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动基础教育持续协调发展

2005-01-29陈小娅

人民教育 2005年7期
关键词:农村工作发展

一、2004年基础教育工作回顾。

2004年,是我国基础教育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围绕贯彻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1.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农村义务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本届政府又把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年多来,在国务院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指导下,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切实落实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2004年,不含一般性(工资)转移支付,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各类专项资金达到100亿元,比2003年的58亿元增长72%,比2002年翻了一番还多。地方各级政府也把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了投入。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开局良好。去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召开了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会议;7月,三部委与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签署了“两基”攻坚责任书;10月、11月三部委分别审定下达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省规划和30亿元的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年度建设资金,有2364个项目学校启动建设。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启动。2003年底,中央投入10亿元,地方配套9.1亿元,在中西部20个省份约11万所中小学中开展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共建成20977个教学光盘播放点、48605个卫星教学接收点、7094个计算机教室。覆盖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5%左右的农村中小学,约925万名中小学生受益;覆盖中部六省21%左右的农村中小学,约644万名中小学生受益。

———“两免一补”工作加快推进。在中央领导的高度关心下,财政部、教育部加大了“两免一补”工作的推进力度。从2004年秋季开始,中央财政的专项经费从2003年的4亿元提高到了去年的18亿元,享受免费教科书的中小学生人数由770万增加到2400万,提前实现了原定到2007年对家庭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目标。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各地在实践中敢于探索,大胆创新,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經验。2003年,全国财政预算内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达到了1094亿元,占当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的80%,总量比1999年增加了1倍多。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撤消了乡教办,强化了县域内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制定了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的拨款标准。

2.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教育系统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积极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

教育部作出了总体部署,举办了约100人参加的两期学习中央8号文件的研修班;先后颁布了新制定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思想品德等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了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出版部门在现有教科书中增加体现爱国主义的篇目;实施了净化校园工程;和中宣部一起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了“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活动,并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新进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较大范围开始实施,进一步加强了对教师的新课程培训,积极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立,加大了交流研究中考改革的工作力度。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已在四个省(自治区)稳步推进。加大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工作力度,提出了新形势下“减负”工作的具体要求,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教育问题。

一是认真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问题。二是积极推进“一费制”,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工作。三是组织开展幼儿园和中小学安全专项治理行动。

5.各地积极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率先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成绩显著。国家在大力推动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同时,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和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等地都相应制定了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建设纲要和政策措施,以缩小本地区内部基础教育发展的差距,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

6.基础教育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展,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4年,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幼儿、义务、高中和特殊教育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迅速,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需求的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幼儿教育有了新的进展,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比上年提高3.35个百分点;残疾儿童受教育面进一步扩大,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教育资源配置和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2004年,随着学龄人口的变化,全国小学比上年减少3.17万所,初中比上年减少973所。小学专任教师减少7.46万人,初中专任教师增加2900人。中小学校舍面积比上年增加7330万平方米;危房面积比上年减少983万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馆、音乐美术器械配备达标的学校数都有较大增长。

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2004年底,全国“普九”人口覆盖率已经提高到94%,扫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左右。全国达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各项要求的县级单位新增115个。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基础教育工作全局。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基础教育工作,就要把千方百计促进基础教育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各项事业进步的基础,也是消除前进过程中一些内在矛盾的重要途径。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一条基本经验,同样是基础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加快发展这一中心任务不动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社会各方面和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成为公众关注度越来越高的领域。一方面,要对基础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基础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还需要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在快速发展中所取得的成绩并没有完全改变我国教育基础薄弱的状况,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教育既要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和新要求,也要遵循教育自身规律,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大环境和宏观体制的变化势必要求我们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办学体制等,这需要我们在坚持发展中认真研究、逐步完善和解决。不发展,这些问题就永远不能解决。如何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用什么模式发展,如何把握好发展节奏,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只有不断加快发展,健康协调发展,才能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才能使人民群众充分地分享教育改革與发展的成果。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责任。要从过去依靠人民群众集资和收费支撑义务教育发展切实转变到依靠公共财政的建立和完善发展义务教育上来,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要进一步落实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千方百计增加各级财政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在发展的方向上,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努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新时期基础教育的发展与上个世纪推进“两基”的情况不完全一样,我们既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又面临着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减少等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我们在规划基础教育的发展时,既要考虑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又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既要考虑不断化解在现实发展中碰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又要促进事业的协调持续发展。

