关桥梁建筑的知识”等,这是应当欢迎的。在从“桥”引发的“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引进对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目标的考虑,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又要注意处理好目标群内部的关系。
几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搞好语文综合性学习,选定恰当的课题是十分关键的一步。那么应该怎样来筛选课题呢?恐怕少不了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这当然是各学科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都应该注意的要点。不过综合性学习更需要重视这个问题。因为综合性学习内容较多,过程较长,对学生自主参与的要求比较高。如果学生缺乏兴趣,就不可能积极投入,这样一个投入较多精力的活动就有可能收效甚微。
其次是课题的价值。当然是指它的教育价值,特别是在实现语文课程目标方面的价值。如果课题光是顾及满足学生的兴趣,而教育价值却不清楚,这肯定是不足取的。如果课题虽有价值,但基本目标不在语文学科,这也需要重新考虑:要么是放弃,要么是调整设计思路。语文综合性学习课题的选择一定要把握好方向,要确保基本目标落在语文上。
再次是课题的可操作性。有些课题设想很好,但是实施起来比较困难,或许是难度过大,或许是不切合某些地区的具体情况,或许是设备、经费的原因而难于实施。所以,课题的设计有必要在可行性上多下工夫。
三、设计与实施涉及的问题。
有些老师反映,教科书上设计的一些课题和方案不适合他们学校,他们地处内陆山区,遇到关于海洋的学习专题,学生因为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故而热情不高。有些学习活动要求上网搜索资料,相当一部分学校和学生家庭都不具备上网条件。另一方面,本地区、本学校很丰富的、很有特色的资源却未能被利用起来。综合性学习涉及面广,实施环节比较多,任何一个环节上的疏漏都有可能影响效果,甚至会导致失败。所以,各地学校有必要对教科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案进行调整,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条件和实际需要,扬长避短,放弃一些不适合本学校的目标和操作手段,充分利用自己的课程资源,精心筹划和准备,这样,各种类型的学校都有可能把综合性学习搞得有声有色。
在活动中,学生的分工需要明确:哪些活动每一個学生都要参与,哪些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分头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活动环节比较多,里面一些最基本的内容,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认真学习;有一些内容,如调查、访问、搜集整理资料等,可以让学生分头进行,在活动期间的交流中和总结汇报展示时,学生观摩其他同学的活动成果,也是一种间接的学习。安排好分工合作是为了更加完满地完成综合性学习的任务,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的好机会。
语文综合性学习,既要重视过程,也要讲究实际效果。如果不注重质量和实效,缺乏创意,缺乏精品意识,不断在中低水平上重复,形成僵化的模式,就必然会使学生从开始时的新奇感转变为后来的厌倦感。
四、多重目标与效益最大化的关系问题。
我们语文课程的目标有近期的,也有长远的;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刚性的,也有柔性的。过去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多数人,对于学生的学习,关注的主要是知识、技能方面的达成度,是一般考试可以检测的目标,是近期的、显性的、刚性的目标,是立竿见影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在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学习和生活的习惯以及创新潜能等方面,需要经过较长时期才能显现效果的柔性目标,因为难以纳入评价刻度,无法在大规模测试中用简化的标准来度量,于是被统一考试的评价体系排除在外,所以在“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教不学”的教育氛围中,这些目标不可能得到高度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发展,我们对于人的评价、关于教育的评价指标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开始注重人的整体素质,注重整体人生成就。语文课程要优化组配,重视综合的教育效果,在本学科内突出某一方面基本目标的同时,注意带动其他目标;既要抓住知识和能力,又要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语文课程的内容、目标是多方面综合的,它的成果也完全可能是“多功能”的。语文课程改革追求的是语文本位基础上的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我们以《狼》和前面提到的《桥》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为例,讨论一下语文课程以及语文综合性学习多重目标和效益的关系。
《狼》这一专题,第一步是让学生阅读两篇文章和两段参考材料;第二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成语、谚语、故事以及其他语言材料来观察人们对狼的认识、态度和情感倾向;第三步是在前两项活动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索和讨论。基本线索是有关词语的学习、温习和联系、比较,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是基于词语和阅读材料上的探究。在这些方面体现了近期可检测的、显性的、刚性的目标,基本的目标。同时,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在其他方面获得不同程度的成果,如,文化视野的拓展,对于词语意蕴辨识能力的提高,汉语和英语进行联系、比较的学习方法上的启示,对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冲击,等等。这些方面的成果可能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能真正显示出效果和影响,因此这一类目标的实现将具有“长远、隐性、柔性”的特点。
跨领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现语文基本目标的同时,有可能伴随产生一些其他方面的成果和附带的效益,这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的。不过我们在设计活动时,不能把其他领域的专门知识具体细致地列入学习目标。例如,关于《桥》的语文学习活动,没有必要把“桥梁图片、数据、名称”和“桥梁发展史、桥的分类、桥的文化等”作为对学生的普遍要求;关于《狼》的专题学习,也不能要求学生详细了解生物学、生态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当然我们并不排除有这样的可能:有的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受到启发,对某个专门领域产生了兴趣,并且在这个方向倾心努力,将来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些专家毕竟不是靠语文课打造出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其他领域的内容,对语文学科来说,是寻找一个题目和载体,沟通一条联系通道,搭建一个语文应用的活动平台;而能作用于其他领域的,也许就是开一个口子,留一点儿印象,还可能会埋下一颗种子。在学习活动中,语文的目标应该是明确的,那些可能性的、附带的目标则可以是模糊的。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需要根据语文的目标加以筛选取舍。
综合性学习的创设,基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素养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为了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语文综合性学习已经迈出了有力的第一步,没有任何理由停步甚至倒退。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继续在积极探索的道路上,踩着稳健的步伐去收取最大的教育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