在发展的策略上,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多样性。我们目前实行基础教育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属于政府行为,代表国家的意志,在大政方针、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上必须体现国家的统一要求。在此基础上,要更多地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创造性地去解决在发展中碰到的矛盾和问题,调动各地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基层的创造性,鼓励和支持各地探索符合实际的推进基础教育发展的各种改革和做法。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2.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基础教育工作,就要立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事业所追求的崇高目标和本质要求。基础教育对人的一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基础教育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在几个关键环节上下功夫。第一,进一步加强德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成才,必先学会做人,这既是全社会对学校育人工作的要求,也是所有学生家长对子女健康成长的期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都要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不断创新德育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要按照以学生为本的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鼓励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切实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三,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必须加强和改进教师培养、任用、培训和激励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加强师德教育的活动,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改革教师教育制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我们欣喜地看到,素质教育的推进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中小学教材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但是,由于来自观念、体制、政策以及社会的障碍,在个别地方和学校,节假日办班补课、大量制售复习资料、频繁考试、题海战术等违背教育规律、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有所回潮,一些学校对学生进行排队、拒绝后进生,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问题增多……中央领导多次对此作出批示,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推进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既要坚持方向,又要有耐心、有恒心。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坚定地把素质教育不断推向前进。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基础教育工作,就要进一步突出重点,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农村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有13亿人口,8亿在农村;在2亿的中小学生中有1.6亿多学生生活在县镇和农村,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占到80%,高中教育在校生占到64%。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工作的重心在农村,决定了必须把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城乡、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这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的要求。胡锦涛同志最近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推进基础教育发展要遵循的重要方针,为我们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育面貌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在基础教育的发展战略上,必须始终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来发展农村教育。

我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的发展中大国。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农民子女受教育程度相对于城市而言偏低,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拉大的问题十分突出。据统计资料显示,这种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得到尽快扭转,不仅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也会严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加强农村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新一届政府在教育方面最重要的一个工作目标。

在突出农村教育重中之重地位的同时,还要坚持统筹兼顾,促进高中教育、幼儿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高中阶段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高中教育的水平关系到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基础和数以亿计劳动者的素质。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奋斗目标,这对我们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地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握节奏、协调发展,各地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统筹好各级各类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把握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节奏;高中阶段教育要特别注意统筹好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共同承担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历史任务;普通高中学校要统筹好示范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学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反对追求超豪华的不良倾向,同时要特别重视办好农村高中。

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幼儿教育办学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幼儿教育“国退民进”的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把幼儿教育纳入政府的规划和管理范围,加强指导,严格管理。特别要加强对幼儿园的安全管理,促进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4.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基础教育工作,就要把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摆上重要位置,不断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制定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到上个世纪末,我们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奋斗目标,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度里解决了人人有学上的问题。这种基本教育的普及,为最广大的青少年学生提供受教育机会,是最大范围的也是最基本的教育公平。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公平的问题,从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后来国务院连续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等,包括国家实施的“三大工程”,实质上都体现了国家的教育公平政策。这是从宏观层面推进教育公平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义务教育承担的重要责任。当然,从长远看,仅仅做到这一步还是不够的,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从各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在新时期新阶段,在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公平问题成为各方面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

为什么现在大家反而感到教育公平问题更加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是在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发展速度有快有慢,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已经影响到了基础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影响新时期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教育政策始终是基于推进教育公平而制定的,并且确实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发展,在几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中国推进教育公平的成绩应该说是有目共睹的;实现教育公平的进程,应该而且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的教育公平目前存在的问题,既与历史原因形成的发展差距相关,也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别、城乡差别、阶层差别相关,同时也涉及到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因素,教育公平问题只能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但无论如何,我们今天必须正视和认真解决好这个问题,要以更多的精力来研究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和途径。

当前,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既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要通过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加投入,改善条件;依靠深化改革,解决制约均衡发展的体制弊端;同时要适时制定和完善政策,扶持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的发展。要分层次、分阶段地解决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在现阶段,要首先解决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问题。

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从政策上、制度上采取措施,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对均衡的办学条件,逐步做到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学校间的发展都应相对均衡。在教育的投入上,要坚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切实改造薄弱学校。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发达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城市和农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借助教育信息化来缩小城乡之间、强校和弱校之间的办学差距。

当然,均衡发展不是简单地搞平均发展,也不是不要特色,更不是降低教育水平,而是为了促进我们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在多样化中求均衡,在形成特色中提高水平。我们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同样要积极鼓励经济比较发达、教育发展程度较高、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先行一步,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率先探索教育现代化的路子,从而有效地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我国教育逐步实现均衡协调发展。

三、关于2005年度的工作。

1.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

进一步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作用。推进大中小学德育的衔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切实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认真组织开展好2005年“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今年,各地要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和长征70周年为重点,开展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积极推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明习惯教育和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校外活动场所的育人功能。认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氛围。

2.继续办好农村教育,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工作。

继续研究推进“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完善。在进一步落实县级政府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管理责任的基础上,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扎实推进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认真做好“两免一补”工作。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加强师资培训和新课程指导。

3.扎实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建立科学决策程序和工作机制,修改和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一步研究完善教材审查、出版、选用制度;推动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继续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加大对实验省(自治区)的工作指导。

4.要着力抓好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

坚持“流入地区政府负责、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切实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就学问题,落实义务教育收费“一视同仁”的政策。加强对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教育的调查研究,总结一些地方的经验和做法,切实解决“留守少年儿童”教育中的突出问题。要高度重视学校的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各地一定要重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2005年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意见》,落实责任,落到实处。

5.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省和市(地)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制定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方案,开展督导评估工作。

6.不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认真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促进民办基础教育健康发展。要加强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的引导和管理。坚持以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为重点,规范办学行为,积极推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研究试验工作。要坚持从严治教,进一步加大治理学校乱收费的工作力度,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规范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

最后,我提几点希望,与同志们共勉。

第一,加强学习,把握规律性。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关键的时期。去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既是一个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一个矛盾多发期。由于改革和发展触及到了诸多的深层次问题,方方面面的矛盾相对集中,出现了过去没有遇到过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必须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教育也同样如此。我们不仅面临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而且也面临着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现在大环境大背景不一样了。新情况不同于老问题,老办法不能解决新问题,老经验也不可能完全适应新情况。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加强学习,提高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能力和水平,把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第二,把握全局,体现时代性。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一全局之中。当前,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这对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无论从哪一方面讲,基础教育的发展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息息相关,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因此,要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把握大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宏观战略性思考,增强驾驭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局工作的能力,在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体现时代性。在具体工作中,不仅要熟悉教育政策,而且要了解国家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其他部门的政策;不仅要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也要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仅自己要熟悉精通教育工作,也要让其他部门的同志和社会了解、理解教育工作。

第三,开拓创新,富于创造性。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同志,必须依据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依据上级的政策和指示精神开展工作,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在此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工作要有创造性。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用一把尺子、一个模式推动工作。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因地制宜,针对本地实际情况,不断开拓创新。

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更多要依靠地方,必须鼓励探索,鼓励创新,以创造性应对工作的艰巨性,以多样性应对事業发展的复杂性,不断推进基础教育的持续协调发展。

(本文系陈小娅副部长在2005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猜你喜欢

农村工作发展
不工作,爽飞了?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新农村 新一辈
选工作